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移民问题的解决对策

作者

姜喆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吉林长春 130033

一、俄方加强对中国移民的管理

(一)要使远东地区的移民登记工作进入常态化和规范化。

当前俄联邦政府部门与各联邦主体部门对中国移民的计量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比如,俄联邦统计局仅把在俄拥有常住地或长期居住的移民纳入统计范围,而移民局基于出入境人数来确定在俄范围内的中国公民总数。同时安全局出入境管理处则是计量边境出入境移民数目。因为统计规则的不统一,所以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移民数量一直没有准确定数,进而使远东地区长期有着“中国人口渗透论”和“中国威胁论”。因此,亟需将远东地区中国移民的计量核算任务划归单一政府部门进行规范,以消除统计混乱带来的偏差。

(二)严格把控签证办理流程,削减持有旅游签证而在俄境内进行劳务工作的人员

这些年,俄罗斯为把控远东地区中国移民人数,每年都在缩减务工名额,这导致部分中国公民拥有在俄工作的机会渺茫。部分中国公民为省下办理务工签证的支出,他们拿着旅游签证在俄罗斯工作和进行商贸活动,这一行为不仅有违当地法律,还为当地政府和警察的勒索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同时损害了中国公民的国际形象。对此,我国政府有关部门需严审旅游签证办理过程,完善有关制度,各领事馆应严格限制同年内数次申请办理三个月或半年期旅游签证及劳务签证的总数,从源头上减少违规务工现象

(三)要引导中国移民多元化发展。目前,在俄的中国移民大多从事商贸和餐饮服务,对俄国相关领域市场的顺畅运转功不可没。然而此种单一的从业结构不仅限制了移民的职业发展空间,也不利于远东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为改变这一状况,俄罗斯需引导和保障生产层面的中国投资,通过政策支持吸引中国劳动力参与生产建设,这不仅能促进移民人数的合理增加,也有助于发展移民的技能。同时,政府应对外来移民的使用实行常态化监管,在确定相关政策时应该重视此类情况。

(四)还要提升远东地区执法部门的工作效能,保证该区域内中国移民的合法权益和安全。

针对移民的犯罪问题、违背当地规则及危害公共安全等情况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仍较为突出。我国领事馆常提醒我国公民提高防范意识,尽可能不前往人群密集区域。

(五)打击非法移民的关键在于解决非法居住情况。

这一问题的根源并非住宅所有人或房产中介,而是护照签证办理、登记名册、住房和公共服务等环节的工作人员。若没有相关人员的非法参与,非法居住现象便不会出现。因此,俄罗斯需加强对上述环节的监管,从制度层面切断非法居住的利益链条。

(六)应该打破远东地区俄民存在已久的“中国威胁”偏见。

在俄罗斯人口状况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来自中国的务工人员数量上升以及他们在俄罗斯各地区,特别是远东地区就业市场中的影响力提升,已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态势。这种对境外劳动力长期增长的需要,关联着多重原因:包括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急剧萎缩、国民教育领域的课题、人口结构老龄化、俄罗斯东部及西伯利亚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的优化、中国经济的进步和中俄在多个场景的合作关系的深化。然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作为俄罗斯传统上最主要的劳动力来源地,其移民规模缩减的动向不容忽略。所以,有必要积极开展行动,鼓励和吸纳来自中国的正规务工人员。同时这一行动的关键在于构建清晰的政策框架,保证引入和聘用中国专业人才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同时,执行相关举措管控中国公民的非法入境及无证务工行为也至关重要。这将有助于优化移民管理体系,并有效抑制来自中国的非法居留及无许可就业问题。

二、中方加强对赴俄人员的培训

提升对中国赴俄务工人员的预备教育刻不容缓。此类教育应至少涵盖以下领域:首先,  强化对赴俄中方人员在行为规范与公共礼仪方面的引导,着力提升其综合素养。部分中国公民在文明举止方面存在不足,在境外未能充分重视个人形象,使得俄罗斯远东地区居民对华观感造成了显著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少数人忽视环境卫生,住所杂乱污秽,厨房灶具及墙面油渍遍布;室内高声谈笑干扰邻里;公共场合亦缺乏对他人体验的照顾。在博物馆、剧场、商区、景区中,能看见部分人吵吵闹闹、席地而坐、踩踏绿地、擅自摄影等;餐馆内拼酒场景亦非罕见。类似的欠缺公德的行为损害了中国人集体的声誉。

其次,增进赴俄人员对俄罗斯悠久传统、社会习俗及政策法规的认知。乌克兰危机后,为应对西方经济限制与外交压力,俄罗斯高度重视和与包含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关系。为振兴远东经济、吸引外部资本,俄方设立了经济特区和自由港,并颁布多项惠民措施。不少中国投资者仅从部分政策中察觉机遇,想要赴俄兴业,却对俄整体投资市场、具体法规条文及当地民众的对华态度缺乏了解,导致在投资等活动中受阻、蒙受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实际上,在俄远东地区投资不仅需应对政府效能、劳动力水平与成本、市场调控、供应链、市场规模、环境保护等核心风险外,俄政府机构的贪腐问题、法规体系的繁复多变以及俄民众对华存在的怀疑,均对中国人在该区域的活动有所限制。

再次,  法律常识普及。在俄远东地区的中国公民,多是来自中国东北地区的多余劳力及转岗职工或无工作人员,主要依赖于商贸批发与劳务工作。他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俄语交流水平有限,在经营、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因不谙俄罗斯法律,常因触犯税务、海关等机构的规定而遭罚款或没收财产,不但自身受损,亦有损在俄华人群体的印象。为推广俄罗斯法律常识,优化中国公民的法律处境,外事部门应在签证核发之前实施必须的俄方法律基础普及,获得培训认证应作为签证签发的前置条件。此举旨在深化中国公民对俄罗斯法律的理解与掌握,促使其知晓、理解并遵守法律,从而降低在俄违法行为发生率。

三、加强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人社团组织建设

伴随中俄双边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张,前往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公民数量显著攀升。其中多数依托亲缘关系形成规模有限且相对孤立的聚居团体。这些团体需自行应对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类困境,应对各类风险。受限于其分散且孤立的情况,远东地区的中国公民普遍缺少内部团结与集体凝聚力,这对其生活与进步空间构成了制约。

同时还有俄罗斯官方的监管政策与限制措施,加之当地民族群体排外倾向,在远东地区构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社团组织面临重重困难。即便在某些区域设立了诸如中国同胞联谊会、华商协会等团体,也往往因自主性不足、开放程度有限、缺乏核心领军人物而流于形式,难以有效履行组织协调、管理引导等职能,其主导效能微弱,难以树立典范、推近高效能工作。更无法承担诸如维护成员权益、提供市场风险援助、普及传播中华文化、获取商业资讯、协助就医、拓展就业渠道等功能。在代表中国社群发声、协助处理法律争端与诉讼、协调商品定价、提供担保与证明等具体事务方面,以及调解成员间或与俄方机构冲突等方面,亦无能为力。鉴于此,强化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社团的组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借助组织多种积极有利的文化经济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在俄中国公民的认同感与团结度,增进俄罗斯远东地区民众对中国社群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加强其被接纳与认可的程度。

四、做好侨情统计和华侨身份的认证工作

因缺乏系统性的侨情登记,针对华侨群体的文化经济活动不好进行,给侨务管理和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工作造成阻碍。各地建议建立专项侨情统计数据库,由地方侨务机构联合公安、海关等机构协同推进。以护照显示的出境记录为时间起点,按照五年内在居住国总计居留时长的标准,准确进行侨情统筹与管理。此举既能真实反映旅俄华侨规模,亦可为国家侨务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翔实依据。

五、两国加强人文交流与合作,增进战略互信

中俄两国卓有成效的伙伴关系堪称国际双边交往的楷模。人文领域的交流协作是两国关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双方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历史脉络以及经济演进特征紧密相连。俄罗斯联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间的人文互动展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其中,文化交流在整体人文交往中占据核心地位。得益于地理上的接壤,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早在 19 世纪 90 年代就已成为俄中人文交往与合作蓬勃发展的地带。具体表现为:两国社会团体及研究机构依托双边或多边协议框架,在文化、科技、教育等多个层面展开互动。

为深化人文方面的协作,双方于 2007 年共同设立了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在该机制推动下,赴俄深造的中国学生人数与来华学习的俄罗斯学生人数均呈现上升态势。两国还共同策划了文化艺术节、冬令营与夏令营等活动。比如,俄人民友谊大学与中国顶尖学府如山大建立了校际联系,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亦与吉林大学结成合作伙伴。此类合作促成了俄罗斯师生暑期赴华开展语言实训,以及中国师生赴俄高校进修学习。北京设立了俄文化中心,莫斯科也相应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迄今为止,俄罗斯境内已设立22 所孔子学院。

总体而言,中俄双方在教育、文化、旅游、媒体等方面的合作均有着长足进步。 人文领域的协作对于提升两国国家形象与国民形象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具体而言,随着双方人文交流项目的持续推进,俄罗斯的媒体舆论逐步在专业人士及普通群众层面塑造了更为正面的中国形象。比如,最近这些年俄边境执法人员及警务人员对中国公民的态度显著改善,针对性的歧视性行为也相应减少。同时,在俄境内,近年未发生针对中国公民的重大恶性刑事案件。这些积极变化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对俄罗斯好感度的提升。在中国主流民意视角中,俄罗斯最突出的国家特质是其敢于挑战国际强权。此外,俄罗斯文化元素正重新进入中国视野,其影响范围不仅涵盖传统文化,也延伸至当代流行文化领域。尤为关键的是,俄文化不但为老辈国人所熟悉,也正被更多的年轻群体所认知。同时,以网络平台及微信为代表的新型传播媒介在此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些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泛、突破时空限制、受众包容性强、内容贴近生活、等显著优势,应予以高度关注。但总体而言,俄罗斯文化在中国民众中的影响力目前仍相对有限。

六、结语

往后俄罗斯联邦,尤其是其远东疆域的经济增长,仍会持续催生对境外劳动力的强劲需要。基于此,俄罗斯会继续吸纳来自中国的务工人员。然而,远东地区的中国公民数量或将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乌克兰危机爆发及卢布汇率下挫后,俄罗斯经济陷入低迷。这一局面导致对相当数量的中国务工者而言,赴俄工作的经济收益吸引力减弱。而且与西方阵营的紧张关系促使俄罗斯深化与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协作。为有效吸引外部投资,俄罗斯远东亟需引进大批具备专业技能的外籍劳工。为此,必须为外来技术人才营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这要求俄罗斯当局亟需审慎谋划如何优化其移民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维刚 ; 张晓东 ; 孙丹 ; 宋继华 .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业生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J]. 智慧农业导刊 ,2022(14)

[2] 李靖宇 ; 林靖俄罗斯远东区域开发中的中国移民问题探讨 [J]. 西伯利亚研

究 ,2012(02)

[3] 赵月梅 . 中俄跨国移民比较研究——以当前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为例

[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0(05)

[4] 李敏 . 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移民的发展及现状 [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 哲学社

会科学版 ),2010(02)

[5] 于小琴 . 刍议俄罗斯社会的排外心理及中国劳动移民的文化适应 [J]. 俄罗斯中

亚东欧市场 ,2013(05)

[6] 邓志涛 . 新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对中国的地缘战略意义及我国的相应政策调整

[D]. 暨南大学 ,2005

[7] 岳士岗.《俄罗斯远东地区:21 世纪发展战略(第五—六章)》汉译实践报告[D].

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8] 李旻 ; 朴键一 . 远东“黄祸”的演变与启示——中朝移民在俄罗斯滨海地区的历

史轨迹 (19 世纪中叶至 1938 年 )[J]. 朝鲜·韩国历史研究 ,2016(01)

作者简介:姜喆(1977-), 女,汉族,人, 俄罗斯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