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工程配电网建设的全过程管理措施创新研究

作者

周波

身份证号码:370402198902103012

引言

在 “双碳” 战略与能源革命的时代背景下,电力工程配电网作为能源传输的 “最后一公里”,其建设质量与管理效能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与民生用电保障。随着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充电桩等新型电力设施的快速普及,以及用户对供电可靠性、智能化服务需求的不断攀升,传统配电网建设管理模式因规划粗放、施工效率低、运维响应慢等问题,已难以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

一、电力工程配电网建设全过程管理概述

1.1 配电网建设的特点

电力工程配电网建设呈现出显著的独特性。点多面广的特性突出,配电网如同城市的 “电力血管”,覆盖范围延伸至城乡各个角落,从繁华市区到偏远乡村,涉及大量配电设备与线路的铺设 。建设环境复杂多变,需适应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配电网与用户联系紧密,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用电质量,其建设过程中的停电计划、施工安全等环节,需充分考虑对用户用电的影响,协调难度大。

1.2 全过程管理的内涵

配电网建设全过程管理贯穿规划设计、施工建设、验收移交、运行维护四大阶段。规划设计阶段需结合区域用电需求、发展规划,科学布局电网结构;施工建设阶段要把控施工进度、质量与安全,确保工程按计划推进;验收移交阶段通过严格检测,保证工程质量达标后交付使用。运行维护阶段则需实时监测电网运行状态,及时处理故障,保障供电可靠性。

1.3 创新管理措施的必要性

传统配电网建设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需求。规划设计方面,缺乏大数据支撑,导致电网布局前瞻性不足,无法匹配快速增长的用电负荷。施工阶段依赖人工管理,效率低且易出现质量安全隐患。运维环节智能化程度低,故障响应滞后。

二、配电网建设的全过程管理面临的问题

2.1 项目管理不规范

在电力工程配电网建设中,项目管理不规范现象较为突出。管理体系不完善,部分项目缺乏明确的组织架构与岗位职责划分,导致各部门、各岗位之间职责不清,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例如,在设备采购与施工衔接环节,采购部门与施工部门对设备验收责任界定模糊,易造成设备质量问题无人负责。流程执行不严格,项目审批、设计变更等关键流程存在随意简化现象。一些项目为赶工期,未经充分论证就进行设计变更,导致施工与设计脱节,增加工程返工风险。文件资料管理混乱,工程图纸、施工记录、验收报告等资料归档不及时、不完整,不仅影响项目后期审计与维护,还可能在出现纠纷时缺乏有效依据。

2.2 进度控制不到位

进度控制不力是配电网建设全过程管理中的常见问题。进度计划编制不合理,部分项目未充分考虑施工环境、资源供应等实际情况,制定的计划过于理想化。例如,在山区配电网建设中,未将复杂地形导致的施工难度增加纳入考量,致使实际施工进度远远滞后于计划。动态跟踪与调整机制缺失,施工过程中缺乏对进度的实时监测,无法及时发现进度偏差。即便发现进度滞后,也因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难以进行科学调整。外部因素协调不足,配电网建设涉及多方利益主体,与政府部门、社区居民的沟通协调不到位,常因征地、青苗赔偿等问题导致施工受阻。

2.3 成本管理不精细

配网建设成本管控具有粗放性的特征,不能合理管控工程成本。成本预算阶段工作未细致分析工程需要量,未能充分考虑物资设备材料价格变动以及人工费用上涨等因素,造成预算支出与工程实际成本不相吻合,或者出现预算漏项情况,后续还需补充资金,打破资金整体计划。建设施工过程中缺乏成本管控优化措施,材料浪费现象严重,出现电缆切割长度不合适,管道随意丢弃等情况,提升材料成本支出。成本核算滞后,无法对已发生的成本进行分析,从而获得对成本管控的指导,难以有效避免工程出现成本超支,损害配网建设项目经济效益与投资收益。

三、电力工程配电网建设各阶段创新管理措施

3.1 规划设计阶段创新管理措施

在设计规划中引入数字智能,重构科学的决策机制。通过大数据技术来融合一个区域经济水平、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预测出整个区域的增长,为电网规划提供数字化决策。结合地理信息平台 GIS,对其地势地形、交通线路以及现存的电气系统进行定位,为配网线路路径、变电站定位提供服务,杜绝配电网因规划不到位所出现的后期改造工作。

3.2 施工建设阶段创新管理措施

在建设施工阶段利用物联网和 AI 实现施工建设精细化管理。在现场部署智能化的传感器,对施工设备的运行状况、施工材料的消耗情况、施工人员的状态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通过对物联平台信息的汇总和分析,实现在建设过程中进行施工作业的动态调配。利用 AI 的图象识别技术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点和质量缺陷进行智能检查,如未佩戴安全帽、脚手架搭设不合格等违章作业现象、混凝土浇筑不实、电缆连接错误等施工质量缺陷的隐患,生成自检工单并下发至责任人进行有效整改,增强整改效率。

3.3 验收移交阶段创新管理措施

验收移交阶段构建智能与规范验收机制。借助无人机、机器人等智能终端对配网线路及设备巡视,结合红外测温、超声波放电检测技术,收集配网设备状态和运行数据,对隐蔽工程、关键设备的精度缺陷进行核查。构建电子验收管控平台,将验收规范、检测方法、验收项目等录入到计算机中,验收人员通过 APP 采集信息并上传系统,计算机自动与规范数据及标准量值对比、形成验收报告,降低验收的人为误差及主观性。验收问题闭合式管理,针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及定级,明确责任及期限,通过验收平台跟踪验收问题解决的进度,直至问题全部消除。

3.4 运行维护阶段创新管理措施

运行维护阶段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现主动化运维。搭建配电网智能运维平台,汇聚设备在线监测数据、用户用电数据、气象环境数据等多源信息,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建立设备故障预测模型,提前识别潜在故障风险并制定检修策略,实现从 “事后维修” 到 “事前预防” 的转变。推广智能巡检机器人、在线监测装置等应用,替代人工完成高危、复杂环境下的巡检任务。建立用户反馈与运维联动机制,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客户服务平台,及时获取用户用电异常反馈,结合电网运行数据快速定位故障点,调度抢修资源,缩短故障处理时间。

结语

电力工程配电网建设全过程管理措施创新,通过融合新技术重构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传统管理难题,显著提升建设效率、质量与运维水平。这些创新措施为配电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对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全过程管理创新将持续深化,进一步释放配电网建设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郝 纲 . 电 力 工 程 配 电 网 建 设 的 全 过 程 管 理 措 施 [J]. 流 体 测 量 与 控制,2024,5(01):59-62.

[2]颜富,付华.电力工程配电网建设的全过程管理新思路[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24,(11):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