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气工程自动化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作者

孟俊慧

身份证号码:152631198911043019

引言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数字化浪潮推动下,智能电网作为电力系统现代化的核心载体,对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保障供电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电网因自动化水平不足、兼容性差等问题,难以适应大规模新能源接入与多元化用电需求。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凭借其精准控制、智能管理及系统集成优势,成为破解智能电网发展瓶颈的关键。

一、电气工程自动化与智能电网基础理论

1.1 技术定义与发展历程

电气工程自动化是以电气技术为基础,融合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实现对电气系统的设计、运行、监测与控制的综合性技术。其发展可追溯至 19 世纪末电气化时代的开启,早期主要通过继电器、接触器等简单元件实现电路的逻辑控制。进入 21 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逐渐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迈进,实现了远程监控、数据共享与智能决策,广泛应用于电力、工业制造、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1.2 核心技术构成

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核心技术涵盖自动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控制算法,实现对电气系统运行参数的精准调节,确保系统稳定运行。电力电子技术主要实现电能的变换与控制,如整流、逆变、调压等,提高电能利用效率。计算机技术为电气系统提供数据处理、逻辑运算和程序执行能力,是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关键;通信技术则保障了电气系统各部分之间以及与外部系统的数据传输与交互,使远程监控和分布式控制得以实现。

1.3 智能电网的概念与特征

智能电网是将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传统电力系统深度融合,实现电力系统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现代化电网。它具备自愈、兼容、经济、集成等显著特征。自愈性指智能电网能够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状态,自动检测、诊断和隔离故障,并迅速恢复供电,减少停电时间和范围;兼容性体现在可无缝接入各种类型的电源,包括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分布式电源;经济性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电网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

二、电气工程自动化在智能电网中的具体应用场景

2.1 发电环节自动化应用

在发电方面,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使传统发电和新能源发电科学高效地进行发电。在传统的发电站中,利用(DCS)来对关键的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等设备进行统一监视和控制,将锅炉燃烧、汽轮机和发电机的工作状态参数数据(温度、压力、转速等)实时采集起来,利用自动控制算法,自动进行燃烧控制、蒸汽流量控制等,保证机组高效稳定地运行,同时有效降低煤耗和污染物排放等。风电场中根据风能的获取情况,根据风速传感器采集的信号控制风电机组变桨控制策略,来实现风电机组获得最大的风能;太阳能光伏电站根据太阳能光伏阵列(PV)和电源或负载的电压和功率匹配原理,应用MPPT 控制方法来自动调整太阳能光伏阵列工作运行状态点,以实现最大程度获得太阳能电能。

2.2 输电环节自动化应用

在输电环节,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实现确保了电力安全、有效地输送。在智能输电线路上,分布着很多传感器,例如分布式光纤传感器、气象监测传感器,用于对线路温度、线路弧垂、线路覆冰、微风振动等状态进行实时监测。电气自动化监测系统在出现线路的异常状态,例如部分线路出现过热现象,或者在线路运行过程中遭到了外力的破坏后,会向调度中心发出警告,并且还可以通过地理信息(GIS)系统来快速确定出线路故障发

生的精确位置。

2.3 配电环节自动化应用

通过配电自动化的建设,形成灵活、可靠的配电网。DAS 利用馈线终端单元(FTU)、配电终端单元(DTU)实时测量配电网运行信息,实现对配电开关的远方操作。在配网故障情况下,DAS 通过自动实现故障区段查找、故障区段隔离、非故障区段恢复供电。以使故障情况下的配网停电范围和停电时间达到最小。在分布式发电上网管理方面,自动化实现分布式发电实时功率输出及电能质量在线监测,在配电网负荷情况中,自动化实现对分布式发电的无功、有功的控制,在合理输出情况下,实现对配电网供电质量的控制。自动化的无功装置,可根据配电网无功负荷情况自动调节无功装置功率,确保电网电能质量及供电效率。

2.4 用电环节自动化应用

用户与电网的互动可以在用电环节实现自动化。智能电表是用电环节实现用户与电网互动的重要设备,具备精准计量、数据实时采集、双向通讯等功能,可以统计不同时间段用户用电量,并将数据反馈至用电信息采集平台。对于用电环节的用户侧负荷管理,可以采用需求侧管理系统根据电网负荷状况,对用户侧可调负荷进行启停、运行状态的控制,实现削峰填谷,缓解电网供电的压力。智能家居系统与电网自动化系统联合应用,用户可以使用手机 APP 实现远程控制家中电器使用,电网可以通过应急手段请求用户减少非必要的用电负荷,增强电网运行的可靠度。

三、电气工程自动化在智能电网中的前景展望

3.1 技术发展趋势

电气工程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关键趋势。人工智能技术中的机器学习算法,可对智能电网海量运行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实现故障的精准预测与诊断。通过训练深度学习模型,能够提前识别电力设备潜在故障,减少突发停电事故。物联网技术将进一步完善电网设备的互联互通,借助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的协同,实现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存储,提升电网响应速度。5G 技术的普及将为电网通信提供高速、低时延的网络支持,保障远程控制与监测的稳定性,推动智能电网向高度智能化、自主化方向发展。

3.2 应用拓展方向

在应用层面,虚拟电厂与微电网将成为重要拓展方向。虚拟电厂通过先进的通信技术和控制策略,整合分布式电源、储能设备和可控负荷,实现资源的统一调度与优化管理,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为虚拟电厂提供实时监测与精准控制能力,提升其运行效率与经济效益。微电网作为小型、自治的电力系统,在社区、工业园区等场景的应用将不断扩大。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微电网与主电网的灵活并网与孤岛运行切换,保障供电可靠性。

结语

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深度重塑智能电网发展格局,在发电、输电、配电及用电全环节实现高效管控与智能决策,有效提升电网稳定性、促进新能源消纳。随着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加深,其在虚拟电厂、微电网等领域的应用将持续拓展。持续创新该技术,将为智能电网迈向更清洁、高效、安全的新阶段提供核心动能。

参考文献

[1] 吕超, 张晨, 孙志超, 等. 智能电网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综述[J]. 集成电路应用,2024,41(11):400-402.

[2]张琦隆.智能电网建设中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J].科技视界,2024,14(34):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