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简析建筑工程造价中各个阶段的合理控制

作者

梁亚楠

身份证号:654224199109190942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具备系统性以及复杂性两种特性。一直以来,在该行业中存在着一种倾向,那即往往更看重施工环节,却对决策环节有所轻视,如此一来,“三超”现象便频繁出现。全过程造价管理理念着重强调让成本控制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借助各个阶段之间协同配合、联动起来的方式,达成主动且动态的精准管控之目的。

1、全过程造价管理内涵

全过程造价管理将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当作对象,凭借系统化、动态化的成本控制举措,达成投资效益最大化,属于一种现代管理模式。它的核心特征在这三个方面有所体现:其一,实现全周期涵盖,让造价控制贯穿于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以及竣工这五大阶段,进而构成完整的管控闭环;其二,做到主动控制,对传统被动管理模式予以改变,在项目前期借助可行性研究、限额设计等方式锁定 80% 以上的可控成本;其三,完成动态调整,构建起“估算-概算-预算-结算”的造价监测体系,利用BIM 等信息技术达成实时成本的跟踪以及纠偏操作。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切实规避“三超”情况,促使投资效益得以提升,是建筑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1]。

2、建筑工程各个阶段造价的合理控制

2.1 投资决策阶段

投资决策阶段是项目建设起始,即便它仅仅占据总投资的 0.5% ~3%的比例范围,然而其对造价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却能够高达 70%90% 。在这一阶段,务必要着重做好可行性研究工作,凭借全面且充分的市场调研活动以及严谨的技术论证过程,精心编制精准无误的投资估算内容,切忌为了能够让项目顺利立项而刻意地压低预算,否则极有可能会埋下诸如“三超”这类隐患问题。与此同时,应高度重视方案比选,针对建设规模、项目选址、生产工艺等诸多方面展开多方案的技术与经济层面的比较分析,从中挑选出最具备投资效益的方案。

2.2 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有着关键影响,所以务必要构建全面的造价管控体系。具体需要着重落实这些控制举措:其一,严格执行限额设计制度,依照已批准的投资估算拆解成各个分项的限额指标,从而搭建“估算把控概算、概算把控预算”’具有递进性质的控制机制;其二,开展关于价值工程的分析,组织设计、施工以及造价等各专业人员针对建筑方案、结构选型及材料设备等展开功能与成本的优化工作,着重把控在较大程度上影响造价的关键部位;其三,强化对设计图纸的审查,构建“专业自行审查-综合集中会审-外部专家评审”三级的审查制度,重点核查各个专业图纸彼此间的协调性以及经济方面的合理性。建议采用BIM 技术实施三维协同设计,借助碰撞检测以及虚拟建造的方式提前察觉出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推广标准化设计以及模块化设计,以此提升设计的效率;建立起设计质量方面的责任制,将造价控制归入到设计考核的指标中,达成技术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保证设计方案在满足功能所需的同时能够实现最优的经济性[2]。

2.3 招投标阶段

招投标阶段是确定合同价格的极为关键的环节,在这一阶段务必要着重做好这几方面的管控工作。其一,完善招标文件编制工,明确计价的方式、风险的分担、价格的调整以及结算的原则等诸多核心条款。其二,严格把控工程量清单的质量,务必保证项目特征描述准确且完整,工程量计算精准无误,防止因清单出现缺漏的情况而致使后期造价失去控制。其三,科学编制招标控制价,结合市场的行情以及企业定额合理确定其数值,既要避免因定价虚高而造成投资方面的浪费,又不能让其定价过低从而引发恶性竞争。建议推行全流程电子招投标的方式,借助BIM 技术辅助工程量的计算,同时建立起投标报价分析数据库,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提升招投标工作的规范性与透明度,进而为后续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筑牢坚实的基础。

2.4 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是资金投入极为集中的一个环节,在这个阶段,务必要构建一个涵盖各个方面的造价管控体系。重点要落实四大方面的控制举措:其一,严格把控变更管理,确立“申请-论证-审批-实施”标准化的流程,遵循“先批准后变更、先定价后施工”的准则,针对重大变更还需组织开展技术经济方面的论证工作;其二,要着重强化对材料设备的管控力度,打造出合格供应商的名录,大力推行集中招标采购的方式,对于大宗材料实现“量价双控”,妥善做好进场验收以及仓储管理等相关工作;其三,规范进度款支付的流程,搭建“施工单位申报-监理审核-业主复核”三级审批的机制,紧密结合形象进度以及合同的约定内容,严格细致地对支付申请予以审核;其四,进一步完善索赔管理,建立索赔预警的相关机制,规范索赔处理的程序,将过程当中的各项证据均完好地保全。不妨采用BIM 协同平台达成信息的共享目的,运用动态成本管理系统对成本偏差进行实时的监控,借助定期的成本分析会以及现场巡查等手段,及时察觉问题并予以纠正偏差,以此确保施工的整个过程均能严格依照合同执行,进而实现对造价的有效管控[3]。

2.5 竣工决算阶段

竣工决算阶段是造价控制方面的最终检验环节,在此阶段,重点需要做好这三项工作。首先,要方位地收集并细致整理竣工图、变更签证以及会议纪要等各类资料,进而建立起完备的项目档案,以此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其次,严格对结算报告展开审核,可采用“施工单位先自行审核,接着由监理进行审核,最后业主再做复核”的三级审核机制,审核过程中重点核查工程量计算规则是否适用以及定额套用是否准确,针对存在争议的项目,要组织现场复核,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引入第三方来进行审核。最后,着手编制竣工决算报告,通过将估算、概算、预算以及结算数据进行对比,深入分析投资偏差出现的原因,同时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建议利用专业的造价软件提升审核的效率,并建立起项目经济指标数据库,从而为后续的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此阶段凭借着严格的审核程序以及相关的技术手段,既能保证最终造价的真实性,又能达成造价管理的闭环控制以及实现经验的有效积累。

3、结语

综上,建筑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实际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必要构建从“决策到设计,再到招标,接着是施工过程,直至竣工阶段”这样完整周期的管控闭环。在各个不同阶段明确关键要点,决策环节确定好方向,设计阶段规划好整体格局,招标时确立规则,施工过程严格遵照执行,竣工阶段则要着重做好总结工作。借助科学的办法以及对数字化技术加以运用,打造出协同且高效的成本控制体系,切实对“三超”现象起到遏制作用。

参考文献:

[1]路瑞峰. 建筑工程造价中各个阶段的合理控制 [J]. 居业, 2025, (01): 141-143.

[2]韦潆潆. 探讨建筑工程造价中各个阶段的合理控制 [J]. 居业, 2020, (06): 152+154.

[3]韩宝鑫. 浅析建筑工程造价中各个阶段的合理控制 [J]. 四川水泥, 2020, (01):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