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复杂地质条件下桩基结构承载特性及设计优化研究

作者

陈琨

四川远创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6292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工程建设逐渐向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延伸,桩基作为高层建筑、桥梁等工程的主要基础形式,其承载性能直接关系到上部结构安全。复杂地质条件如软土地基的高压缩性、岩溶地层的空洞隐患、砂土液化的动力响应等会导致桩基受力状态复杂化,传统设计方法难以适配,易出现工程事故或过度设计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桩基的承载特性,提出科学的设计优化策略,对提高桩基工程安全性、降低建设成本、推动岩土工程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复杂地质条件类型及对桩基的影响机制

1.1 典型复杂地质条件分类

典型复杂地质条件可按成因与特征分为四类。软弱土地基以淤泥、淤泥质土为代表,这类土体含水量高、结构疏松,受力后易产生显著压缩。岩溶与裂隙发育地层因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溶洞、溶沟,地质结构呈现明显的非均质性,局部存在空洞或软弱夹层。断层破碎带与砂土液化地层的稳定性极差,前者由断裂活动形成破碎岩体与松散填充物,后者在动力荷载作用下易丧失强度。复合复杂地质则是上述两类及以上地质的叠加组合,如软土层下伏岩溶、砂土与断层破碎带交错分布,其对桩基的影响呈现多重叠加效应。

1.2 复杂地质对桩基的作用机制

软弱地基和破碎地基主要是通过改变桩-土相互作用形式来改变桩基受力,对竖向受荷而言,在软弱地基中桩侧土不能形成有效的桩侧摩阻力,荷载基本上由桩端承担,容易引起桩端土的过度压缩而产生过大沉降,而在岩溶地基中,如果桩端所处位置位于溶洞上方,易出现因局部岩体失稳而产生桩端阻力失效的情况。对于水平受荷而言,由于断层破碎带和软土地基剪切强度低,不能约束桩的侧向变形,在水平荷载的作用下,桩易发生弯曲或剪断,若为砂土,其在振动作用下还会产生液化现象,严重影响地面对桩基侧向力的制约效应。

1.3 对桩基耐久性的影响

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环境(物理、化学)作用,对桩基的耐久性将会产生影响。岩溶区地下水中的侵蚀性离子会渗入到桩体混凝土内部,腐蚀钢筋或者侵蚀混凝土;而软土地质区的有机物及酸性离子将缓慢溶解于桩身上,会加剧对桩基本身的腐蚀作用。而断层破碎带由于断层的轻微活动将会促使桩身发生周期性应力扰动,造成材料出现疲劳损伤破坏,而砂土地基的液化水将带细土颗粒冲刷桩周土层,增加桩身的裸露面和腐蚀面。

二、复杂地质条件下桩基结构承载特性分析

2.1 承载特性理论分析

桩土交互作用的基本理论基于桩土互作对桩基的荷载传递理论及其伴随的侧摩阻力及端阻力的发挥机制,桩基竖向承载力的理论分析,需要研究考虑不同地质条件特点修正桩土作用传力模式或方法,如软土的流变对侧摩阻力增长的修正,软土中岩溶岩质的完整性系数修正端阻力等方法。桩基水平承载理论分析是以弹性地基梁理论为主导,在桩侧土阻力与桩基结构的相互联系中,反应复杂地质条件下桩基侧向变形非线性及断层破碎带应用修正降低地基反力系数以反映弱化的土体支承能力等。桩基长期承载力研究需要考虑地质的时间效应,分析包括考虑土体的固结、孔隙水压力的消散等引起的桩基承载力的时效衰减效应等。

2.2 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

计算分析依托桩–土–地质缺陷耦合模拟进行桩承阻力过程再现,以探讨异常地质体对桩的应力及应变影响,例如设置溶洞尺寸参数、软土分布参数等,分析桩的应力集中的位置和路径。计算分析的检验采用室内计算模型试验和工程试验:室内缩尺模型桩的室内模拟复杂地质载荷,分析不同荷载工况时的桩的内力沿程变化,工程试验采用静载试验、桩身应变数据获取实测承载工况,并校核计算分析结果,两方面结果综合分析可明确不同复杂地层中难以定量描述的各种作用或复杂作用等,例如在不同地质复杂的缺陷间协调进行共同作用。

2.3 复杂地层承载性能差异

在单一复杂地质条件的承压性表现为不同差异:软土桩基础沉陷控制,承载力随沉陷小幅度提升,并无陡降曲线段。岩溶桩基于溶洞可能存在骤然式的失稳破坏,具有突变性特征。断层破碎带桩基础水平承载力明显衰减,存在因土体滑移造成的桩身弯折破坏的危险性。在复合地质条件基础下承压性表现为耦合作用,例如软土高压缩性加岩溶不连续性的耦合作用,表现为桩基础沉陷为均匀压缩的加局部突然的复合表现形式,其破坏承载极限值并非单一性地质条件的叠加,需考虑地基缺陷间的耦合性作用给桩土受力承载造成的相互耦合性。

三、复杂地质条件下桩基结构设计优化方法

3.1 桩型选择优化

应根据地质情况合理选桩型。对于软土地区应优先考虑桩土界面桩型,如预制砼桩能形成桩土挤密增强效果,桩周土强健,或是通过水泥土搅拌桩来形成复合地基使上部荷载得到分散;在岩溶区应优先考虑选用钻孔灌注桩,成孔时可以明确岩溶的情况,以便于及时填埋处理;在断层破碎带中宜采用钢管桩,其抗剪性能较强的钢材能抵御地层中滑移所产生的侧向力。对复合地层应考虑使用组合桩型如长刚桩跨过软土、短柔性桩加固浅土层,在桩型的刚度选择和数量选择方面要达到深承浅变的目的。

3.2 桩基参数设计优化

参数优化包含桩长、桩径、布桩方式 3 个参量的配合调节,桩长要求能穿透软土层或其他不良地质层,软土层要求桩端须插入下伏较硬土层达到一定深度,岩溶桩避免落入溶洞等不良地质;桩径是依据地质承载力调整的,破碎岩体考虑大桩径,减小面积荷载;布桩方式根据地质条件进行选择,均匀地层可按照间距布置,局部存在小溶洞等不良地层时可通过提高布桩密程度来控制,将局部荷载合理转移,布桩过程中同时配合上部结构设置,均衡桩群刚度。

3.3 辅助加固措施设计

桩侧加固是通过改善桩周土的环境来提高承载力,如软土中桩侧注浆,向桩侧土中注入化学浆液,桩侧土借助浆液硬化,增加侧摩阻力;岩溶中桩端注浆,灌注溶洞,提高岩溶填充效果,形成扩大端,增加抗压承载力;断层破碎带则可以打桩周水泥土帷幕来防止地层的侧向位移。而对于沉降比较敏感的区域,可以配合预压排水沉降预处理方案,在前期实现软土的固结,进而提高后期的承载能力。这些处理手段均需要尽量同步于桩施工,如桩侧注浆应在成桩一段时间之后土体趋于稳定时完成,不可在成桩后未完全稳定的情况下立即实施注浆工作,对桩身受力造成影响。

结语

本文以地质环境复杂为背景研究了桩基础受力变化和桩基设计优化,并对其进行了设计对策。从具体的地质体剖析了桩基受力方式的变化和产生的原因。考虑适应地质条件的桩基设计选择、参数配置,辅以其他设计策略来提高桩基在复杂地质环境的适应力。在地质环境极端耦合作用机理的研究上,其结果还不够完善。相信随着今后研究的深入开展,能够更好的应用和发挥作用,以保证复杂地质条件下桩基础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林.基于离散元模拟的深厚软土桩基承载特性研究[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24,60(05):53-56+60

[2]王颖轶,徐伟忠,艾青,等.层状异性蠕变地层桩基沉降位移的理论解[J].建筑结构,2023,53(S1):2717-2723.

[3]朱增辉,陈从新,张海娜,等.藏木特大桥桩基承台锚锭承载特性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8,42(05):84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