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单元教学中“文化理解”的渗透策略研究
刘都
长春市九台区第三十一中学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文化自信”列为语文核心素养之首,明确要求文言文教学需“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汉语文字的优美和表达的丰富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传统文言文教学常陷入“字字翻译、句句串讲”的碎片化困境,导致文化内涵被遮蔽,学生难以触及古人精神世界。大单元教学以“主题统领、任务驱动、活动整合”为特征,打破单篇教学局限,可将“文化理解”作为贯穿单元的核心线索,实现文言知识学习与文化素养培育的深度融合。基于此,本文结合统编教材教学实践,探索“文化理解”在初中文言文大单元教学中的具体渗透路径。
二、以文化主题统领单元整合
大单元教学的核心在于“整合”,需摒弃单篇课文孤立讲解的模式,以“文化主题”为统领,实现单元内文本的有机串联,为“文化理解”奠定整体认知基础。
(一)提炼单元文化主线
单元文化主线的提炼需基于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聚焦古人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或文化现象,形成具有统摄性的主题。例如: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四篇文本,均以“山水”为载体,蕴含古人“寄情山水、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可提炼文化主线为“山水情怀:古人的精神寄托与自然观”。
(二)聚焦核心探究问题
单元教学初始,需向学生清晰呈现“文化理解”目标,并转化为可探究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带着文化思考开展学习。例如:
针对“山水情怀”单元,文化目标可设定为“理解古人山水之乐的精神内涵,对比古今人与自然关系的差异”,核心探究问题为“古人为何将山水作为精神寄托?其山水审美与现代旅游审美有何本质区别?”。
三、多维教学策略渗透文化理解
在单元文化主题统领下,需通过多样化教学策略,将“文化理解”渗透至课堂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切入文本,深化文化认知。
(一)知人论世:勾连时代背景,理解文化语境
“知人论世”是文言文教学的经典方法,需超越单纯的作者生平介绍,聚焦文本所处的时代精神、社会思潮与文人心态,为学生理解文化内涵提供历史语境。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
不仅需讲解苏轼被贬黄州的个人经历,更需还原“唐宋文人贬谪文化”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唐宋时期,文人面对仕途挫折时,为何多选择‘寄情山水’‘诗文抒怀’的排遣方式?”;进一步关联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等文本,分析“贬谪文人”的共同精神特质。
(二)文本细读:品析文化意象,解码观念内涵
文言文中的核心意象(如梅、兰、竹、菊、明月、浊酒)与关键概念(如“君子”“大同”“仁”“义”)是文化内涵的载体,需通过文本细读,引导学生剖析其象征意义与文化指向。例如教学《爱莲说》时:聚焦“莲”的意象,引导学生从“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香远益清”等描写中,提炼“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品德高洁”的君子品格象征。
(三)对比阅读:在互文碰撞中凸显文化特质
通过单元内、古今、中外三类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在差异中深化对中华文化特质的认知。具体路径如下:单元内对比:如对比《答谢中书书》(陶弘景)与《与朱元思书》(吴均),分析同写山水时,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沉静内省与吴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的清新洒脱,体会魏晋文人不同的精神风貌;古今对比:将古人“山水之乐”(如欧阳修“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与现代“网红打卡式旅游”对比,探究“人与自然关系”从“精神对话”到“消费体验”的变化,反思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四)辩证讨论:批判性反思,实现文化转化
引导学生以批判性思维看待传统文化,讨论其现代价值与局限性,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转化”的统一。例如学习《诫子书》后,组织辩论活动:辩题:“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修身观念,在当今浮躁与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是否过时?”;辩论引导:正方需结合“当代人焦虑情绪的缓解”“资源节约意识的培养”等现实问题,阐述传统观念的现代意义;反方可从“现代社会需主动竞争”“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等角度提出质疑;最终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内心沉淀”,“俭”并非“抑制需求”,而是“理性消费”,实现传统观念的创造性转化。
四、微观实施:以活动与评价固化文化理解
通过驱动性任务设计与创新性评价,将“文化理解”从“认知层面”转化为“实践层面”,确保文化素养的有效固化。
(一)设计驱动性任务,统领单元学习活动
单元初始明确最终文化成果形式,使所有学习活动围绕“成果创作”展开,实现“文化理解”的闭环。例如:针对“山水情怀”单元,驱动性任务为“制作《宋代文人山水游记鉴赏手册》”,手册需包含“山水意象解读”“文人精神分析”“古今对比思考”三个板块;针对“修身之道”单元,驱动性任务为“拍摄《我心中的君子》微纪录片”,学生需结合《论语》《诫子书》中的修身观念,采访身边具有“君子品格”的人物,阐述传统观念的当代实践。
(二)创新作业与评价,聚焦文化理解深度
作业设计:减少机械性抄译作业,增加开放性、表达性作业,促进文化理解的外化。例如:
情境写作:“若你是苏轼的友人,收到《记承天寺夜游》后,请以书信形式回复他,表达对其‘闲人’心境的理解与劝慰”;
思维可视化:“用思维导图梳理‘莲’的君子品格(如‘洁身自好’‘正直’‘谦逊’),并为每个品格匹配1 个现代生活中的案例”。
结论
初中文言文大单元教学中“文化理解”的渗透,需实现“宏观主题统领—中观策略切入—微观活动落地”的三层联动。教师需转变角色,从“文言翻译员”升级为“文化导游”与“思想启发者”,通过单元整合确立文化主线,依托“知人论世、文本细读、对比阅读、辩证讨论”多维策略深化文化认知,借助驱动性任务与多元评价固化文化理解。这一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突破文言学习的“语言壁垒”,更能引导其走进古人精神世界,实现“文化认同—批判性反思—创造性转化”的素养进阶,让文言文教学真正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 司锦芬 . 大单元教学,让初中语文课堂走向高效 [J]. 作家天地 ,2025,(12):38-40.
[2] 覃剑锋 . 数智化时代如何开展初中文言文大单元教学[N]. 语言文字报 ,2025-02-12(004).DOI:10.38282/n.cnki.nyyzb.2025.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