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小学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几点思考

作者

余文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阳明小学 315400

方程是初等数学代数领域的主要内容,传统的方程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由于未知数参与了等量关系式的建构,更加便于人们理解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并构建模型,因而方程在解决以常量为主的实际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业。因此学会解方程,求未知数,是基本技能,为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做好铺垫、夯实基础。那么,解方程时,当全新的“等式的性质”遇上旧知“四则运算关系”,师生该如何教与学,哪种方法解方程更适合?

一、【第一次的教学片段】

 

二、【困惑分析】

第一次教学解方程,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利用四则运算关系来求解,笔者教授了用等式的性质来求解,因践行算法多样化,故允许学生两种方法可同时运用。结果,大多数学生喜欢用逆运算关系解方程,但在运算过程中,对稍复杂方程中的四则运算关系理不清,一些学生对等式的性质又半知不解,将两种方法混淆,错误百出。为什么学生更喜欢运用四则运算关系解方程,且错误率又如此之高?查阅了一些资料,反思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认知基础的迁移。解方程,是在学生学了四则运算,已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 ○ +3=9)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习惯使然,一看到简易方程x+3=9 ,马上进行了算术运算,9-3=6,故而认为运用四则运算关系解方程更方便。

2.本能惰性的驱使。由于刚学习的简易方程都比较简单,从书写量多少来看,沿用四则运算关系解,书写步骤少;而用等式性质来解,书写过程相对来说麻烦,尤其是解形如 a-x=b 的方程。

3. 式与形的脱离。

方程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本单元一开始就借助天平的直观性,结合“方程的式”与“天平的形”,来理解方程的含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而当学生提出用加法关系来解 x+3=9 时,全班共鸣表示赞同,这是对算术法的赞同,只是机械模仿和死记硬背,完全脱离“方程的式”与“天平的形”,埋下了解稍复杂方程时的错误率高的隐患。

三、【改进策略】

首先,意识到先入为主思想的影响之大,必须留好解方程方法的第一印象。因此,在课堂导入上,教师必须体现出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充分联系等式的性质和平衡的天平,尽量避免用四则运算关系来解方程。

其次,为使等式的基本性质成为解方程的认知基础,就应当重视对它的理解。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天平的直观性,将平衡的天平,通过动态演示,两边同时放上或拿走同样的物品,让学生思考、感悟天平保持平衡的变化规律。然后将动态的过程用与式子表达出来,通过形与式的联系,构建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基本模型。

学生理解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就能有效地避免解方程时的机械模仿和死记硬背。

另外,学生常常觉得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麻烦”,对此,有必要适当解释,所谓“麻烦”,只是增加了书写量,但是解方程的依据很统一,就是利用等式的性质。学生心理上接受了“麻烦”的书写,也就不嫌麻烦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轮的教学实践,借助平衡的天平,形与式相结合,着重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相对于上一轮来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对来说轻松很多,只要利用等式的性质就能求解未知数。即使是后 20% 的学生,也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稍复杂的形如a 的方程。

四、【第二次改进后的教学片段】

【反思之一:为什么新课程以等式的性质为基础,而不再依据逆运算关系解方程?】

过去,在小学教学解方程,方程变形的依据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的关系。四则运算关系法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可能会使学生今后更加不接受代数的方法,造成中小学衔接上的困难。同时,要使用这个方法,还需要学生记忆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一部分学生造成了困扰。而且利用四则运算关系的解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

由于解方程的算术思路走不远,而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无疑体现了代数的思维,关注的是方程的结构和关系,与中学解方程的方法是一致的。现在,根据《标准(2011)》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彻底地避免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也更符合知识的可持续性发展。

 

【反思之二: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优势在哪里?】

通过这两轮的教学实践发现,以等式性质为依据,能够促进学生同时考虑等号的两边,从整体上理解方程的含义。这就有利于学生理解方程所揭示的等量关系,构建方程模型,感悟方程的本质、方程的思想。

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除了渗透方程思想等思想方法的优势之外,它的优越性更是

能在一些解方程的过程中显现。例如,解形如 x±a=b 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利用等式性质 1——等式两边减去与加上 a,得到 x=b±a 显然比原来依据逆运算关系解方程,思路更为统一。

通过这两轮教学实践,笔者深深认识到,教学内容不能只着眼于眼前的知识,作为教师

一定要搞清楚知识点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顺应知识的生长方向,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式的,进行有效的、可持续性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