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教出海” 背景下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 出海” 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刘长胜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61
一、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 “ 出海” 现状
(1)合作区域与项目分布
现阶段,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的“ 出海” 有“ 以点带面、区域集中” 的特点,合作区域主要是“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表1),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区域。
表1 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 “ 出海” 主要合作区域与典型项目

(2)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
聚焦“ 需求导向” ,重点围绕契合中资企业海外业务所需,适应跨境电商、现代物流、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大方向发展设置财经商贸类专业;建立以“ 校校合作” “ 校企合作” 为主的培养模式,形成四类代表模式:
1.“ 2+1+1” 的跨境培养模式,前 2 年学生在中国留学院习中文及专业知识,第 3 年到中国完成核心技能课程;第4 年到中国学生或中资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顶岗实习,最后拿到两个学校文凭。
2.“ 中文+技能” 培训模式,面向海外企业员工开展“ 中文+技能” 培训。
3.“ 标准输出 + 本土化适配” 模式,将中国职业标准、有关教材转化为本土化版本,融入海外相关内容,培养符合当地市场的人才。
4. “ 职业资格证书” 体系,在海外推广职业资格认证。
(3)教学资源输出与师资交流
在教学资源输出上,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双语教材和课程标准,例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极兔物流等企业合作,开发《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等双语课程及专业标准,为印尼 “ 郑和学院”人才培养提供支撑[4]。在师资交流方面,其交流形式以“ 双向流动” 为主,由部分财经商贸类高职选派教师出国授课或者开展培训,并积极引进海外行业专家、院校教师到校执教,与此同时也有部分院校与国外高校建立“ 海外师资研修基地” ,例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 “ 郑和学院” 建设,累计派出 16 批次 36 名教师赴印尼,还与当地中资企业互派人员交流;2024 年,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接收 6 名巴基斯坦教师来华培训,助其提升电商、软件技术等专业知识,成效显著 [5]。
二、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 “ 出海” 面临的
(1) 培养目标缺乏精准国别指向
“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商贸规则、文化习俗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大多数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 走出去” 的过程中,并未建立完整的国别需求研究机制,培养目标较为雷同,不能很好地契合不同国家的文化及产业需求。如东南亚地区的电商以社交电商为主,主打社交、重视口碑,喜欢购买熟人介绍的商品[6];而非洲国家则以线下批发交易及小额跨境贸易为主,物流基础薄弱、支付方式单一[7],大部分院校依然是以国内“ 平台电商运营” 这一模式的培养方案运行,侧重于传统的电商平台的操作技能,导致与当地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毕业之后很难马上适应岗位的要求。语言方面的培养更多集中于英语,缺乏针对小语种的专业课时量上的投入,掌握的语言不够精练,难以熟悉掌握当地的市场情况。同时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不具备用较好的文化素质去进行商务谈判、洽谈签约。
(2)政行企校资源融合困难
政府在国际经贸合作、外交交流领域中积累的大量资源没有被引入“ 职教出海” 院校办学当中,院校没有机会使用国家的外交资源去进行一些对外的交流和合作。同时,部分地方政府对财经商贸类职业院校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缺乏专项扶持政策,很多项目因为审批环节繁琐、缺少资金补贴难以长久开展,相比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更多面临着资金和资源的困难,有些好的合作项目的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又比较长,形成“ 职教出海” 政策壁垒。
中资企业对“ 职教出海” 情况并不了解、也不愿意参加和认可。中资商贸企业不了解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培养的能力,对“ 职教出海” 相关政策的认识程度不够。同时,部分企业注重眼前利益,不愿耗费资源投入到人才培养方面,对于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存在一定的恐慌,短期内无法看到直接的经济利益收益,故而存在一定的观望情绪。究其根源,校企合作目前还未形成有效的“ 长效机制” ,大多表现为学校出资企业在短期内的行为,部分企业以“ 短平快” 取代“ 深度协同” 、简单“ 输血” 代替真正的“ 造血” ,故而部分校企间深层次、宽领域的“ 出海” 合作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
(3)人才培养路径固化
在“ 出海” 教学中,部分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更偏向于第一课堂理论讲授,缺少海外实践基地,受制于政策壁垒以及合作层次,一部分学生的实习实训是在校园内进行的,缺少与真实国际商务场景结合的机会。实践项目一般都只是涉及境内或境内外交流的实训、比赛等项目的模拟,少有针对具体国别、具体的岗位技能培训环节,与真实国际商务环境相去甚远,学生很难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与挑战,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无法满足具体岗位的要求。
另外,一些学校还没有建立起立体化的国际化素养评价体系,很多学校依然沿用传统的“ 专业知识考试+语言测试” 的形式进行评价考核,忽略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商务应急应变能力和国内规则应变能力等方面的考查评价,而且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无法全方位的体现学生是否具备了国际化的能力。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校学生的就业受到影响,质量不高,无法给后续教学带来更多的积极反馈来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
三、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 “ 出海” 的对策建议
(1) 精准定位培养目标
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可以尝试搭建包括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国别学者在内的“ 职教出海” 研究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 目标国家经济结构、商贸政策、文化习俗、人才需求” 等内容的宏观解读,搜集相关的宏观经济数据,例如“ GDP 构成、支柱产业、对外贸易结构” 等,厘清重点领域;了解中资企业在当地的产业布局(行业分布情况、岗位需求、技能要求),形成本土化“ 企业需求清单” ;研判当地的风土人情、宗教禁忌、商务礼遇、法律法规等,并把这些融入到本土化的教学内容之中,比如“ 针对印尼市场应该研究‘ 社交电商(以TikTok Shop 为主)、穆斯林消费者购物习惯和印尼海关清关流程’ 等内容” ,并将其融入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类专业课程之中。此外,学校也可以与研究机构或行业协会开展合作,对于有相关高校参与的国别研究进一步加以指导,同时促使国别研究更加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每项工作完成后可以定期对数据库的相关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并保证数据库的信息能够得到及时更新及长期维护,使得其具有更多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持续提供精准定位培养目标的支持。
定制培养方案和企业共制“ 岗位能力标准” ,将企业的特殊需求转成教学模块,并且使培养目标精准地对应于岗位;增加本土化的课程设置,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各种规则;对于语言教学而言,除英语之外再增加印尼语、斯瓦希里语等语言的教学,增强语言沟通能力。
(2)深化政行企校协同
教育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应该加强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 出海” 支持力度,简化专项基金申请流程,拨付专项资金给予高职院校“ 出海” 补贴,同时可搭建“ 政府-院校-企业” 的对接平台,构筑高职院校与中资企业的对接桥梁,实现资源互通。尽快推动我国与目标国家的职业教育资格互认工作,保障我国财经商贸类人才出国就业时职业教育资格得到认证。地方政府要出台专门支持高职“ 出海”的扶持政策,如简化海外合作项目的审批程序、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等,给高职院校“ 出海” 降低成本、规避风险。同时要建立常态化的政校联系沟通机制,及时掌握院校“ 出海” 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与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和支持。
高职院校应该主动对接中资企业,与企业共同签订“ 人才培养协议” ,让企业以协议方式参入到专业的建设当中来,具体体现为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参与课程开发、参与实习评价等相关的权利义务。主动与企业对接开展“ 订单式培养” ,如针对中资企业在越南的电商业务开设“ 越南跨境电商运营班” ,学生毕业之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建立“ 人才需求反馈机制” ,即企业按周期将有关岗位需求向学校反馈,学校根据实际的人才培养情况进行相应调整。要不断引导企业改变观念,积极主动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由学校帮助企业直接获得学校开展“ 出海”项目的经费或其他资源,在为企业的员工提供相关的人才的同时,也由学校为企业提供学生订单式培养等符合企业需要的优质教育资源,做到互惠互利,双方受益,学校和企业齐心协力,携手并进。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充分利用行业协会资源优势,做好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牵线搭桥的工作,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形成良好的政行企校协同育人局面。例如: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可以组织高职院校与企业互动交流,帮助院校了解企业需求,做好校企合作。
(3)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要不断充实实践教学,依托与中资企业海外机构共建海外实践基地,参与真实店铺经营、客户服务、物流对接等工作;立足于真实的工作场景开展实践,为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项目化教学方式把国际商务项目带到课堂上,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利用数字技术扩大教学场景范围,搭建“ 国际商务虚拟实训平台” ,模拟不同国家商贸场景,扩大实践机会等。
建立健全“ 专业能力、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实践能力” 四维评价指标体系。第一项是专业能力,通过各类课程考试、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完成相应的项目成果予以评价;第二项是语言能力,包括 HSK 汉语水平考试成绩、参加目标国家的语言测试成绩以及基于具体商务场景的实际语言运用情况评估;第三项是跨文化能力,采用跨文化项目的表现与企业导师评价的方式来评定;第四项是实践能力,根据海外实习的报告、企业的实习鉴定及实践项目成果来进行考评。立体化评价采用的过程有课堂、实践和企业的参与和反馈,具有较高的公信力。
四、结论
基于“ 职教出海” 的步伐下,已有不少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迈出了“ 出海” 的第一步,并且在合作地区拓展、专业设置和培养以及教学资源输出等方面已经收获了一些成效,但是还存在着培养目标不够精准、协同机制不够顺畅等问题。
本文认为,通过精准定位培养目标、深入推动政行企校协同育人、大胆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等方式方法可以进一步推动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同中资企业、“ 出海” 的中国企业、海外院校之间加深交流与合作。预计将来会在我国教育和外交政策大力支持下,中国企业“ 出海” 和高职院校“ 出海”的互动发展更加紧密,“ 出海” 会有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院校要总结过去出海办学的经验做法,不断探索新的办学模式,为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江苏经贸职业学院。跨越山海校企四方携手 郑和学院落地印尼三宝垄 [EB/OL].)[2025-08-25].https://www.jvic.edu.cn/gjjl/2024/0315/c3082a127463/page.htm.
[2] 刘佳琦。由 “ 输血式” 援助到 “ 造血式” 合作!职业教育点亮 “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新篇章 [EB/OL]. (2025-05-29)[2025-08-25].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505/29/WS6837f17ba310205377035977.html.
[3] 职业教育点亮 “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新篇章 [J]. 光明网,202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