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化传承与理解”主题的教学实践

作者

吴碧云

四会市四会中学 526200

一、引言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与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当下,这一素养的培育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精神成长,更是维系民族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文化传承与理解”列为核心素养之一,强调通过语文教育让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为高中语文教学指明了重要方向。

在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教学中,多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这一主题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儒家“为国以礼”的政治理想,到《鸿门宴》里楚汉相争的历史风云与处世智慧,这些经典文本既是语言文字的范本,更是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如何依托这些课文,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切实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关注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在“文化传承与理解”主题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部分教师对课文中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往往停留在对字词句的解释和文章内容的梳理上,缺乏对文化背景、精神内核的拓展与引导;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未能将所学文化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也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和传承。

三、实施策略

在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化传承与理解”主题教学中,需结合课文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化魅力,提升文化素养。以下将从五个方面阐述具体实施策略。

(一)搭建情境平台,引导文化感知

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课文内容搭建相应的文化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文化。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教师在课前准备时,收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礼仪相关资料,制作成图片或短视频。课堂上,先通过多媒体展示这些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当时的着装特点,如宽袍大袖、束带等,以及君臣、师生之间的礼仪规范。

接着,邀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饰演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按照课文中的对话进行演绎。在演绎前,教师简要讲解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说话语气,比如孔子的温和睿智,子路的直率鲁莽等。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能更真切地感受当时的对话氛围和人物的思想情感。

演绎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思考孔子为何对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表示赞同。教师补充介绍孔子的政治理想和教育理念,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对和谐社会、自由生活的向往。通过这样的情境搭建,学生能更深入地感知课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二)组织探究活动,深化文化理解

针对课文中的文化要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能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深化对文化的理解。以《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为例,课文中孟子通过与齐宣王的对话,阐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教师可设计探究问题:“孟子是如何一步步引导齐宣王接受仁政思想的?这体现了怎样的儒家政治理念?”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探究任务单,让学生围绕问题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语句,如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等。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孟子在对话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比如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以及从这些对话中所体现出的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的政治理念。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探究成果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在当今社会如何践行类似的理念。比如在个人行为中,要尊重他人、关爱弱小;在社会治理方面,要重视民生、保障人民的权益等。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能深化对儒家仁政思想的理解,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开展体验活动,促进文化内化

让学生亲身参与与课文文化相关的体验活动,有助于将文化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文中烛之武凭借出色的口才和智慧,成功劝退秦师,体现了高超的外交谋略和爱国精神。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外交辩论”活动。

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代表郑国,一组代表秦国,围绕“是否要攻打郑国”这一话题进行辩论。在辩论前,让学生回顾课文中烛之武的劝说辞,分析其劝说的逻辑和技巧,如先示弱、再分析利弊、最后提出建议等。

学生在辩论过程中,需要运用课文中的文化知识和辩论技巧,同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达。辩论结束后,让学生谈谈参与活动的感受,体会烛之武的爱国情怀和外交智慧,思考这些品质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学生能将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四)进行比较分析,拓展文化视野

将不同课文中的文化内容进行比较分析,能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和关联性。以《鸿门宴》为例,文中展现了楚汉相争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物性格。可将其与《烛之武退秦师》进行比较,分析两篇文章中体现的外交智慧的不同之处。

让学生找出两篇文章中涉及外交的情节,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对秦伯的劝说,《鸿门宴》中刘邦、张良与项羽、范增之间的周旋。比较分析两者在外交策略、说话技巧上的差异,以及背后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

通过比较,学生能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外交智慧的特点,认识到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外交智慧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启示,拓展文化视野。

四、结语

“文化传承与理解”主题的教学实践,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搭建情境平台、组织探究活动、开展体验活动、进行比较分析和链接生活实际等策略,结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课文,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理解能力,并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丽。高中语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培养研究 [J]. 语文教学通讯,2024(3):25-29.

[2] 李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5):30-34.

[3] 张艳。必修下册课文中文化元素的教学实践探索 [J]. 语文月刊,2024(2):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