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I 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常灵
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中学部 210000
引言
初中语文作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核心学科,其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与综合素养发展。传统初中语文课堂常受限于教学资源分配不均、学生个体差异难以兼顾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参差不齐。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打破这些局限提供了可能。AI 有强大的数据处理、智能分析和个性化服务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供精准化的教学支持。基于此,探索基于 AI 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AI 在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环节的应用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有效的预习能让学生提前了解学习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AI 技术的融入让课前预习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AI 学习平台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为不同学生推送差异化的预习资源。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平台会推送基础知识点的讲解视频、简单的练习题等,帮助他们打好基础;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推送拓展性的阅读材料、深度思考问题等,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在文言文预习中,除了智能朗读和字词练习,AI 还能通过动画形式还原文言文所描绘的场景。如预习《桃花源记》时,AI 平台可生成动画,展现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文章所营造的意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AI 会记录学生的预习时长、答题正确率等数据,生成预习报告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报告调整课堂教学重点,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AI 在初中语文课堂互动环节的应用
课堂互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的关键。AI 技术能丰富互动形式,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在诗歌教学中,AI 可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学习《钱塘湖春行》时,学生通过 VR 设备仿佛置身于钱塘湖的春日美景中,AI 会实时讲解诗中的意象,如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并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早莺、新燕等景物,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学生还能通过语音与 AI 互动,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AI 会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引导。在口语交际教学中,AI 口语评测系统能对学生的发音、语调、表达流畅度等进行实时评测。进行 “演讲” 训练时,学生演讲完毕后,AI 会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如发音不准确的字词、语速过快等,并给出改进建议。同时,AI 还能提供优秀演讲案例供学生学习,帮助他们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三、AI 在初中语文课后巩固环节的应用
课后巩固是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重要环节,AI 技术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巩固方案,提高学习效果。AI 系统会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精准分析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并生成专属的错题集。错题集不仅包含错题内容和正确答案,还会详细分析错误原因,如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审题不清等,并推送相关的知识点讲解和同类练习题,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在名著阅读方面,AI 能为学生提供智能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时,AI 会根据学生的阅读进度,推送相关的问题,如分析孙悟空的人物形象、理解某一情节的作用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AI 还能将学生的阅读心得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困惑,及时给予解答。
四、基于 AI 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与应对
在基于 AI 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面临着一些挑战。部分学校的 AI 教学设备不够完善,难以满足教学需求,需要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学硬件设施。AI 教学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资源与教材内容脱节,需要建立专业的资源审核团队,确保资源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教师方面,除了加强 AI 技能培训,还应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让教师认识到 AI 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而非替代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 AI 提供的数据分析,制定更合理的教学方案。学生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对 AI 教学存在抵触情绪,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 AI 技术,让他们了解 AI 在学习中的优势,主动接受并运用 AI 进行学习。同时,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对 AI 信息的辨别能力和利用能力。
结束语
基于 AI 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融入 AI 技术,实现了教学的个性化、精准化和高效化。尽管在应用中存在一些挑战,但通过各方努力,这些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未来,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教学模式将更加完善,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更多创新与活力,推动初中语文教育迈向新的台阶,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丽华. 基于AI 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 2024.
[2] 陈光跃 . 融合 AI 与互联网 : 初中语文教学的变革路径探索[J].中学语文 , 2024(16):40-43.
[3] 吴玲玲 . " 基于新课程背景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路径 ."#i{ 科普童话 } (2023):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