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造价风险识别与控制策略

作者

路静

身份证号码:132223198207151424

引言

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工程造价管理对项目投资效益、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分析当前建筑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如原材料价格波动、政策法规调整频繁等,导致工程造价风险加剧的现状。

一、建筑工程造价风险识别

1.1 风险识别方法概述

建筑工程造价风险识别需借助科学方法,精准定位潜在风险。专家调查法中的德尔菲法应用广泛,通过多轮匿名问卷咨询行业专家,收集整合意见,从而识别风险因素,其优势在于能汇聚专业经验,但耗时较长。故障树分析法以工程造价失控为顶事件,逐层分解导致风险的子事件,直观呈现风险因果关系,适用于复杂系统风险识别。

1.2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风险因素分析

各个阶段均有造价控制风险贯穿于建筑工程全过程。决策阶段,投资估算存在误差,可行性研究论证不透彻可能导致定位失误,市场需求预测存在误差,后续调整建设规模,造成造价增加;设计阶段,方案不科学、频繁变更将造成造价的大幅度上升,某商业用建筑无考虑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多次变更图纸,导致造价超支;招投标阶段,招标控制价不科学,合同约定不明也往往会出现纠纷,导致造价失控。

1.3 关键风险因素筛选

对发现的风险因素进行辨识,筛选主要风险因素,明确控制的重点。利用层叠分析法构造风险因素层叠分析模型,利用专家打分法决定各因素所占权重,以量化方式分析风险因素的造价影响权重。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将众多的风险因素减少维度,提取主要的主成分,降低分析量。

二、建筑工程造价风险评估

2.1 风险评估方法选择

建筑工程造价风险应根据合理性与实效性确定评估方法。风险矩阵法属于定性评估方式,在风险矩阵中分别按照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高低将建筑造价风险矩阵化,可以有效直观地体现造价风险程度,且评估方法简单,但极易受到主观影响。风险蒙特卡罗评估法和敏感度分析评估法则属于定性评估方式中的定量评估分析。定量评估分析方法所运用到的蒙特卡罗方法是借助于计算机将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的量化数据按照随机模型进行多种抽样,模拟造价风险在一定区间内的变化量,并且能做出概率性的分布结果,但需要使用大量时间进行数据汇总,运用的数据不具有可靠性。

2.2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设计良好的造价风险评估指标是进行造价风险评估的前提与前提条件。按照建筑工程的全寿命周期为标准,涵盖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标投标阶段、实施阶段、竣工结算阶段等关键时期选取投资概算偏差率、设计变更数量、投标控制价合理性、材料价格差异、工程量误差率等主要因素。设定每个因素的标准计算公式并给予相应的分值范围,例如投资概算偏差率主要应用实际造价与投资概算造价的差率来表示,制定的指标应该便于计算操作,实现工程造价的风险评估更加科学化。

2.3 风险等级划分与结果分析

按风险因素评价表评价结果,确定工程造价风险等级低、中、高等 3 个等级。低风险是指风险出现可能性不大,风险带来的损失小,对造价的影响轻微;中风险是指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较大,采取一些预防性的措施;高风险是指风险出现的可能性极大、风险后果严重,对此风险要重点控制。

三、建筑工程造价风险控制策略

3.1 项目决策阶段风险控制

投资阶段是造价控制的根本性环节,在投资阶段应综合化解各类风险。认真开展可行性研究,拓宽研究领域,如可邀请部分专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经济管理人员和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配合成立项目可行性研究小组,充分探讨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的可行性、经济效益的科学性。通过对同类项目的调查分析,及分析各种历史数据指标,参考历史市场变动发展趋势数据对投资估算提供可靠参考依据,降低市场调研不到位和不足造成的投资估算偏差。制定相应的投资估算方法,建立多维度的投资估算方法,如采用系数估算法、指标估算法、比例估算法等多种估算方法相互综合校核,提升投资估算的精确度,科学决策项目的投资成本。

3.2 设计阶段风险控制

前期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大,通过设计优化管控和强化设计管理来规避风险。采用限额设计,即在满足工程质量、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把工程造价控制在投资估算范围内,对限额设计的各专业进行明确并加以量化,建立设计单位和造价咨询单位的一体化工作机制,动态监测控制设计概算对限额目标的偏差,及时调整优化设计方案。组织设计方案会审,邀请行业专家、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代表参加设计方案评审,全面考虑从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方便等角度审慎选择设计方案,避免设计缺陷而引发施工阶段变更。采用BIM 技术,通过碰撞检测提前发现由于设计失误造成的管线冲突、空间不合理等问题,将施工阶段设计变更降到最低。

3.3 招投标阶段风险控制

招投标阶段是规范市场行为,防控造价风险的重要环节。合理编制招标控制价,委托专业的造价咨询机构,遵循招标文件、图纸、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等编制招标控制价,招标控制价价格合理、准确。严格审查投标人的资质,建立投标人的信用评价考核体系,严格审查投标人资质等级是否符合招标要求;审查财务制度是否健全规范;是否出现违法行为、恶意拖欠工程款和劳务费等不良行为;审查投标人的信用档案,依据信用档案对项目实际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施工负责人进行评价考核;审查投标人的业绩情况等。增强对投标人的资格审查。严格对招标文件和合同条款审核,索赔等条款,减少合同漏洞和歧义。

3.4 施工阶段风险控制

施工阶段风险因变数较多,应从各方面加强控制。完善施工组织设计,结合工程规模特点、施工条件、工期要求科学地安排施工工序、资源配置,运用先进施工工艺技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消耗。严格管理工程变更与索赔,工程变更要及时登记、留存变更台帐,记录变更的原因、内容及增减费用,加强变更审批管理,确保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化。发生索赔事件要及时留取证据资料,据合同条款等条款条款公平公正处理,避免引起索赔费用过高。建立原材料价格动态监控,与主要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固定部分原材料价格;实时监控市场价动向,运用大数据预测价格走势,提前做好原材料备货工作或调整采购安排,规避材料涨价带来的风险。

结语

建筑工程造价风险识别与控制是保障项目效益的核心环节。通过科学方法识别全生命周期风险因素,结合创新技术与管理手段制定精准控制策略,可有效降低造价失控风险。随着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需持续深化风险识别技术研究,优化全过程动态管控体系,推动造价风险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粘一平.高层建筑工程施工风险识别与控制策略[J].居舍,2020,(19):190-191.

[2]曾旖旎.建筑工程造价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7,(0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