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有效性研究思路总结

作者

薛庆

临猗中学校 044100

前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因此,在开展高中生物教学时,教师需与时俱进,秉持着“ 以生为本” 的教育理念,创设突显学生课堂主体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掌握生物知识的同时,获得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实现全面发展。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内涵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教师除了要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及基础技能,还要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社会所需的素质能力,成长为全能型的优秀人才。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际开展中,教师需秉持着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围绕着教材内容,设计符合学生学情和需求的培养策略,让学生获得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从而促进生物教学的改革发展。

二、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

(一)适应社会需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时,需要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的同时,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并由此获得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能够在步入社会后快速适应未来的复杂环境。

(二)拓展课程深度与广度

在开展高中生物教学时,教师倘若采取的仍然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和灌输式教学手段,就会导致课程教学内容单一,无法让学生获得教材之外的知识技能,进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基于此,教师需树立“ 以生为本” 的教育理念,将核心素养内容与生物知识有机结合,拓展课程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让学生打开眼界,获得思维和潜能的开发,在生物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开发学生潜能

对于高中生物教师来说,在开展日常的课堂教学时,需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围绕着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喜好,设计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高效学习。对此,教师可以从学生视角出发,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唤醒自己的知识经验,更好、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知识。同时,还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实际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操作中深刻体会生物学科的魅力,认识到生物学的实用性,从而获得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升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教师需立足于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生物基础、认知水平、个性特征等情况设计多元化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获得生命观念的有效塑造[1]。比如,在教学有关“ 细胞生活的环境” 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对学生实际学情的准确把握,系统梳理课本教学的知识内容,明确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并据此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链,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了解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图片、视频或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价值,从而形成良好的生命观念。由此可见,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组织科学探究活动

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际开展中,教师需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结合学科特点在课堂中组织实施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主地思考、探究和分析,使学生挣脱以往的思维束缚,勇于质疑,敢于实践,并在不断地亲身操作中掌握理论知识及生物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2]。比如,在教学有关“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内容时,教师需明确本次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提供牙签、解剖针等材料,让学生进行膝跳反射等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随后,可以对学生提问,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分析,并选派小组代表发表观点及想法,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由此打开思路,实现深度思考,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设计趣味性科学实验

由于高中生物具有着综合性、实践性与工具性的学科特点,所以在开展日常的课程教学时,教师需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有趣实验的设计,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与实验水平。比如,在教学有关“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内容时,教师可以围绕着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在课堂中为学生搭建一个真实的“ 生态系统” ,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个“ 生态系统” 中动植物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使学生直观、具体化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生物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开发学生潜能,强化学生的探究学习意识,让学生能够在亲身实验的过程中提出疑问,主动积极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开展社会生活实践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时,教师需在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认识到生物学在现实中的实用价值,从而提高对生物学科的重视,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3]。比如,在教学有关“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内容时,教师可以围绕着教材知识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对学生的合理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合适区域,观察该区域内人类进行的各项活动,如农业灌溉、城市建设、工厂排放等,并据此对当前的自然环境变化进行调查,认识到人类在生态环境中起到的积极和消极作用,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方案。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能够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愿意主动为环境保护付诸行动,成长为合格公民。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时,教师需在新课标背景下,结合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围绕着学生的生物基础、认知水平和性格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喜好和需求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创新有效的教学策略下获得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发展,实现个性化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戴丽超.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 (04): 47.

[2]韦晓琳.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J].考试周刊, 2020, (08): 149-150.

[3]季浩. 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20, (1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