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中防水防渗施工技术解析
马磊
身份证号码:370322198503194949
引言
建筑渗漏是全球建筑工程领域的普遍性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超高层建筑、地下综合管廊、装配式建筑等新型结构形式对防水防渗技术提出更高要求,传统沥青防水卷材、水泥砂浆防水层已难以满足抗变形、耐老化需求。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防水防渗施工技术的材料机理、工艺优化与质量控制,对延长建筑生命周期、降低后期维护成本、实现绿色建筑目标具有显著的工程实践意义。
一、防水防渗施工技术理论基础
1.1 建筑渗漏机理分析
建筑渗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核心机理可归纳为物理渗透与结构破坏两大类型。在物理渗透方面,毛细作用是导致水分侵入的重要原因,建筑材料内部的孔隙形成微型管道,当环境湿度较高时,水分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沿孔隙渗透,最终突破防水层。压力传导也是关键因素,地下工程受地下水静压力影响,若防水层存在薄弱点,水压将推动水分进入结构内部。温度变化引发的热胀冷缩、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会导致结构裂缝,形成渗漏通道,雨水、地下水等通过裂缝直接侵入建筑内部,破坏结构稳定性与耐久性。
1.2 防水设计基本原则
建筑防水设计需遵循防排结合、刚柔并济、多道设防三大核心原则。防排结合强调既要通过防水层阻止水分侵入,又要设置合理的排水系统,快速疏导积水,降低渗水风险。刚柔并济要求根据不同部位特点选择材料,刚性材料适用于承受结构荷载的部位,提供强度支撑;柔性材料则用于变形较大区域,弥补结构伸缩产生的缝隙。多道设防通过叠加不同性能的防水材料,形成多层次防护体系。
1.3 材料力学性能与防水原理
防水材料的性能直接决定防水效果,其工作原理基于材料的物理特性与化学结构。刚性防水材料以水泥基材料为主体,通过添加膨胀剂、防水剂等改性成分,填充混凝土内部孔隙,形成密实结构,阻断水分渗透路径,适用于地下室底板、侧墙等部位。柔性防水材料则凭借高弹性与延展性发挥作用,如 SBS 改性沥青卷材通过改性沥青的黏性与高分子材料的韧性,紧密贴合基层表面,在结构变形时仍能保持完整性;聚氨酯防水涂料通过化学反应形成连续弹性膜,覆盖复杂节点,抵御外界水分侵入。
二、主要施工技术与工艺解析
2.1 屋面防水施工技术
建筑物屋面施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使用寿命。与传统正置式屋面相比,倒置式屋面将防水层置于保温层下,保护防水层,减少了紫外线照射以及温度变化等因素对建筑防水层的损害。屋面施工时应首先对基层进行处理,即屋面应该平整、干燥,坡向合理,屋面不能出现积水。在卷材施工上,应用广泛的是卷材热熔施工法中的SBS 改性沥青卷材施工,卷材施工是先利用喷枪加热卷材底部,使之与基面形成一体,同时保证卷材搭接宽度在 80mm 以上,以防止出现卷材间缝隙,致使渗漏等现象。对于有植物生长的植物屋面,倒置式种植屋面防水应选用耐根穿刺防水卷材,即采用特殊材质以防止植物根系穿透卷材,在排水板、过滤层配合下,达到防、排、滤的效果。
2.2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
地下工程面临长期的地下水压力作用和结构荷载作用,要求地下防水工程既能够起抗渗防水的效果,又需要良好的耐久能力。外防外贴法是最常用的防水施工方法,地下结构外墙施工时,将卷材先铺设在垫层上,达到外墙高度处,在浇筑结构的时候将卷材铺设在结构的外表面,构成一个连续的防水层;另一种是外防内贴,是当施工空间狭小的情况下,先砌筑永久性保护墙,然后在墙面上铺设卷材。
2.3 厨卫间防水施工
厨卫间用水量大、管根密,容易漏,渗漏的环节多,在施工环节上必须注意。厨卫间施工前基层要凿毛,墙面、地面要坚硬不露筋、不裂缝;管根、阴阳角部位要抹成圆弧形(小于 50mm ),避免应力集中。厨卫间防水的防水涂料常用的是聚合物水泥类的涂料,应做到“薄涂多遍”,每遍涂层互相垂直,达到匀铺的目的,不能有过厚和过薄的现象。防水地漏、管道根部等节点部位要先涂刷附加层再做大面施工的堵水防渗漏措施,以免水蓄积在墙体出现漏点渗漏的严重现象。厨卫间防水堵水试验可以较好检验厨卫间防水的好坏,观察楼下相对应的位置是否有渗漏。
2.4 新型防水技术应用
自粘式防水卷材、喷涂聚脲防水技术、纳米涂层及 BIM 技术是近年来逐渐发展并运用起来的新技术,材料的更新换代以及施工手段的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防水工程施工的质量。
三、发展趋势与技术创新展望
3.1 材料发展方向
未来,防水防渗材料将朝着高性能、环保、智能方向迈进。高性能方面,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将不断涌现,如具备卓越耐候性与机械强度的改性 TPO 卷材,可在极端环境下保持防水性能,有效延长屋面、地下工程防水层使用寿命。环保领域,水性防水涂料、可降解密封胶等绿色材料将成为主流,其低 VOC 排放、无污染特性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降低施工及使用过程对环境与人体危害。
3.2 施工技术革新
施工技术正经历智能化、机械化变革。智能化上,BIM 技术深度融入防水施工,借助三维模型精准规划施工流程,模拟防水节点安装,提前发现设计与施工冲突,减少返工。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防水层温度、湿度、应力等参数,及时预警渗漏风险。机械化层面,自动化喷涂设备广泛应用,像喷涂聚脲、聚氨酯等材料,实现高效、均匀施工,提升涂层质量与施工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与施工误差,尤其适用于大面积、复杂结构防水作业。
3.3 标准体系完善建议
现行防水标准体系需紧跟行业发展更新。在规范修订上,细化不同场景防水设计与施工要求,如针对装配式建筑,明确预制构件拼接缝防水构造标准;对既有建筑修缮,制定专用防水修复规范。绿色建筑防水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刻不容缓,从材料环保性、施工能耗、防水系统耐久性等多维度考量,引导行业采用绿色、高效防水技术,推动建筑防水行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为建筑工程防水质量提供坚实标准支撑 。
结语
本研究系统解析了建筑工程防水防渗施工技术,明确渗漏机理、材料特性与施工工艺的内在关联。通过案例验证,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应用显著提升防水效果,但施工标准化与智能监测体系仍待完善。未来需聚焦材料环保化、施工智能化及标准动态化,构建全生命周期防水管理体系,推动建筑防水技术向高效、绿色、智能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 敏 杰 . 住 宅 建 筑 工 程 施 工 中 防 水 防 渗 技 术 研 究 [J]. 中 华 民居,2024,17(09):165-167.
[2]李小飞.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防水防渗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24,22(20):167-169.
[3] 孙 传 忠 , 修 威 武 . 建 筑 工 程 施 工 中 防 水 防 渗 技 术 研 究 [J]. 新 城 建 科技,2024,33(06):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