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初中体育分层教学实践
王亚春
西安市阎良区六三〇中学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需要转变传统一刀切的体育课堂教学策略,充分挖掘不同学生的体能素质水平,打造分层化的体育运动教学体系,适配学生的个体体能素质成长需求。因此教师需要着重分析学生的个体体能运动差异,建立动态化的体能分层机制,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体育运动任务,实施因材施教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持续提高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学习成就感。
一、依据学生体能水平,科学划分学生层次
教师开展分层教学时,需要全面把握学生的体能素质,关注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爱好与技能水平,形成学生体能素质的动态档案。教师应当利用体能测试,如短跑、立定跳远,实时评估学生的体能素质成长,并将学生划分为多个体育运动小组,如先锋组、奋进组、成长组。然后,教师还需要持续进行每学期的动态调整,采用双向晋升的流动分组机制。如果学生连续三次达成阶段性目标,可以引导学生由成长组升入奋进组;或是有学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体育任务,可以由奋进组进入先锋组。同时,教师积极设立小组内部的互相帮扶机制,由先锋组与成长组的同学结成互助运动伙伴,制定每周协同的体育运动规划,并记录双方共同运动的成绩。例如,教师开展篮球基础技能教学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篮球球感、身体协调性、身高等多方面因素,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协同运动小组,并设计小组篮球技能互助提升计划,由小组内部的学生相互督促,帮扶提高彼此的运球、传球、投篮等技术动作标准,培养学生的篮球基本运动能力,建立起良好的篮球运动兴趣爱好。
二、设定分层运动目标,布置递进体育任务
新课程教育理念要求突出课程教学目标的层次性,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以单元体育教学目标为基 /础,结合不同学生展现出的起点能力,设计保底、进阶、突破的三级成长体育运动目标。保底目标需要学生达到体质标准及格线,掌握基础的体育运动动作标准;进阶目标需要突破学生的最好成绩,有效完成基础的组合动作;突破目标需要学生达到体质标准的优秀成绩,熟练掌握复杂应用战术。然后教师根据设定的分层运动教学目标,布置难度递进的体育运动教学任务,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任务挑战的难度。还可以利用挑战积分榜激励学生的体育运动竞技意识,引导学生在完成每个进阶目标后获得相应的积分,由学生利用积分优先选择后续的体育运动项目。例如教师在开展跳绳体育运动项目时,应当设计三个层次目标的体育运动任务,保底任务是学生需要完成一分钟 160 个,需要保证全体同学达标;进阶任务是一分钟完成 170 个,需要 80% 的学生完成;突破任务是一分钟 180 个,要求 20% 以上的学生完成。学生在难度递进的体育任务锻炼中充分感受挑战自我带来的运动成就感,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我能行”的体育运动信心。
三、记录学生进步幅度,实施分层教学评价
初中体育教师需要建立学生的体育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数据情况,如体能进步、技能提升、行为变化。教师应重点观察学生在学期初与期末展现出的体能测试成绩,结合学生在50 米短跑中的具体时长,绘制学生的体能素质成长曲线,如学生50 米跑的成绩从 9.5 秒逐步提升到 8.8 秒,可以记录学生的进步幅度为 0.7 秒。同时教师还应当记录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表现,比如学生从很少发言到主动提问,学生课外体育运动表现,从每周运动 2 小时逐步增加到每周运动 4 小时,从中形成针对学生全面细致的成长档案。然后教师需要分析学生展现出的成长进步,进行分层化的教学评价,肯定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所取得的进步,表扬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身的成长进步情况,从而激励学生持续锻炼的学习动力。
总而言之,初中体育教师需要充分结合新课程教育理念引入分层化的体育运动教学方式,注重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意识。因此教师需要立足不同学生的体能学情,制定科学的分层体育运动目标,利用难度递进的体育运动任务,唤醒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有效消除学生的体育运动心理障碍。同时教师还应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学生的体育运动成长变化,让学生直观了解自己所取得的成长进步,有效落实以生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推动传统体育教学向精准化转型。
参考文献
[1] 李伟 . 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J]. 运动 - 休闲 : 大众体育 ,2023(4):0142-0144.
[2] 杨扬 . 初中体育课分层教学实践研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