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应用探索
杨帅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水泊街道茶庄小学 272600
正文:
一、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1. 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目标
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在此基础上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卫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个性。体育游戏不仅能够达到增强身体素质的目的,还能够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自主地学习知识技能,对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学生们的身体健康是实施一切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我国小学教育体系当中,教育工作者们不仅要关注学生们的学业进步,更要关注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以此来实现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与发育。而体育游戏的应用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锻炼的机会,使得学生们的体育学习状态变“静态”为“动态”,因而有利于实现学生们身体素质的强化。此外,体育游戏往往能够起到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因而对于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育也是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的。
3. 打造“趣味化”的体育课堂
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往往具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们在体育课堂当中的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们便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喜欢游戏”的这一特征设置教学活动,以此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发学生们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以及整体水平合理地设置体育游戏,从而确保课堂中的体育游戏在适合学生们的同时,还能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我国小学的体育教学将会产生“寓教于乐”的效果,这也恰恰迎合了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提倡的“快乐教育”。
二、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 将体育游戏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
盲目性的体育游戏不仅会降低小学体育教育的质量,还可能会对学生们的成长与发育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游戏的设置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安全意识薄弱、体能与体力相对较弱这一特征,确保游戏的安全性,从而避免不合适的游戏对学生们的身体及心理造成伤害。更重要的是,在体育游戏的设置上,教师们还要将教学内容作为重点的参考对象,使得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以此来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成学生身心的健康发育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 强调体育游戏的纪律性
课堂中的良好的纪律不仅是体育游戏有效开展的基础,还能够避免混乱以及危险情况的发生。因此,游戏活动前的纪律强调对于体育游戏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作用。在游戏活动开始前,教师应该对所设置的游戏做好安全评估,要预测各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并要提前想好应对措施,从而为体育游戏的有效开展提供基础保障。此外,教师们还要对学生强调安全与纪律问题,告诫学生游戏开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安全意识,从而为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3. 赋予体育游戏竞技性
具有竞技性的体育游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竞技意识,从而有利于实现对于学生们体育精神的培养。以跑步训练为例,简单的短跑训练虽然能够更加直接且有效地锻炼学生们的爆发力,但却使得体育教学缺乏趣味性,因而并不利于引发学生们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教师们便可以改变训练方式,将简单的短跑训练改进为“撕名牌”游戏,使得学生们在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以及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实现爆发力与反应能力的有效训练,从而实现学生们个人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增强。相比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此种竞技性的体育游戏法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因而更有利于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游戏活动参与积极性,教师们也可以设置“奖励制度”,即对游戏中获胜的队伍进行奖励,以此来增加学生们的自信心,调动学生们游戏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使得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产生更为理想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体育游戏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体育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够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强化,从而有利于促成学生们身心的健康发育。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价值,不断地探索出更多趣味化的体育游戏,不断实现游戏活动的改进与创新,从而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健康快乐的体育学习环境。总而言之,小学体育教师要能够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强化,从而为学生们身心的健康发育以及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义山.发挥游戏作用 让小学体育课堂充满活力[J].求知导刊,2020(20):87-88.
[2]赵志福.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20(18):215-216.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出版社,2011.
[4]胡依心.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