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作者

王海利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教育和体育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积累语感,发展思维,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却存在短板:部分课堂重“ 字词翻译” 轻“ 文本感悟” ,重“ 答案统一” 轻“ 个性解读” ,导致学生阅读兴趣薄弱,难以真正走进文本。因此,探索阅读教学的优化路径,是落实课标要求、提升教学实效的重要课题。

一、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从“ 知识灌输” 到“ 素养导向”

教学目标是阅读教学的“ 导航仪” ,传统阅读教学常将目标局限于“ 掌握生字词、梳理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 等知识层面,忽视了阅读素养的综合培养。优化阅读教学,需先从目标定位入手,构建“ 知识 + 能力 + 素养” 的三维目标体系。具体可从三方面调整:一是基础目标“ 抓核心” ,聚焦文本关键知识,如学习《三峡》时,明确“ 掌握‘ 自非亭午夜分’ 等重点句翻译” “ 理解‘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的夸张手法” ,避免无重点的知识罗列;二是能力目标“ 重迁移” ,设计可操作的阅读技能训练,如学习议论文《怀疑与学问》后,要求学生“ 用‘ 找论点-梳论据-析论证’ 的方法阅读一篇课外议论文” ,让技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三是素养目标“ 显个性”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发展,如学习《背影》时,提出“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 父母的爱藏在哪些细节里’ ” ,鼓励学生跳出文本谈感悟。某教师在教《藤野先生》时,将目标定为“ 梳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事件(知识)、学习‘ 以典型事例表现人物’ 的阅读方法(能力)、体会鲁迅的爱国情怀与师生态谊(素养)” ,课堂上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内容,还结合当下“ 师生相处” 分享感受,目标的精准定位让教学更有层次感。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从“ 教师串讲” 到“ 学生探究”

传统阅读课堂多是“ 教师逐段讲解、学生被动记笔记” 的模式,学生难以主动参与文本解读。优化教学方法,需让学生成为阅读的“ 主角” ,通过互动探究激活思维,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可尝试三类方法:一是“ 问题链驱动法” ,围绕文本核心设计阶梯式问题,如学习《岳阳楼记》时,先问“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后,范仲淹为何写这篇记?” (背景探究),再问“ ‘ 淫雨霏霏’ 与‘ 春和景明’ 两段写景有何不同?” (内容分析),最后问“ ‘ 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情怀对当下有何意义?” (价值延伸),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文本逻辑;二是“ 比较阅读法” ,将主题或写法相关的文本关联起来,如将《陋室铭》与《爱莲说》对比,探究“ 刘禹锡与周敦颐如何通过物象表达志向” ,让学生在差异中深化理解;三是“ 角色代入法” ,让学生以文本中人物的视角思考,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让学生扮演“ 菲利普夫妇” ,说说“ 看到于勒时的心理变化” ,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人物性格与社会现实。有学生在“ 角色代入” 《孔乙己》时,以“ 小伙计” 的身份写道:“ 孔乙己给我茴香豆时,手都在抖,他或许不是懒,是真的没处可去。” 这种解读虽超出“ 标准答案” ,却因贴近文本细节而更显真实,正是探究式方法激发的思维活力。

三、构建真实阅读情境:从“ 课本孤立” 到“ 生活联结”

阅读不应是“ 孤立的文本分析” ,而需与生活实际关联,让学生感受到“ 阅读是有用的、有趣的” 。构建真实情境,能让学生从“ 为考试而读”转向“ 为需求而读” ,提升阅读的主动性。可从三方面搭建情境:一是“ 生活应用情境” ,设计与生活相关的阅读任务,如学习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后,让学生“ 为家乡的古桥写一段介绍文字,用于社区文化宣传栏” ;学习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后,尝试“ 用简洁的语言给家人讲述这段历史” ,让阅读服务于生活表达;二是“ 问题解决情境” ,结合现实问题引导阅读,如围绕“ 如何减少校园浪费” ,让学生阅读相关议论文、调查报告,从中提取“ 解决建议” ,再整理成“ 班级倡议书” ,在解决问题中练阅读;三是“ 文化体验情境” ,将文本与文化活动结合,如学习《故宫博物院》时,播放故宫纪录片片段,让学生“ 根据课文内容为纪录片写解说词” ;学习古诗《钱塘湖春行》时,用画笔描绘“ 乱花渐欲迷人眼” 的场景,让阅读与审美体验融合。某班级在“ 生活应用情境” 中,为社区图书馆“ 推荐好书” ,学生结合《骆驼祥子》的阅读,写了“ 推荐语” :“ 祥子的故事让人难过,但更让我懂了‘ 努力需要有公平的环境’ ,这本书让我学会珍惜当下。” 这种带着生活思考的阅读,远比单纯的“ 段落分析” 更有意义。

四、改革阅读评价方式:从“ 分数判定” 到“ 过程激励”

传统阅读评价多以“ 阅读题得分” 为标准,忽视了学生的阅读过程与个体进步。优化评价方式,需关注“ 学生是否愿意读、是否会读” ,用多元评价保护阅读兴趣。可从三方面调整:一是“ 过程性评价” ,记录学生的阅读轨迹,如建立“ 阅读成长手册” ,收录“ 每周阅读记录” (读了什么、喜欢哪个片段)、“ 课堂发言亮点” (如“ 对某句话的独特解读” )、“ 阅读作业创意” (如“ 为课文画的思维导图”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积累;二是“ 个性化评价标准” ,针对不同水平学生制定差异目标,对阅读基础弱的学生,重点评价“ 是否能读懂文本大意” ;对能力强的学生,关注“ 是否有批判性思考” ,如允许学生提出“ 《愚公移山》中‘ 移山不如搬家的不同观点” ,只要言之有理便给予肯定;三是“ 展示式评价” ,给学生提供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本质是回归“ 以学生为中心” ,让阅读从“ 被动接受” 变成“ 主动探索” 。通过精准定位目标、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真实情境、改革评价方式,能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感、发展思维、联结生活,真正实现“ 课标” 提出的“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技巧” 。这需要教师放下“ 标准答案” 的执念,用包容与引导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最终让阅读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习惯与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温儒敏.温儒敏谈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3] 余文森.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