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及管理水平的措施分析

作者

程正蒙

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典型的资源密集型、技术集成型工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在“ 双碳” 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其在调蓄水资源、提供清洁能源、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具有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区域环境复杂等特征,其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始终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要素。当前,随着工程智能化、信息化不断发展,传统建设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与转型压力。本文将围绕如何全面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展开讨论,结合现实问题与发展趋势,从制度优化、技术更新、人才建设等维度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建议,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施工技术发展现状与关键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仍存在诸多技术瓶颈亟待突破。从工程类型来看,随着建设重心向大流量、高水头、复杂地质环境等区域推进,对施工工艺与装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工程依然采用传统的爆破、开挖、混凝土浇筑等方式,尽管工艺已相对成熟,但在效率、能耗与环境保护等方面仍存在改进空间。尤其是在深基坑开挖、大坝施工、水电站引水隧洞等关键工序中,若技术手段落后,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与安全水平。

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发展背景下,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能力明显提升,相应的建造效率也处于不断提升的状态。然而,这一提升仍不平衡,部分中小型工程依然存在技术创新乏力、自动化程度低、质量波动性大的问题,施工队伍的专业化与标准化水平不高,对新材料、新工艺的吸纳能力不足。此外,施工技术标准更新滞后,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技术规范存在差异,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与技术指标。为应对这些问题,需从技术研发、施工标准化、现场管理机制等多维度展开优化,推动施工技术的整体跃升。

二、工程管理体系运行难点及改进路径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体系是保障工程顺利实施与质量达标的重要保障。当前,部分工程项目仍存在管理层级冗杂、流程不畅、信息滞后等问题,管理机制的现代化水平与大型工程建设需求不相匹配。例如在施工进度安排上,缺乏系统性工期协调机制,导致各施工节点脱节,进度控制手段单一。在成本控制方面,材料采购计划与现场需求不协调、预算管理弹性过大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与工程效益。

水利工程属于基础民生项目,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对工程建设进度、建设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实践证明,管理不到位常常是工程延期、质量返工、成本超支等问题的根源。因此,需进一步完善项目全过程管理体系,构建涵盖前期准备、施工实施、后期验收与运行交付的闭环管理模式。可通过引入全过程工程咨询机制,加强设计、招标、施工、监理等单位间的信息互通与责任协同,推动管理从“ 分段控制” 向“ 全链条管控” 转变。此外,需强化管理标准化与流程再造,建立标准工序、节点控制、台账记录等制度基础,配套开展数字化项目管理平台建设,使工程各参与方实现对项目进度、质量、安全与资金的实时监管与响应,提升管理效率与执行力。

三、技术与管理融合中的人才与机制保障

在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与管理水平的过程中,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核心支撑。目前,我国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虽有所增长,但在结构与能力层面仍存在突出短板。一方面,具备现代工程技术背景与项目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稀缺,难以满足大中型工程对技术集成、管理统筹、风险控制等多维度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一线操作人员整体技术素养偏低,对新设备、新工艺的接受能力有限,成为工程质量提升的“ 短板” 。目前,与其他行业相比,水利工程行业发展较为缓慢,专业技术人才较为缺乏,这一现实使得技术升级与管理模式创新缺乏足够的人员保障。

面对人才短缺与能力不足的局面,亟需通过制度化手段推进人才引进、培养与激励机制建设。一方面,高校与科研院所应深化与水利工程企业的协作机制,设立专业技术实践平台,实现人才从“ 知识输入” 向“ 能力输出” 的转变;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应建立健全技术人才晋升体系与管理人才培养通道,通过“ 项目带人” “ 师徒结对” 等机制,构建稳定的人才梯队。此外,针对不同类型项目可推行技术负责人与管理负责人双岗制,鼓励跨岗位协同工作,提升整体执行能力。制度设计上还应加强激励机制建设,依据技术创新成果、管理绩效等多维度设定考核指标,推动技术与管理人才“ 双轮驱动” ,为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水平构建稳固的人才保障体系。

四、推动智能化与信息化手段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和自动化装备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已具备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的基础条件。实践证明,合理应用信息化手段,不仅能显著提升工程建设的透明度与协同性,也为施工技术优化、管理效率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例如,基于BIM 模型构建的数字工地可实现施工图纸、进度节点、设备运行状态的可视化管理,降低现场协调成本;采用无人机航测、三维激光扫描、智能传感器等设备,可在不同施工阶段实现高精度监测,提升风险预判与应急响应能力。

随着自然资源储蓄量日益紧张,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智能化、数据化的建设理念能够精准掌握水资源调度、水电运行效率以及生态保护成效,从而推动项目在保障供水、发电、安全与环保等方面实现多目标协同。因此,推广智能调度系统、水情自动监测系统、远程控制系统等设备成为未来建设方向。与此同时,还需加强信息平台之间的兼容性设计,构建区域级、流域级工程运行数据库,实现工程数据共享、调度协同与管理联动。此外,还应在制度层面推动信息化成果与工程评估体系的融合,将信息化应用成效纳入项目验收、资金拨付、绩效评价等环节,形成以信息管理促质量、控成本、保安全的运行格局,助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实现数字化转型。

结论

在当前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加大、工程建设需求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与管理水平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本文从技术发展、项目管理、人才保障、信息化应用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事实表明,技术进步离不开制度保障,管理提升有赖于人才支撑,而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融合将为工程提质增效提供新动能。未来,水利水电工程行业应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坚持科技创新、优化管理流程、完善人才机制、推动信息赋能,实现从传统建设向智能建造、绿色建造的转变,全面提升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魏莉.绿色环保模式下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策略[J].中国轮胎资源综合利用,2024,(11):84-86.DOI:10.19307/j.cnki.ctrr.2024.11.034.

[2]卢和雄.有效提升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措施分析[J].水上安全,2024,(23):19-21.

[3]赵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提升措施[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3,(03):46-48.

[4]姚创志.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路径[J].工程技术研究,2024,9(16):132-134.DOI:10.19537/j.cnki.2096-2789.2024.16.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