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整本书阅读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
方贞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华泰小学 315100
引言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作为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深远影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
一、当前整本书阅读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难点
在小学高段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存在一些现实的困难:
目标偏移:教师有时过于强调阅读速度和数量,或者把重点过多放在字词句的积累、情节的记忆上,忽略了对书中思想内涵的深度挖掘和思辨。
问题浅显:课堂提问常常是“主人公是谁?”、“他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这类事实性问题,缺乏“为什么他会这样做?”、“你同意他的做法吗?”、“如果换成你,会怎么选?”等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形成个人判断的问题。
讨论不足或流于形式:课堂讨论有时时间不够充分,或者缺乏有效引导,学生难以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有深度的交流,容易变成少数人发言或简单重复书中内容。
评价单一:对阅读效果的评价,可能偏重复述故事或写标准化的读后感,较少关注学生是否提出了有见地的个人观点,或者是否进行了有依据的分析。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具体教学策略
针对小学高段整本书阅读中存在的思维培养难点,我们尝试提出以下四个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策略,旨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一)设计能引发思考的问题
核心在于教师提问不能只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要能触及为什么、怎么样才合理、你怎么看等更深层次,促使学生调动分析、推理、评价等思维技能。
例如,在指导五年级学生阅读曹文轩的《草房子》(人教版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时,教师可以设计贯穿阅读过程的问题链。阅读前,可以问:“看到书名‘草房子’,你猜想这个故事会围绕什么展开?为什么是‘草房子’而不是别的房子?这暗示了什么?”这能激发学生对故事背景和主题的初步猜想。阅读中,在桑桑患病这一关键情节,可以问:“桑桑的爸爸桑乔,为什么在儿子病重时反而带他打猎?你觉得他这个选择合理吗?依据是什么?”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结合桑乔的性格(严厉、望子成龙)、当时的医疗条件、以及桑乔对儿子的爱等复杂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是简单复述情节。读完全书后,可以问:“书中的‘草房子’最终被拆掉了,你觉得作者安排这个结局想表达什么?联系书中人物们的经历,拆掉草房子仅仅是指拆掉一座建筑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象征意义,联系全书主旨进行整体性评价。这些问题设计,由表及里,由情节到内涵,由理解到评判,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考。
(二)组织有深度的课堂讨论
深度讨论的关键在于聚焦核心议题,给予充分思考时间,鼓励不同声音,并引导学生基于文本进行有理有据的交流。以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人教版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为例。围绕“英子眼中的世界”这一核心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英子能和小偷、被大家认为是‘疯子’的秀贞成为朋友?这反映了英子怎样的特点?你怎么看待她这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抛出问题后,不急于让学生回答,先给几分钟独立思考或同桌小声交流,让他们梳理书中相关情节(如与小偷在草丛的对话、帮助妞儿找秀贞等),寻找依据。讨论开始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可能有学生认为英子天真善良,所以不戴有色眼镜看人;可能有学生觉得她太小,不懂人情世故;也可能有学生提出她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些人物内心的善良。教师此时的作用是引导追问和澄清:“你从书中哪里感受到英子的天真 / 善良 / 敏锐?” “书中哪个细节能证明小偷 / 秀贞也有好的一面?” 英子这种不分好坏的交往方式,在现实生活中都适用吗?为什么?” 通过这样的引导,讨论就不会停留在表面的英子很善良上,而是深入到人物特质、社会偏见、儿童视角的独特性等层面,学生在相互倾听和辩驳中,思维得到拓展和深化。
(三)鼓励个性化表达与联系实际
教师需鼓励学生将阅读中获得的认识、产生的疑问、形成的观点,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与自身生活经验或现实社会相联系,让思考落地生根。学生在阅读沈石溪的《狼王梦》(人教版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后,针对书中紫岚为了实现“狼王梦”近乎偏执的教育方式及其悲剧结局,教师可以设计多种表达任务,引导学生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批判性思考。除了写读后感,可以让学生选择:A. 给紫岚写一封信:表达你对她做法的理解、质疑或建议。例如,有学生写道:“紫岚,我理解你望子成王的心,但你忽略了黑仔、蓝魂儿他们自己的感受和快乐。训练太残酷了,结果反而…也许换种方式会更好?” B. 改写一个关键情节:如果紫岚在训练双毛时采取了更温和或不同的方法,故事会怎样发展?并简述改写理由。C. 联系自身谈感受:“书中紫岚的‘狼王梦’让你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如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过度教育)?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你认为理想的追求梦想(或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些任务都要求学生必须基于对文本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察,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和评价。
(四)提供思考的“脚手架”
教师通过示范思考过程或提供简单实用的思维工具,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会如何有条理、有依据地进行分析和判断。比如在学生阅读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人教版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时,可分析鲁滨逊这个人物复杂的行为和性格就是一个很好的思维训练点。学生可能觉得他勇敢、能干,也可能觉得他殖民者心态明显。教师可以示范如何评价一个复杂人物:“首先,我们看看鲁滨逊在荒岛上做了哪些具体的事(描述事实):他建造住所、制作工具、种植粮食、驯养山羊、记录时间、阅读圣经等,这些都展示了他极强的生存能力和毅力(分析原因 / 能力)。但是,当他遇到星期五时,他立即把自己定位为主人,教导星期五,并以自己的文明为标准(描述事实)。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观念?(分析原因 / 观念)结合我们所知的当时历史背景(殖民扩张时期),你觉得鲁滨逊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又有哪些行为或观念是需要批判看待的?(进行评价)”。接着,可以提供一个简单的观点 + 理由表格让学生练习评价书中其他人物或事件,学生能更清晰地知道如何一步步地描述事实、分析原因、联系背景,最终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评价,避免思考流于模糊或武断。
结语
在小学高段开展整本书阅读,其价值不仅在于让学生接触更完整的故事和更丰富的语言,更在于为他们提供了锻炼思维能力的宝贵机会。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非要刻意拔高要求,而是通过调整教学重心、优化问题设计、深化讨论交流。
参考文献:
[1] 陈丽圆 . 有效开展小学高段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 [J]. 电脑爱好者(电子刊),2021(11):1495-1496.
[2] 周晶宇 .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 Y 市 D 小学为例 [D]. 湖南理工学院 ,2023.
[3] 张嘉鑫 .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D]. 成都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