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模式对提升小学生体育技能掌握度的实践研究
秦健菲
河北省固安县第六中学 065500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传统“ 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评价” 的教学模式存在明显弊端:一方面,体能与运动基础较好的学生因“ 吃不饱”失去学习热情,技能提升缓慢;另一方面,基础薄弱的学生因“ 跟不上”产生畏难情绪,甚至逃避体育练习,导致班级学生体育技能掌握度两极分化严重。《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 ,这为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研究意义
从实践层面看,分层教学模式可针对性解决学生个体差异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 最近发展区” 内高效学习,有助于提升整体体育技能水平;从理论层面看,本研究通过具体教学案例与数据验证,丰富了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学科的应用研究,为后续相关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二、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分组
选取某市某小学 3 年级(2 个班)、4 年级(2 个班)共 200 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 随机对照” 原则分组:实验组(100 人)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对照组(100 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前对两组学生进行跳绳(1 分钟)、立定跳远(厘米)、篮球运球(10 米往返时间)三项技能测试,结果显示两组学生技能水平无显著差异( P>0.05 ),确保实验初始条件一致。
(二)分层标准与教学目标设定
分层标准:依据实验前测试结果,结合学生学习意愿,将实验组分为三个层次:
A 层(优秀组,约 20 人):技能达标率超 90% ,具备自主拓展能力,目标为“ 熟练掌握 + 技能拓展” ;B 层(中等组,约 60 人):技能达标率 60%‰ ,能完成基础动作,目标为“ 巩固基础 + 突破短板” ;C 层(基础组,约 20 人):技能达标率低于 60% ,动作不规范,目标为“ 掌握规范动作 + 提升基础体能” 。
差异化教学目标:以“ 跳绳” 技能为例,A 层目标为“ 1 分钟跳绳 ≥ 180 次,掌握双摇、交叉跳等拓展动作” ;B 层目标为“ 1 分钟跳绳 ≥120 次,纠正跳姿、提升连贯性” ;C 层目标为“ 1 分钟跳绳 ≥80 次,掌握正确握绳、起跳与落地动作” 。
(三)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内容分层:同一技能教学中,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差异化内容。如篮球运球教学:A 层练习“ 变向运球 + 障碍物绕杆” ,B 层练习“ 直线运球 + 节奏控制” ,C 层练习“ 正确运球姿势 + 手部力量训练” ,确保每层学生“ 跳一跳能摸到” 。
教学指导分层:采用“ 集体讲解 + 小组指导 + 个别辅导” 结合的方式。A 层以“ 自主练习 + 同伴互助” 为主,教师仅在拓展动作上点拨;B层以“ 教师示范 + 小组纠错” 为主,重点解决动作连贯性问题;C 层以“ 一对一指导” 为主,逐人纠正动作细节,如立定跳远中“ 屈膝摆臂” “ 落地缓冲” 等规范动作。
评价方式分层:摒弃传统“ 统一达标线” 评价,采用“ 纵向对比 + 分层达标” 评价。A 层评价侧重“ 技能拓展度与创新度” ,B 层侧重“ 基础技能提升幅度” ,C 层侧重“ 动作规范性与参与度” 。如为 C 层学生设立“ 进步奖” ,只要比上次测试提升 5 次 / 分钟跳绳、2 厘米立定跳远,即判定为达标,增强其学习信心。
三、实践效果分析
(一)技能掌握度数据对比
实验为期一学期(16 周,每周 2 节体育课),期末对两组学生进行三项技能复测,结果如下:

数据显示,实验组三项技能达标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中低水平学生(原 B、C 层)进步最为突出:原 C 层学生跳绳达标率从实验前的 15% 提升至 78% ,立定跳远达标率从 20% 提升至 75% ,说明分层教学对基础薄弱学生的帮扶效果显著。
(二)学生学习态度变化
通过问卷调查与课堂观察发现,实验组学生“ 主动参与体育练习” 的比例从实验前的 45% 提升至 82% ,“ 害怕体育测试” 的比例从 38% 降至 12% ;而对照组对应数据分别为
、 36%30% ,无明显改善。可见分层教学通过“ 适配性目标与指导” ,有效缓解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提升了学习积极性。
(三)教师教学反馈
参与实验的 4 名体育教师反馈:分层教学虽增加了课前备课工作量(如设计分层教案、准备分层练习器材),但课堂效率显著提升——A 层学生不再“ 浪费时间” ,C 层学生不再“ 游离课堂” ,教师能更精准地发现并解决学生问题,教学针对性大幅增强。
四、问题与改进建议
(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分层动态调整不及时:部分学生因进步较快,仍停留在原层次,导致“ 再次吃不饱” ;少数学生因学习懈怠,未及时下调层次,影响学习效果。
小组合作易产生“ 分层标签” :A 层学生与 C 层学生合作练习时,个别 C 层学生因“ 技能差距” 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小组协作。
(二)改进建议
建立“ 动态分层机制” :每 4 周进行一次技能小测,根据测试结果与学生意愿调整分层,确保层次与学生能力匹配;同时记录学生进步轨迹,让分层更具灵活性。
设计“ 混层协作任务” :在集体活动中(如趣味运动会),设置“ A 带B、B 帮 C′′ 的协作任务,如 A 层学生指导 C 层学生跳绳动作,B 层学生与 C 层学生组队完成运球接力,让不同层次学生在协作中相互促进,弱化“ 分层标签” 。
五、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实践验证,分层教学模式能有效适配小学生体育技能的个体差异,通过“ 精准分层—差异指导—分层评价” 的闭环设计,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体育技能掌握度,更改善了学习态度,尤其对基础薄弱学生的帮扶效果突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模式,需注重“ 动态调整”与“ 协作融合” ,避免分层固化,才能更好地实现“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学习中获得发展” 的教学目标,为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范洋.“ 能动学习” 理念下小学生体育真实学力的培养路径研究[J].体育视野,2024,(15):26-28.
[2] 周演胜.南昌市小学生体育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D].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4.
[3]王振静.自主协作教学模式对提升小学生体育能力的作用研究[J].智力,2021,(2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