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背景下军事通信网络安全技术转化路径与标准化研究
黄乙城
武警重庆市总队 401331
军事通信作为保障战场指挥与信息主权的重要支撑,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命脉。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军民界限的日趋模糊,传统封闭式的军工体系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高效响应与协同需求。推动通信安全技术在军民之间高效流通与融合已成为提升综合作战与应急支撑能力的现实选择。
一、军事通信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军民融合需求
(一)军民融合战略对网络安全技术的现实需求
现代作战高度依赖广域网络的实时通信,亟需民用技术支持高带宽、低时延与高可靠组网。5G 具备 1ms 低时延与 99.999% 可靠性,为军用部署提供条件;星链等民用星座可增强战时冗余链路。民企在抗攻击算法、防火墙与零信任架构等方面经验丰富。军方应在等保 2.0 框架下开放接口与适配标准,实现安全与融合的平衡。
(二)当前技术转化与标准化面临的问题
军用技术含涉密算法与专用协议(如SM1/SM7、银河麒麟),受保密与知识产权限制难以开放。转化缺乏统一评估机制与中试平台,导致技术难以工程化落地[1]。军标与国标在协议接口、EMC 测试及可靠性寿命等方面不兼容,影响产品互认与批量化生产。
二、军事通信网络安全技术的转化路径分析
(一)技术转化路径模型构建
在军转民方面,可依托军工技术成果转化中心,设立知识产权清洗与去敏平台,对通信加密芯片、抗干扰天线阵列、协议栈模块等进行模块化解耦,并以“ 白盒接口 + 黑盒算法” 方式对外输出。在民参军路径中,应建立“ 民品军用” 测试机制,针对民用安全网关、SD-WAN 调度系统开展抗攻击能力评估,并经由军方认证机构授予相应军工适配资质。双向路径方面,可通过军民联合实验室、联合工程中心实现技术共研,典型如某军工单位与华为共建的军用SDN 安全实验平台,已实现在可控网络环境下的动态路由切换与防护策略自学习。
(二)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分析
技术成熟度评估(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 TRL)体系是关键手段,应通过 9 级 TR 体系对通信安全技术的研发—工程化—产品化阶段进行分级认定,明确转化适配节点。例如,具备 TRL6 以上的抗干扰信号处理模块,可在测试验证后嵌入民用边缘节点设备。在知识产权方面,建议通过军工单位设立转化专利池,引入委托研发、授权运营等方式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安全审核方面,构建基于“ 通用加固级别+定制审计日志” 的多维认证框架,结合国密算法、信创平台适配情况设定差异化接入门槛。
(三)典型案例分析
如某军工研究所开发的宽带多频加密通信模块,采用基于SM9 算法的身份认证机制与 LPI(低可探测性)跳频技术,原用于机动指挥平台。后经技术解耦、参数优化及认证简化,在民用应急通信、能源调度等场景中广泛部署,实现在低信噪比环境下的稳定数据传输。另一典型为中兴通讯与某军区联合研发的智能光纤通信调度系统,采用分布式微服务架构及BGP 冗余路由算法,实现军地共用高可靠通信链路。
(四)技术转化中的障碍与破解路径
转化中的核心障碍在于安全隔离与技术封闭之间的制度冲突。可通过构建三级保密分区机制(核心算法区、接口模块区、应用适配区),使保密核心与可转化部件逻辑隔离,降低泄密风险。同时建立“ 军标-国标” 映射库,实现标准内容在语义层级上的自动比对与兼容适配建议。此外,在机制层面设立军民双向“ 技术中试走廊” ,通过产业园区 + 联合测试 + 军方监督的模式,提供从概念验证(PoC)到实际部署的完整通道。
三、军事通信网络安全技术的标准化建设路径
(一)标准化的重要性与作用
标准体系的统一性决定技术能否规模化部署与跨域适配。在通信安全领域,标准不仅是接口的统一,更是协议、安全等级与功能完整性的制度性保障[2]。通过制定适用于军民双方的核心协议规范、接入管理标准、安全加固等级分类,有助于避免重复开发与资源浪费,提升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能力。
(二)现有标准体系评估与不足
目前GJB 系列标准侧重于保密等级、防护等级设定,缺乏对新兴技术的覆盖。例如,尚无对AI 模型安全性、量子加密应用的标准化描述,导致新兴安全产品在军工领域难以评估。民用标准虽在防护等级上提供参考,但在接入机制、模块接口、电磁屏蔽等方面与军用设备存在脱节。
(三)军民融合下的标准化路径建议
一是推动建立“ 军民融合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由军方科研机构、行业主管部门与龙头企业共同参与,负责顶层标准规划、关键技术共性提炼及行业试点验证,形成覆盖设计、测试、认证、应用的完整标准闭环[3]。二是采用“ 底层协议一致+接口可定制” 的标准架构,确保核心通信协议在军民系统中保持兼容,接口层则根据安全等级与应用环境灵活调整,以满足战场环境与民用环境在功能与保密性上的不同需求。三是推广“ 标准沙盒” 机制,在指定封闭测试区进行新技术、新标准的迭代试验,允许在监管下进行参数优化与功能拓展。以量子密钥分发(QKD)技术为例,建议设立军民通用的标准指标体系,明确密钥更新周期、密钥协商算法、密钥长度( ≥256 bit)及节点认证机制,推动其在战术通信、能源调度、金融数据等多领域落地。
总结:军民融合背景下,推动军事通信网络安全技术的高效转化与标准化建设,是提升国家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的关键。通过构建清晰的转化路径、完善的评估机制以及统一的标准体系,可实现军用技术优势向民用延伸,并反哺军工应用,促进通信安全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 迟 龙 . 信 息 通 信 网 络 安 全 防 护 技 术 研 究 [J]. 中 国 新 通信,2024,26(21):7-9.
[2] 王秉政, 许玉娜.5G 安全与标准化工作思考[J]. 中国信息安全,2020,(09):55-57.
[3]郭昊明,汪霜玲,燕雪峰,等.基于复杂网络的军事通信网络建模与脆弱性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24,42(06):1126-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