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设计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对策
杨喜波
身份证号码:370683198302100618
引言
电力工程作为能源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工程建设成本及全生命周期效益。当前电力工程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普遍存在制度落实流于形式、设计流程衔接不畅、数字化水平较低等问题。由此引发的工期延误、成本超支等问题,严重制约电力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一、电力工程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1.1 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与目标
电力工程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是以保障设计质量为核心,融合制度规范、技术手段与人员管理的系统性框架。它通过对设计流程的全周期管控,确保电力工程设计在安全性、经济性、技术性等方面达到行业标准与项目需求。其内涵强调将质量意识贯穿设计策划、方案编制、图纸绘制等各个环节,从源头上预防设计缺陷。该体系的核心目标包含三重维度:安全性目标要求设计充分考虑电网运行安全与人员操作安全,避免因设计失误引发短路、漏电等事故;经济性目标旨在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合理控制工程成本,减少材料浪费与资源冗余。
1.2 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
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由组织架构、制度标准、人员管理与技术手段四大要素构成。组织架构层面,需明确设计单位内部各部门职责,建立从总工程师到项目负责人的垂直管理链条,确保质量管控指令有效传达。制度标准方面,制定涵盖设计规范、评审流程、变更管理等在内的标准化文件,为设计活动提供操作依据。
人员管理强调通过专业培训与绩效考核,提升设计团队的技术能力与质量责任意识;技术手段则依托 BIM 建模、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工具,实现设计方案的可视化校验与潜在问题预警。
1.3 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设计质量管理体系对电力工程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在成本控制方面,完善的体系可减少因设计缺陷导致的施工变更,降低返工成本。在进度保障层面,规范的设计流程与质量管控机制,能避免因图纸错误引发的工期延误,确保工程按期交付。从安全运行角度看,高质量设计是电网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石,可减少设备故障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
二、电力工程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现状分析
近年来,电力工程设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一定进展。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多数设计单位参照 ISO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制定了涵盖设计策划、评审、验证等环节的管理制度,部分企业还结合电力行业特性,细化了变电站设计、输电线路设计等专项规范。技术应用初显成效,BIM 技术、数字化设计平台在大型电力项目中得到推广,通过三维建模与协同设计,可提前发现管线碰撞、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减少设计失误。人员培训体系初步形成,行业协会与企业定期组织设计规范、新技术应用等培训,设计人员专业素养有所提升。体系建设仍存在明显短板,整体处于从传统管理向现代化质量管理过渡的阶段,不同企业间管理水平差异显著。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存问题集中体现在制度执行、技术应用、人员管理三个层面。制度执行上,部分设计单位虽建立了质量管理制度,但实际执行流于形式,设计评审环节存在走过场现象,对设计变更的审批管控不严,导致施工阶段频繁出现设计变更。技术应用方面,数字化工具普及程度不足,中小型设计企业受资金与技术限制,仍依赖传统二维图纸设计,难以实现设计方案的深度优化。且不同软件间数据兼容性差,信息传递存在壁垒。人员管理层面,设计团队结构不合理,资深设计师与年轻人才断层明显,部分人员对新技术、新标准学习积极性不足,质量责任意识薄弱,设计过程中存在敷衍应付、抄袭套用等问
题。
2.3 问题产生的原因
设计自身的问题涉及到管理、资源、环境等众多因素。管理因素中,某些企业一味追求短期利润、效益,未从工程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充分认识到设计质量的重要性,认为优化管理增加了成本负担,而不是提升了市场的竞争优势,不愿意主动地去改进和优化体系。资源投入较少、设计单位建设设计信息化平台、队伍培养等多方面的投入不够导致投入不足;人才竞争激烈,对优秀设计人才资源流出现象较为明显等影响和制约了自身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电力工程设计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对策
3.1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梳理系统化、精细化的质量管理细则是完善体系的前提。一是细化设计质量责任制度,明晰总工程师、项目负责人、专业设计师等各级人员在设计全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责任,形成“谁设计、谁负责,谁审核、谁把关”的责任链条。二是完善设计评审制度,应用协同评审方式引入多专业联合评审,邀请施工单位、运维部门参与方案评审,从工程实施与运行维护角度提出优化建议。
3.2 优化设计流程管理
合理梳理设计流程,提升设计效率,提高设计质量。贯彻并行工程理念,设计过程中专业壁垒分明,电气专业设计、结构专业设计及土建专业设计不能同阶段同步开展的情况比较多,在设计过程中,成立多专业协同小组,定期组织专业间的协调会,针对接口问题尽早沟通解决,在设计阶段减少变更,保证设计的一次通过率。
3.3 强化质量监督与考核
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是设计质量的保障。内部监督方面,在公司成立独立的质量监督部门,组织各专业的监督人员定期对设计项目的质量实施监督,主要是通过对已完成的设计项目进行抽检的方式,审核其设计依据的合规性、计算的正确性、图纸的完整性;邀请独立的专业第三方机构对重大项目实施飞行监督,加强对第三方审核的客观和公正性的把控,实现监督的严格、客观、公正、及时。外部监督方面,做好政府、业主的质量监督配合,主动发布设计过程信息,接受社会质量监督。
3.4 提升人员专业素质
人是设计质量提升的主要推动力,应从培训、奖励、引进 3 个环节入手。建立分专业、分类别的培训机制,对新参加工作的员工进行设计导则及设计软件使用等内容的再教育。对已参加工作的骨干人员进行新技术、新标准专题培训,如智能电网设计、新能源接入技术培训等。支持员工参加行业的学术论坛和技术比武,拓展思路、提高水平。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对优秀设计创意奖、优秀设计质量奖等给予特别奖励,对在设计创新、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员工给予特别重奖;规划员工成长的发展通道,积极搭建员工学习及深造的平台,提高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
结语
本研究提出的电力工程设计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对策,从制度、流程、监督、人员及技术等多维度发力,有效破解现存管理难题。实践证明,该对策显著降低设计变更率与周期,提升工程效益。随着电力行业智能化发展,需持续深化数字化技术应用,推动质量管理体系向更高效、智能的方向演进。
参考文献
[1] 邓灿辉. 电力工程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整合优化研究[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15):70-72.
[2]郭少博.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与产品质量监管的融合策略[J].产品可靠性报告,2024,(08):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