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传播背景下广播新闻编辑的叙事创新与受众共情策略
张轶男
延边广播电视台汉语新闻综合广播 133000
一、引言
在融合传播的时代背景下,媒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广播新闻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来自新媒体的激烈竞争。为了在新的传播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广播新闻编辑需要在叙事方式和受众互动策略上进行创新,以更好地吸引和留住受众。本文将从融合传播的特点出发,探讨广播新闻编辑的叙事创新与受众共情策略。
二、融合传播的特点与广播新闻面临的挑战
(一)融合传播的特点
融合传播是指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实现信息传播的多渠道、多形式和多终端。其主要特点包括:
多平台传播:信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移动终端等多种平台同步传播。
内容多元化:融合传播不仅涵盖文字、图片,还包括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
互动性强:受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评论区等方式实时反馈,与媒体形成互动。
传播速度快: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形成强大的传播力。
(二)广播新闻面临的挑战
受众流失: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受众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广播新闻的受众逐渐减少。
内容同质化:传统广播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较为单一,缺乏创新。
互动性不足:广播新闻在与受众互动方面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受众的参与需求。
三、广播新闻编辑的叙事创新策略
(一)叙事视角的多元化
第一人称叙事:通过记者的亲身经历或采访对象的亲口讲述,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代入感。例如,在报道社会热点事件时,记者可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自己在现场的所见所闻,让受众仿佛身临其境。
多视角叙事:采用多视角叙事方式,从不同角度呈现事件的全貌。例如,在报道重大体育赛事时,可以同时采访运动员、教练、观众等不同群体,展现赛事的多元价值。
(二)叙事结构的创新
非线性叙事: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采用倒叙、插叙等方式,增加故事的悬念和吸引力。例如,在报道一个复杂的新闻事件时,可以从事件的结果入手,逐步展开事件的经过,引发受众的好奇心。
模块化叙事:将新闻内容分解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方便受众快速获取信息。例如,在报道一个大型活动时,可以将活动的筹备、现场、后续影响等分别作为独立模块进行报道。
(三)叙事语言的优化
口语化表达:采用贴近受众的口语化语言,增强新闻的亲和力。例如,在报道民生新闻时,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过于专业的术语。
情感化表达:通过语言的情感化表达,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例如,
在报道感人故事时,适当运用情感化的词汇和语气,让受众感受到故事的温暖和力量。
四、广播新闻编辑的受众共情策略
(一)关注受众需求
贴近生活:关注受众的日常生活需求,报道与民生相关的新闻。例如,关注天气变化、交通拥堵、食品安全等话题,让受众感受到新闻的实用性。
关注热点:及时报道社会热点话题,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例如,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快速跟进报道,提供权威的信息解读。
(二)增强互动性
社交媒体互动: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受众互动,及时回复评论和私信。例如,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新闻内容,并与受众进行互动交流。
热线电话互动:在广播节目中设置热线电话,邀请受众参与讨论。例如,在早间新闻节目中,设置“ 听众热线” ,让听众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情感共鸣
故事化表达: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报道社会新闻时,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感人故事,让受众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力量。
音乐与音效的运用:合理运用音乐和音效,增强新闻的情感氛围。例如,在报道悲伤事件时,适当加入低沉的音乐,营造出沉重的氛围;在报道欢乐事件时,加入欢快的音乐,提升受众的情感体验。
五、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某广播电台的民生新闻节目
该节目通过第一人称叙事和口语化表达,报道了社区居民的生活问题。节目邀请社区居民参与录制,讲述他们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同时,节目通过热线电话和社交媒体平台与受众互动,及时回应听众的关切。这种贴近生活的报道方式和互动性强的传播策略,成功吸引了大量受众的关注,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
(二)案例二:某广播电台的体育赛事报道
在报道一场大型体育赛事时,该电台采用了多视角叙事和模块化叙事的方式。节目不仅采访了运动员和教练,还采访了观众和赛事组织者,从多个角度呈现了赛事的全貌。同时,节目通过倒叙的方式,从赛事的结果入手,逐步展开赛事的经过,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和吸引力。这种创新的叙事方式和多元化的视角,让受众对赛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提升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六、结论
在融合传播的背景下,广播新闻编辑需要不断创新叙事方式和受众互动策略,以适应新的传播环境。通过多元化叙事视角、创新叙事结构、优化叙事语言,以及关注受众需求、增强互动性和引发情感共鸣等策略,广播新闻可以在新的媒体格局中保持竞争力,提升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未来,广播新闻编辑应继续探索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受众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