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构建与效果评估
吕飞叶
冷水江市第一中学 湖南省娄底市 422900
一、引言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型阅读教学形式,正逐渐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围绕特定议题将多篇文本组合开展阅读教学,可拓展学生阅读视野,锻炼其综合思维能力,契合当下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对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构建并精准评估效果,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二、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构建
(一)议题确定:锚定“ 三维联动” 原则
议题确定作为群文阅读的“ 灵魂” ,其需同时兼顾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单元逻辑与学生认知需求以形成确定机制:具体而言,要紧扣课标“ 素养导向” ,如针对“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学习任务群可围绕“ 经典文本的当代价值” 确立议题;需呼应教材单元主题,如统编教材必修下“ 探索与发现” 单元可延伸出“ 科学精神的多维度表达” 议题,关联课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与拓展文本;还应贴合学生生活经验,如结合“ 数字化生活” 热点设计“ 人与技术的关系” 议题,让学生通过《祝福》(传统生活)与《算法时代的孤独》(现代随笔)的对比阅读产生共鸣,而“ 送别诗的情感密码” 这一议题便是典型范例,其既对应课标“ 古诗文阅读”要求,又衔接教材中“ 唐诗宋词” 单元,且通过“ 古今送别方式对比” 贴近学生生活,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二)文本组元:遵循“ 互补增值” 逻辑
文本选择需突破“ 同主题简单叠加” 的局限,从“ 内容、体裁、视角”三方面构建互补关系,形成“ 1+N′′ 的组元模式(1 篇核心文本+N 篇拓展文本),具体路径包括:内容互补即核心文本奠定主题基础、拓展文本提供多元视角,如以《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 为核心,搭配费孝通《乡土重建》的相关论述(理论延伸)与《中国青年报》“ 乡村振兴中的人际关系变迁” 报道(现实观照),让学生从“ 理论-现实” 维度理解主题;体裁互补通过不同文体的对比深化对主题的表达认知,如以“ 家国情怀” 为议题,组合《离骚》(诗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传)、《百合花》(小说),引导学生发现“ 抒情-叙事-纪实” 不同文体的情感表达差异;视角互补则引入不同立场的文本以激发思辨,如探讨“ 英雄形象” 时,将《荆轲刺秦王》(传统史笔)与《刺客列传的现代解读》(学术随笔)、《我眼中的英雄》(学生习作)组合,让学生在“ 经典叙事-学术反思-个人表达” 中形成辩证认知。
(三)教学活动:设计“ 阶梯式” 探究流程
活动设计需遵循“ 从浅到深、从个体到合作” 的原则,构建“ 感知-比较-整合-迁移” 的四阶流程:
1. 初读感知,梳理信息:通过“ 思维导图工具” 引导学生梳理单篇文本核心内容。如阅读“ 劳动主题” 群文时,让学生分别用表格记录《芣苢》《插秧歌》《平凡的世界》(节选)中“ 劳动场景、劳动者情感” 等关键信息,为后续比较奠定基础;
2. 对比分析,发现关联:设置“ 跨文本思考题” 推动深度思考。如针对“ 送别诗” 群文,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的‘ 酒’ 与《雨霖铃》的‘ 酒’ ,情感有何不同?” “ 哪些诗句用了‘ 以景衬情’ ,手法有何差异?” 等问题,引导学生从“ 意象、手法” 层面找异同;
3. 整合提炼,形成认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 主题整合任务” 。如围绕“ 科技与人文” 议题,小组需综合 3 篇文本观点,撰写“ 科技发展中的人文坚守” 短评,要求引用至少2 篇文本的论据;
4. 迁移应用,拓展延伸:设计“ 生活关联” 任务,如学完“ 传统文化传承” 群文后,让学生以“ 校园里的文化符号” 为主题,搜集 3 则相关素材(如校训、古建筑、非遗社团活动),模仿群文结构撰写短评,实现“ 从文本到生活” 的迁移。
三、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效果评估
(一)构建“ 多元立体” 评估指标
突破单一“ 成绩导向” ,从“ 知识、能力、情感” 三维度设置可观测指标:
1. 知识维度:聚焦“ 文本信息整合度” ,如学生能否准确提取 3 篇以上文本的核心观点,能否用表格、思维导图等工具呈现文本关联(优秀标准:关联点梳理准确率 ≥80% );
2. 能力维度:涵盖“ 比较分析能力” (能否指出文本在体裁、视角上的差异)、“ 思辨能力” (能否对文本观点提出合理质疑或补充)、“ 表达能力” (短评中能否整合多文本论据,逻辑是否清晰);
3. 情感维度:通过“ 阅读日志” “ 课堂观察” 记录学生表现,如是否主动提出阅读疑问、小组讨论中是否积极分享观点、课后是否自主查找同类文本(优秀标准:每周自主拓展阅读≥1 篇)。
(二)采用“ 量化 + 质性” 结合的评估方法
1. 量化评估可从两方面开展:一是设计“ 群文阅读专项测试卷” ,包含“ 文本关联分析题” (如给出3 则短文,要求概括共同主题并分析差异)与“ 整合表达题” (基于群文写 200 字短评),按“ 信息提取-比较分析-整合表达” 三级评分,85 分以上为“ 优秀” ;二是统计“ 参与度数据” ,如课堂发言次数(人均 ≥3 次/课时为良好)、小组任务完成率( 100% 为达标)、拓展阅读量(每月 ≥4 篇为优秀)。
2. 质性评估需结合多种方法:文本分析法通过学生的“ 阅读笔记” “ 短评习作” 分析思维发展,如是否从“ 单篇理解” 转向“ 跨文本关联” 、论据是否从“ 单一文本” 转向“ 多文本支撑” ;访谈法随机选取 5-8 名学生访谈,了解其对群文阅读的感受,如“ 是否觉得比单篇阅读更有趣” “ 是否学会了比较不同文章的方法” 等,记录典型观点;课堂观察法用“ 行为记录表” 记录学生在“ 对比分析、小组讨论” 等环节的表现,如是否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否回应同伴观点并补充论据。
四、结论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从议题、文本、教学活动等多方面精心打造,而合理的效果评估能够为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提供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持续优化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并精准评估效果,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推动高中语文教学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宁. 语文核心素养与群文阅读教学[J]. 课程·教材·教法,2023,43(6):45-51.
[2] 陈娇. “ 三新” 背景下高中语文群文联读教学的策略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2025(05):32-36.
[3] 张秋玲. 群文阅读的文本组元逻辑与教学实施[J]. 中学语文教学,2024(2):18-22.
[4] 李海林. 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评价的维度与方法[J]. 基础教育参考,2023(18):56-59.
[5] 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