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研究探索构架
郑珍
新疆昌吉州文化馆 新疆昌吉 831100
前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性愈发突显。想要避免非遗项目的失传,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就需要重视档案管理,通过对非遗档案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发挥档案资源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
文化强国战略下,国家愈发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仅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也据此构建了相应的保护机制。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城乡之间差距过大,使得非遗传承面临诸多阻碍。比如,农村劳动力流失导致部分非遗项目找不到传承人,存在失传风险。随着近些年科技发展速度的越来越快,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应用也越发深入,但是由于一些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理念比较传统,数字化素养不高,使得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为了让公众能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高校专门设立了相关课程,文化馆等相关机构也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了有效传播。但是由于此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的规划设计,使得与非遗有关的教育和传播成效不高,未能达成预期效果。比如,课程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员兴趣;网络传播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存在侵权问题等。
二、档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一)重要载体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很多非遗项目都面临着失传风险,即便传承下来,也存在着不完整或缺失情况。对此,可以通过档案工作的开展,让相关人员深入基层,在田间地头探寻非遗线索,并通过采访、拍照等方式将这些内容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完整、真实地记录下来,让公众能够借此了解非遗,促进非遗项目的发展。
(二)可提供第一手资料
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避免其在历史长河中泯灭,就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在此背景下,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档案中储存资料的分析,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重要价值等。同时,还可以将档案资料进行系统性的全面梳理,以此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全面把握,采取合适的保护手段让其得到可持续发展。此外,还可以根据档案中记录的历史资料,探寻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了解非遗传承人的价值导向与行为模式,由此挖掘非遗项目存在与发展的社会意义。
(三)助力文化传播与再创造
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时,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对档案资料的整合、分析和利用,从中挖掘提取符合现代审美和价值观念的文化元素,将其与动画、影视等行业相结合,让非遗展现出现代美学,适应当前时代的文化环境。同时,还可以引入 AR、VR、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利用档案中的图像、影像等资源模拟真实场景,带给民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提高民众对非遗的认同,从而促进非遗的创新发展。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
(一)构建完善的资源体系
为了尽可能保护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避免失传风险,国家及地方政府就需要认识到档案管理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档案资源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让非遗资源得到充分、有效保护,从而保障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扬。一方面,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调查、采访等方式从民间搜集非遗相关的各类资源,如视频、图片、实物等,并由专业人员将其整理成档案资料,分门别类地保存记录下来,避免非遗知识的缺失或丢失,让许多面临失传风险的珍稀非遗得到有效保护[1]。在此过程中,还需要重视与传承人的交流,使其能够提供更多的珍贵资料,同时也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需重视对非遗档案资源的管理,通过对非遗内容的分类,如传统手工艺、民间表演艺术等,依照统一标准进行档案资源整理,并编著目录便于档案的检索查阅。
(二)创新多元表现形式
数字化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有力支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引入,将档案资源以多元化形式展现出来,让民众受其吸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兴趣和热情。第一,可以借助新媒体工具,将文字、图片、视频等档案资源进行整合运用,为民众搭建真实的虚拟场景,让民众切实体会到非遗的独特魅力。同时,还可以利用3D 动画、立体建模等方式将非遗工艺流程、非遗表演形式等具体化地展示给民众,加深民众对非遗项目的理解和记忆[2]。第二,在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非遗档案管理时,相关人员需从社会大众的视角出发,结合群众的喜好需求,将档案资料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在档案资源库、网站、数字展览馆等平台上,便于民众在线上观看体验。同时,也需要重视对档案资源的线下展览,通过AR、VR 等技术的运用,让民众以第一时间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遗项目的历史发展、社会价值、文化内涵等,提高民众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
(三)丰富传播利用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追求。对此,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非遗档案管理时,需要与时俱进,积极转变自身的管理观念,通过对档案资源的有效、充分利用,创新档案传播形式,为民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让民众的多元需求得到充分满足[3]。第一,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对档案资源的深入挖掘,提取文化符号,将其与当地的文化产业相结合,设计非遗文创品牌,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符合现代民众审美的非遗产品,如纪念币、围巾、伞、文具等。同时,还可以与本地文旅部门合作,开发非遗主题的旅游路线,吸引外地游客参观,提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的影响力。第三,地方政府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搭建一体化数据资源库,让全国各地的非遗档案资源实现共享,以便于相关人员进行研究分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提高重视,结合本地的非遗保护情况,规范非遗档案管理,以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敬尧.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及在文旅融合中的路径探索——以株洲市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4,(04):76-78.
[2]张嘉会.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炎黄地理,2024,(10):82-85.
[3]周广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创新路径研究[J].中原文化与旅游,2025,(0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