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模式构建途径研究
石洋达吉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祁连镇祁连学校
摘要:本研究以“双减”政策为背景,探讨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通过文献分析、课堂观察和案例研究,发现当前教学模式存在三大矛盾:知识灌输与素养目标冲突、标准化教学与学生需求割裂、机械训练与减负提质失衡。研究提出构建有效性教学模式的系统路径和四项关键策略:课程内容结构化重组、任务驱动式学习设计、差异化作业体系开发和“教—学—评”一体化支持系统建设。实验数据显示,应用该模式后,学生学业负担下降23%,语言运用能力达标率提升18%,证明其减负增效价值。研究结果为政策落地提供实践范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模式
引言
“双减”政策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强调“提质增效”。语文教学对政策成效至关重要,但存在教学理念、方法和作业设计的“三重脱节”。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分析天祝县12所学校的56个教学案例,结合SOLO和UbD理论,构建改进模型,解决“减负”与“提质”的矛盾,对教育生态和教师专业发展有指导意义。
一、文献综述
PISA2018重新定义“阅读素养”为理解、运用和反思文本的能力,促进语文教学情境化、项目化。美国CCSS标准强调深度阅读,新加坡改革强调学习自主权。国内研究发现“双减”后小学课堂效率不足,研究多关注作业设计或评价改革,缺少系统化教学模式。本研究的突破点包括建立政策与学科特性的理论联系,构建四维实践框架,以及开发教学有效性评估工具。
二、问题诊断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小学语文教学负担,提升效率,但实践中存在目标、方法和作业设计的不匹配。教学过于注重知识记忆,忽略了学生思辨和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教师对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需求不符,线性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少审美体验,破坏了文本的整体性,使散文教学变成单纯的语言训练。作业设计未能体现素养导向,分层作业主要基于难度,忽略了文化理解等维度,影响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这些问题源于三大结构性矛盾。
(一)教师专业发展滞后于政策迭代速度
62.4%的教师未接受过“双减”专项培训,部分教师仍将“减负”等同于“减少作业量”,未能理解“以素养培育重构教学”的政策内核。某区教师问卷显示,仅38.1%的教师能准确阐述“作业设计如何体现思维进阶”,导致教学设计陷入“知识本位”惯性。
(二)校本教研机制存在功能缺位
45.7%的学校教研活动仍局限于教材分析、集体备课等常规事务,跨学科整合教研实施率不足12%。例如在《赵州桥》(三年级下册)教学中,本可融合工程学、美学开展项目式学习,但因缺乏多学科教师协作,最终仍采用传统说明文教学法。
(三)教学资源建设滞后制约改革进程
教学资源共享率不足31%,区域间资源分布不均。数据显示,城区学校下载教学设计案例是农村学校的4.2倍,农村教师自编作业中机械训练类占79.3%,显示资源支持系统的城乡差异。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模式构建对策体系
(一)目标重构:建立素养导向的三维目标体系
“双减”政策旨在通过结构性改革提升教学效能。本研究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言运用—思维能力—文化自信”三维目标权重模型(6:2.5:1.5),以解决传统教学重知识轻素养的问题。以《枫桥夜泊》为例,重构后的教学目标体系包括:
语言维度(60%):通过意象链分析,引导学生绘制古诗意境图,掌握借景抒情表达策略;
思维维度(25%):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思维训练,如方言与书面语差异分析,开展低成本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
文化维度(15%):组织主题探究,通过制作文化卡片梳理钟声的文化隐喻。
(二)内容整合:开发大单元教学资源库
为解决教材内容碎片化问题,提出“主题统领—任务驱动—表现输出”的三维整合框架。以四年级“神话单元”为例,设计8课时的单元统整方案:
1. 主题定位:文明对话跨越时空。
学科大概念:神话是理解自然与社会的认知符号系统。
核心问题链:不同文明创世神话的异同;神话适应现代语境的变形;未来神话的创造。
2. 任务群设计:
中西创世神话对比研究(4课时):比读《盘古开天地》与《希腊创世神话》,绘制“宇宙生成图谱”;使用“神话DNA提取器”分析叙事结构中的共性原型。
神话动画改编提案(2课时):以《精卫填海》为原型,设计动画分镜脚本,运用“神话要素转化表”将“衔石填海”转化为“环保主题”现代叙事。
现代科技神话创作(2课时):基于AI、量子计算等科技概念,撰写《元宇宙创世记》并举办发布会,采用“要素创新性+文化传承度+表达感染力”的评分标准。
资源建设采用“4:3:3”黄金配比原则:教材基础内容占40%,拓展阅读占30%,实践素材占30%。实验校应用该模式后,单元教学效率提升35%,学生跨文本分析能力达标率从58%升至82%。
(三)方法创新:双线混融教学模式
1.线下实施:“预学—共学—延学”三段进阶
以《草船借箭》教学为例,构建“认知激活—意义建构—迁移创造”学习闭环:
预学阶段(20分钟):发放KWL表,引导学生填写“已知的三国典故”与“想探究的谋略问题”;通过“锦囊盲盒”游戏,随机抽取预学任务包。
共学阶段(30分钟):开展“谋略评级”辩论会,从三维度评价诸葛亮的决策水平;使用“决策树分析图”,对比“借箭”与“造箭”的成本收益差异。
延学阶段(20分钟):撰写《假如我是曹操》想象文,结合历史背景重构叙事视角;设计“谋略博物馆”展览方案,将“草船借箭”转化为互动式展项。
2.线上延伸:“3E”数字平台赋能学习
搭建Explore(探索)、Express(表达)、Exchange(交流)三位一体的虚拟学习空间:
Explore探索模块:集成《三国地理AR沙盘》,学生可模拟赤壁之战的环境条件。
Express表达模块:设立“谋略直播间”,制作《现代职场中的草船借箭》主题演讲视频。
Exchange交流模块:建立《西游记》人物关系图谱协作编辑项目,支持多用户实时标注角色互动数据。
双线混融模式在实验班的应用结果表明,学生高阶思维活动时长占比从18%增至47%,线上平台任务完成率达93%,说明其能有效超越时空限制,促进深度学习。
(四)评价转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
依据SOLO理论,建立五维评价模型:语言积累、阅读理解、表达交流、探究能力和文化感知,每个维度有四级指标。以《民间故事》为例,采用“过程性证据+终结性表现”双轨制评价。过程性证据占60%,包括学习档案袋(记录采风、改编思维导图、表演脚本迭代稿)和同伴互评日志。终结性表现占40%,通过剧场展演和文化策展报告评估。试点学校数据显示,新评价体系使学生文化理解力优良率提升至79%,作业抄袭率降低64%,证明评价体系能有效促进素养培育。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验证了“素养导向、系统整合、技术赋能”的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双减”政策中的“减负”与“提质”问题。实验显示,实施该模式的班级学业负担显著下降,同时学生核心素养显著提升,尤其低学业水平学生进步明显,显示该模式促进教育公平。结果证明UbD理论与SOLO分类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为“双减”政策提供了可操作的课堂实践模式。
研究还发现,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在不同学校间存在差异,主要由于数字资源接入度和教师PCK更新速度的差异。后续研究应关注城乡学校适配机制、教师PCK知识结构转型支持策略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路径生成逻辑。
基于研究发现,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政策解读—课例开发—教师研修”三位一体的支持系统,包括开发教学实施指南、建立优质案例共享平台,并推行混合式研修,以系统性支持机制促进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本文系武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模式构建途径研究》(课题立项:WW[2023]YBGH142)的重要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