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幼小科学衔接的幼儿前书写兴趣激发与习惯养成

作者

邓子燕

梅州市直属机关幼儿园

一、前书写在幼小科学衔接中的重要性

前书写是幼儿在书面语言发展过程中,在未接受正式书写教育之前,根据环境中习得的书面语言知识,通过涂鸦、图画、像字而非字的符号、接近正确的字等形式进行书写的活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幼儿在这一阶段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前书写活动能够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和思维能力的提升。维果茨基的“ 最近发展区” 理论指出,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前书写活动,能够引导幼儿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向更高水平发展。如,在某幼儿园大班的观察中发现,教师开展了一系列前书写活动。通过组织幼儿进行故事创编,并鼓励他们用简单的符号和图形将故事内容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他们也逐渐意识到书面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有个小朋友原本对于文字的认知比较模糊,在参与故事记录活动后,开始主动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文字,对书写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表明前书写活动能够帮助幼儿建立对文字的初步感知,为进入小学后的正式书写学习奠定基础。

二、当前幼小衔接中前书写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幼小衔接的前书写教育中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教育目标“ 小学化” 倾向。许多幼儿园和家长错误地将“ 前书写” 等同于“ 提前写字” ,过于强调书写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幼儿兴趣的激发。二是教育过程未遵循幼儿发展规律。一方面,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常常是机械重复的描红、抄写,多局限于纸笔填画、线条练习,缺乏结合幼儿兴趣的游戏化、生活化设计,使书写变成一项枯燥的任务。另一方面,忽视关键基础能力的奠基,未能将前书写与持续的、多样化的精细动作游戏(如穿珠子、捏橡皮泥、玩积木)和阅读经验有机结合,导致书写能力缺乏坚实支撑。三是家园共育导向偏差。家长的焦虑情绪往往迫使幼儿园教育“ 抢跑” ,而幼儿园有时为了迎合家长需求,不得不提供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书写训练。双方未能就“ 前书写” 的科学内涵与发展阶段达成共识,也削弱了教育效果。此外,对幼儿个性化发展的忽视(如评价标准单一,只以“ 像不像” 为标准)和不良习惯的早期固化(如执笔姿势、坐姿错误未被及时纠正)也都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三、激发幼儿前书写兴趣的策略

(一)创设适宜的前书写环境,激发幼儿前书写兴趣

环境具有隐形的教育意义,幼儿在园期间无时无刻不和环境产生互动。创设适宜的前书写环境,意味着成人需有意识地提供一个充满包容且富有激励性的物理与心理空间。在物理环境层面,可以在活动室中设立温馨的“ 书写角” ,提供丰富多样、易于抓握的书写工具(如粗铅笔、彩色水笔、粉笔)和不同质地的纸张(如画板、砂纸、小黑板),甚至允许孩子在沙盘或雾化的玻璃上进行“ 涂写” ,让书写成为一种有趣的感官体验;同时,环境中应随处可见与生活相关的、有意义的文字标识(如名字卡、物品标签、日程表),以及充满童趣的图画书和榜样性的“ 成人书写” 痕迹(如老师写的便条、留言),从而激发幼儿模仿与表达的欲望。在心理环境层面,则要营造一种安全、接纳的氛围,充分肯定幼儿任何形式的涂鸦、模仿字和“ 假性书写” ,理解其行为是沟通意图和书写萌发的信号,而非关注字形是否准确、笔画是否规范,通过鼓励、倾听和积极回应,保护其书写兴趣,让他们自信地感知到“ 我能写” ,并乐于用“ 笔” 来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最终自然、快乐地迈向正式书写。

(二)投放适宜的前书写材料,鼓励幼儿自主前书写

投放适宜的前书写材料,关键在于提供种类丰富、层次多样且充满探索趣味的工具与载体,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肌肉锻炼与表达需求。工具上,应从易于抓握的大三角粗铅笔、粗短蜡笔、彩色记号笔等开始,逐步提供标准铅笔;同时纳入粉笔、水写布、磁性画板等新奇工具,持续激发幼儿的“ 书写” 动机。载体方面,除常规纸张外,应提供不同尺寸(如超大画纸、便签纸)、不同质地(如砂纸、牛皮纸、光滑卡纸)以及不同形态(如立式黑板、地面画布、个人小白板)的材料,让书写体验充满变化与挑战。更可将书写材料巧妙融入各个活动区角,如在沙水区投放可书写的小石子、在建构区提供用于做标记的胶带和标签纸、在角色区放置“ 点菜单” 和“ 病历本” 等,让书写行为与游戏自然结合,使幼儿在实践中理解书写的功能与意义,从而实现从自发涂鸦到有意识书写的有趣过渡。

(三)分阶段促进精细动作发展,关注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一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遵循幼儿的生理发育规律,循序渐进地提供支持:首先在小班,通过大量撕贴、串珠、揉捏粘土、玩积木等游戏,重点锻炼手部大肌肉群和手掌抓握力量,为执笔奠定基础;进入中班,则可引入更精细的活动,如使用儿童剪刀沿线条剪纸、夹取豆子、拼插乐高小颗粒、描画简单的路径图(如直线、锯齿线)等,以此提升手指的灵活性与手眼协调能力;到了大班,在巩固上述技能的同时,可鼓励孩子进行有控制的连点成线、描画姓名、在窄格内涂色等,进一步强化指尖小肌肉的精细控制力。

二是关注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前书写习惯包括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顺序等。培养幼儿这些习惯需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认为,通过反复的训练和强化,能够使幼儿形成稳定的书写习惯。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也非常重要,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会模仿成人的行为方式。在某幼儿园的前书写教学中,教师采用了“ 习惯养成小明星” 的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前书写习惯。教师首先向幼儿讲解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并进行示范。在幼儿进行书写活动时,教师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姿势,并对姿势正确的幼儿给予小贴纸奖励。在“ 习惯养成小明星” 评选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幼儿可以获得小红花和小奖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幼儿都养成了正确的书写习惯。

(四)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前书写能力的提高

好的教育是家庭、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幼儿的离园时间都是在家人的陪伴下度过的,所以家长也需为幼儿创设丰富的家庭写画环境,鼓励幼儿进行写写画画的活动。一是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等方式,向家长递科学的教育理念、相关资源、科学指导方法、教育案例等,减轻其“ 提前教写字” 的焦虑。二是家园双方需协同为幼儿创设连贯的支持性环境:教师可指导家长在家中设立一个小小的“ 书写角” ,提供安全的书写工具,并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展示书写的实用性与乐趣(如一起列购物清单、写生日贺卡、给物品贴标签)。三是建立有效的双向沟通机制至关重要,教师可分享孩子在园的书写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家长则反馈孩子在家中的书写兴趣和表现,双方共同解读孩子的进步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