邓发烈士革命事迹在红色基因教育中的价值与实践策略
李春梅
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 527300
一、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基因传承已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议题。总书记多次强调,“用好红色资源 , 传承好红色基因 ,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理想信念和优良作风,是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中小学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是培养新时代青年的重要途径。以传承邓发精神为目标,但面临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不足的问题。通过利用邓发的革命事迹进行教育,可以创新地解决这一教育难题,并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二、邓发烈士革命事迹与红色基因内涵阐释
邓发烈士的革命事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的精髓,其精神与红色基因的核心高度一致。他的革命生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初期参与工人运动,成为省港大罢工的领导者之一;长征中担任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确保党中央安全;抗日战争期间,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进行国际统战工作,并在延安负责中央党校,培养了众多革命干部。这些经历不仅构成了邓发精神的历史脉络,更成为红色基因传承的鲜活教材[3]。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核心,体现在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和斗争精神上。邓发的事迹体现了这些价值,无论是在与工人共同奋斗中体现人民至上的价值,还是在严酷考验中展现的政治坚定,以及将个人收入全部献给党的清廉道德,都彰显了红色基因的精神特质。邓发的事迹与红色基因的联系体现在三方面:作为云浮本土英雄,他与当地人民生活紧密相连,故居和纪念学校成为地域文化认同的关键;从海员到革命领袖的转变,为青少年树立了从平凡到伟大的榜样,展示了革命智慧的现实应用;他的精神在工运领导、隐蔽斗争、国际统战、干部教育等领域的实践,全面涵盖了红色基因中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创新精神等核心要素,形成完整的精神谱系。这种多维关联使邓发事迹成为红色基因教育的立体范本,为构建“认知—情感—行为”培育链条提供了丰富素材[2]。
三、邓发烈士革命事迹在红色基因教育中的价值
邓发烈士的革命事迹在红色基因教育中极为重要,其精神与教育实践紧密相连,为青少年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生动案例。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思想、德育、文化传承和精神激励四个方面,通过具体叙事和沉浸式体验,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和可实践的教育资源。
(一)思想引领价值:构建理想信念的认知坐标
邓发的成长历程为年轻人提供了理解世界和历史的多重视角。他从海员到革命领袖的转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在省港大罢工中,他与工人共同经历困难,用“人民至上”的理念揭示了阶级剥削;长征期间,他以坚定的信念面对生死考验,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紧密结合。这种历史叙事突破了教科书式的抽象说教,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4]。
地域亲近性加深了国家认同感。邓发,云浮的英雄,其成长故事与当地民众紧密相连。他的故居通过展示其童年用具和革命文件,将国家概念具体化为地方记忆。学生们在故居看到邓发鼓励青年承担国家复兴责任的信件,感受到英雄的期望,从而在情感上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结合。
(二)德育塑造价值:淬炼意志品质的实践熔炉
邓发的经历为青少年展示了如何在逆境中成长。他秘密重建广东党组织,即便在新疆被软禁时,也通过写作传播革命思想。这些故事被用作教育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如何面对挑战并成长。邓发将所有收入贡献给党,包括在苏联讲学的报酬,这种无私精神通过角色扮演和辩论等教学活动,激励学生学习和模仿。
(三)文化传承价值:激活地域文化的精神密码
邓发的革命事迹对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其故居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红色文化讲习所等项目,将革命历史转化为互动式文化体验,加深人们对革命文化的认同。邓发纪念中学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强化了邓发精神的教育意义,利用浮雕墙和展厅等设施,打造了文化体验路径。学校开发了以邓发精神为主题的课程,将革命经历融入教学,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促进了红色基因的内化。
(四)精神激励价值:回应时代挑战的行动指南
邓发的智慧和行动在秘密工作及国际斗争中激励青少年,教会他们自信地面对多元文化。在延安领导中央党校期间,他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革命干部,强调“知行合一”,提升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他的故事和精神不仅保留了历史记忆,还为新时代的红色基因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满足了青少年的成长需求,并为培育新时代青年提供了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
四、邓发烈士革命事迹在红色基因教育中的实践策略
实现邓发烈士革命事迹的教育价值,需通过实践策略转化为教育路径。构建“课程融合—活动体验—文化浸润—协同育人”的教育体系,使红色基因成为青少年的成长养分。
(一)课程融合策略:构建学科渗透与校本课程的立体化体系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以邓发事迹为核心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形成具有校本辨识度的教育内容。邓发事迹的课程化转化需兼顾国家课程的基础性与校本课程的特色性,通过学科渗透实现隐性浸润,通过校本开发达成显性建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课程育人格局。在国家课程渗透中,各学科依据自身特点挖掘邓发事迹的教育元素,实现红色基因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这种渗透式教学遵循“知识传授—情感共鸣—价值认同”的递进逻辑,避免了红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两张皮”现象[5]。
(二)活动开展策略:设计阶梯式主题活动与沉浸式实践项目
活动是激活红色基因的动态载体。邓发事迹的教育实践需突破单向灌输模式,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深化认知,通过实践体验活动促进内化,形成“认知—体验—践行”的螺旋上升机制。
主题教育活动为不同年龄段学生设定了分层目标,形成了递进式教育链。初中低年级学生通过“邓发故事启蒙”活动和漫画创作了解邓发历史。初中高年级学生通过辩论赛和征文深入探讨邓发精神,促进历史与现实对话。高中学生通过社区服务和文化宣讲将邓发精神转化为行动,参与评选。实践体验活动通过提升现场空间教育效果,如邓发故居等实体空间,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实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
(三)校园文化营造策略:打造显性标识与隐性浸润的立体化场域
校园文化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方式。邓发的事迹需要通过物理空间和精神氛围的结合来传播,创建一个全面的教育环境。显性文化通过设计传递精神,如在校园主干道建立展示邓发革命历程的长廊,并在教学楼大厅设置互动屏,展示邓发精神的核心词汇和相关历史事件。
校园通过播放邓发语录、朗读其自传片段,以及分享师生反思故事等日常活动,弘扬邓发精神。新媒体平台推出“邓发日记里的今天”系列,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将邓发教育智慧融入教学。学生组织“邓发精神传承协会”策划“红色文化节”,通过摄影展、剧本杀创作、定向越野等活动,将文化传承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创造。
(四)协同育人策略:构建家校社三维联动的立体化机制
红色基因传承需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的教育共同体,形成校内基础教育、家庭教育延伸、社会实践的育人模式。家校合作以情感共鸣、价值共识、行动共行为主线,融入家庭德育。例如,学校可设计“红色家书亲子共读”活动,推荐相关红色读物,组织家庭朗读会,共同理解红色精神,通过家校合作促进红色基因在家庭中的自然传承。
校社联动以资源整合与功能互补为原则,构建开放型教育生态。通过学校、云浮市党史办、邓发纪念馆多方联动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纪念馆提供权威史料,党史办提供学术支撑,社区提供实践场景,企业拓展教育维度,形成“理论—历史—现实”的立体教育
网络。
邓发烈士的革命事迹通过教育实践转化为红色基因的育人资源。通过课程、活动、文化和协同策略,形成完整的教育闭环。这种策略为红色基因教育提供框架,并为其他学校提供范式。在新媒体时代,需探索线下与线上传播的融合,利用新媒体形式传播邓发精神,使其成为持久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 代传下去(三)[J]. 前进论坛 , 2021, (09): 18-19.
[2] 王智超, 栾培中. 数字时代教师供给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可能路径 [J]. 中国远程教育 , 2025, 45(05): 126-140.
[3] 石绍庆 . 邓发:延安时期的工运领袖 [J]. 党史纵览 ,2023,(07):43-46.
[4]钟启东. 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J]. 北京社会科学,2023, (12): 18-28.
[5] 曾庆磊 . 渗透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研究 [J]. 才智 ,2020, (28): 43-44.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 2023 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课题“基于学校红色基因开发与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以邓发纪念中学教学实践为例”(2023ZQJK166) 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