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周星保
身份证号码:410782199010252413
引言
在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当下,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焦点。近年来,农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滥用、非法添加物等事件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也给食品行业声誉带来负面影响。化学工程分析技术作为食品安全检测的核心手段,通过对食品中各类成分和污染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其应用不仅能够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公众生命健康权益,还能规范食品行业生产经营秩序,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化学工程分析技术概述
1.1 分析技术的定义与原理
化学工程分析技术是依托化学工程学科理论,融合物理、生物等多学科知识,对食品中各类成分及污染物进行定性识别与定量测定的技术体系。其核心原理基于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通过分离、检测、信号转换与数据处理,实现对目标物质的精准分析。在分离环节,利用物质的吸附性、挥发性、溶解性差异,通过色谱柱、萃取剂等手段将复杂混合物分离;检测过程中,借助物质对光、电、磁等物理量的响应特性,将物质信息转化为可测量信号,如光谱技术利用物质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或发射特性,质谱技术通过离子化和质荷比分析确定物质组成。
1.2 主要分析技术分类
化学工程分析技术可分为色谱、光谱、质谱及其他技术。色谱分析技术通过固定相和流动相对物质的作用力差异实现分离,气相色谱(GC)适用于易挥发、热稳定物质检测,如农药残留分析;液相色谱(HPLC)则弥补了热不稳定、大分子物质检测的空白,常用于食品添加剂测定。光谱分析技术利用物质与光的相互作用,紫外 - 可见光谱(UV - Vis)可快速测定食品中色素、防腐剂含量;原子吸收光谱(AAS)凭借高灵敏度,成为重金属元素检测的首选。质谱分析技术将物质离子化后按质荷比分离,质谱联用技术集分离与鉴定优势,可对复杂基质中的痕量污染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电化学分析技术通过电极反应检测物质浓度,生物传感器技术利用生物识别元件与待测物特异性结合,实现快速、灵敏检测,在微生物污染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1.3 技术发展趋势
化学工程分析技术将向快速化、智能化、高灵敏度方向发展。快速化体现在便携式检测设备的普及,如手持式拉曼光谱仪可现场快速检测食品真伪。智能化则依托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检测流程自动化与数据智能分析,提升检测效率与准确性。高灵敏度技术研发持续突破,纳米材料、生物探针等新技术的应用,使痕量污染物检测限不断降低。多技术联用成为主流趋势,将色谱的分离能力、光谱的快速检测与质谱的精准鉴定结合,实现复杂食品体系中多组分同步分析。微型化、集成化的微流控芯片技术逐渐成熟,有望推动食品安全检测向现场化、高通量化方向迈进,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化学工程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场景
2.1 在食品原料检测中的应用
食品原料的安全是整个食品安全的基础,化学工程的分析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农药残留的检测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凭借高灵敏度、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水果、蔬菜中有机磷、有机氯等农药残留的测定上被广泛应用,通过对蔬果中农药提取,然后使用 GC-MS 分离、检测,快速分析出农药种类与残留量,避免含有农残过量的原料上市场销售。
2.2 在食品生产过程检测中的应用
食品生产过程分析化学工程运用主要是为了对食品产品质量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控,用于添加剂使用检测过程,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能够准确地对食品生产的食品中添加剂防腐剂、甜味剂和着色剂等添加剂的添加使用量进行检测,如饮料生产过程中采用 HPLC 对苯甲酸钠、安赛蜜等的添加情况进行检测,确保食品添加剂的添加量符合国家标准,杜绝食品添加剂的滥用;也包括生产环境质量的检测,采用气相色谱技术对食品生产车间生产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检测、采用水质分析技术来检测生产用水的酸碱度、重金属含量等,确保生产环境无害无污染。
2.3 在食品成品检测中的应用
产品完成后的品质安全检测,是最后一道质量安全防线,应用化学工程分析技术分析产品的品质安全。产品营养成分分析中,采用凯氏定氮法完成食品蛋白质的含量分析,使用原子吸收法完成食品矿物质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完成食品维生素分析,实现食品营养标签成分信息的准确定量,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产品真实性鉴别中,食品分子结构特征是红外光谱可以检测分析的依据,从而进行食品真伪判断,鉴别是否真蜂蜜、是否掺假的酒水。核磁共振技术也是鉴别食品成分真实性的手段,食品是否属于添加成分是借助食品真实分子结构特征实现的,保证消费者权利,约束食品市场秩序。
三、化学工程分析技术应用的优势与挑战
3.1 应用优势
食品化学工程技术的优势。食品化学工程技术精确度高,通过各种仪器设备采用检测技术可对食品原料中的微量成分与污染物进行检定识别、成分分析;食品化学工程技术精准度高,通过快速检测技术、自动化检测设备的应用可改变原来检测时效低的局限性;食品化学工程技术覆盖面广,涵盖食品从生产原料到成品各环节,从生产原料中的农兽残留与重金属检测,到生产过程中的添加剂检测,再到生产成品中的营养成分与污染物检测等全面检测,均可用食品化学工程技术进行全方位检测。
3.2 面临挑战
尽管优势突出,化学工程分析技术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层面,部分检测技术操作复杂,对仪器设备依赖性强,且维护成本高昂。例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购置成本高达数百万元,日常维护与耗材更换费用也居高不下,限制了其在基层检测机构和中小企业的普及。检测标准方面,现行食品安全检测标准存在滞后性,部分新兴污染物缺乏统一检测标准,不同地区、机构的检测方法与判定依据存在差异,导致检测结果可比性差,影响监管效能。
结语
化学工程分析技术凭借高精度、高效率和广覆盖的特性,在食品安全全流程检测中发挥关键作用,有效保障了公众饮食安全。但设备成本高、标准滞后、人才短缺等问题仍制约其发展。未来,随着技术创新、标准完善和人才培养加强,化学工程分析技术将朝着快速化、智能化迈进,为食品安全领域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推动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赛.基于质谱技术的食品中有害物质检测与鉴定[J].食品界,2024,(04):127-129.
[2] 冯媛 媛. 烹饪 营养 与食 品安 全课 程思 政元 素融 入课 例分 析 [J]. 食品界,2024,(12):47-49.
[3]李建.馒头制作不能“走捷径”[J].食品界,2023,(05):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