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矿山救援队伍能力建设研究

作者

田仅仅

身份证号码:370811198509064035

引言

在全球工业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矿产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开采规模与深度不断拓展。然而,矿山作业环境复杂,瓦斯爆炸、透水、坍塌等事故频发,严重威胁矿工生命安全与企业财产安全。近年来,尽管安全技术有所进步,但部分矿山救援行动仍存在响应迟缓、处置不当等问题,暴露出救援队伍能力短板。

一、矿山救援队伍能力构成分析

1.1 人员素质

人员素质是矿山救援队伍的核心竞争力。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层面,救援人员需精通地质构造、采矿工艺、通风系统等矿山基础理论,熟悉各类灾害的形成机制与演变规律,以便准确判断险情。掌握破拆、支护、急救等实操技能,如利用专业工具快速打通救援通道,运用心肺复苏技术抢救伤员。不同岗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各有侧重,指挥员需具备战略决策与现场调度能力,救援队员注重执行与协作,技术专家则要擅长复杂灾害的技术研判,三者协同互补,方能高效完成救援任务。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体能是救援人员应对极端环境的基础。

1.2 装备水平

救援装备是矿山救援工作的物质基础。常用装备涵盖生命探测仪、呼吸器、破拆工具、通信设备等。生命探测仪可精准定位被困人员,呼吸器保障救援人员在有毒有害环境中安全作业,破拆工具用于清除障碍物,通信设备确保信息实时传递。针对不同类型事故,装备需求存在差异,如火灾救援需耐高温防护装备与灭火器材,水灾救援则依赖排水设备与水下探测装置。合理配置装备,是提升救援效率的关键。随着科技发展,救援装备更新换代势在必行。

1.3 应急响应能力

应急预案是救援行动的 “作战蓝图”。科学的预案需明确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处置流程,结合不同矿山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更新。定期开展实战演练,模拟真实灾害场景,检验预案可行性,发现薄弱环节及时优化。通过演练,提升队伍对预案的熟悉程度,增强协同作战能力,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迅速反应、有序行动。高效的应急指挥与协调是救援成功的关键。完善的指挥体系需明确指挥层级与决策流程,避免多头管理。救援过程中,矿山企业、政府部门、医疗急救等单位需密切配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快速调配。

1.4 技术创新能力

新技术研发与应用为矿山救援注入新动能。无人机侦察可快速获取灾害现场全貌,智能救援机器人能深入危险区域执行任务,虚拟现实技术用于模拟训练,提升人员应急能力。然而,新技术推广面临资金、人才等障碍。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引进专业人才,鼓励队伍开展技术攻关,推动新技术成果转化,是提升救援水平的重要途径。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是把握行业前沿的有效手段。矿山救援队伍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开展课题研究,能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加速技术创新;参与国内外技术交流活动,可了解最新救援理念与方法,吸收先进经验。

二、我国矿山救援队伍能力建社问题分析

2.1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矿山救援队伍人员素质存在显著差异,部分队员难以满足高难度救援任务需求。在专业知识方面,由于培训资源有限,部分队伍无法定期开展系统培训,导致队员对新型灾害处置技术、设备操作规范掌握不足。在技能实操层面,缺乏标准化训练流程与考核机制,使得队员技能水平不一。部分企业兼职救援队伍日常训练时间不足,仅能开展简单的体能训练,对破拆、急救等核心救援技能缺乏实战演练,面对真实救援场景时,操作不熟练,影响救援效率。

2.2 装备配置不均衡

我国矿山救援队伍装备配置呈现明显的区域和层级差异。从区域来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矿山救援队伍资金充裕,能够及时采购先进的生命探测仪、智能救援机器人等高端装备;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受限于财政支持不足,部分队伍仍在使用老旧设备,如探测精度低的传统生命探测仪,难以在复杂环境中准确定位被困人员。

2.3 应急响应机制不完善

我国矿山应急响应体系不完善,制约矿山事故救援时效性和协调性,预案不够具体,在应对灾害不同程度、不同地质、采矿工艺情况下的针对性不够,可操作性不强;应急指挥系统不完善,职能交叉,政出多门,不能充分发挥调度机制的科学优势,在跨区域联动应急救援中,部门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资源协调难,协同配合不够,在之前的某矿山事故救援过程中,由于矿山救援队伍和医院部门信息传递滞后,在救援过程中致使重伤者未得到及时的救治。

三、矿山救援队伍能力建设策略与保障措施

3.1 强化人员素质提升

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人员培训体系,筑牢素质根基。一是实行分级分类培训,分兵种、分岗位、分层次制定培训模块和课程体系;二是建立心理素质教育、体能训练体系。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压力实战化训练,提升队员的心理素质;三是建立体技能训练体系。建立定期体技能训练机制,通过体技能的日常锻炼、比武活动,培养和提高队员的耐力、体能和速度;四是严格考核制度。通过建立挂钩激励机制、素质考核结果与官兵评优评先和干部任用相结合,形成素质提升工作合力。

3.2 优化装备配置与管理

多措并举完善装备设施配置。从资金上,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西部和县级以上政府及部门创办的专职抢险救援队和地方企业抢险救援队的资助力度,设立装备采购专项基金;从装备管理上,要加强建设装备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装备设施从采购、使用、维修、报废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监督,加强装备设施专业维护管理队伍建设,并定期对装备设施进行检测检修以保证装备设施的良好性能,加强与相邻区域的装备设施资源共享,在灾难事故抢险救援中实现装备设施跨区域应急调用,提高装备设施使用效率和抢险救援的整体效率。

3.3 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丰富应急响应措施,主要是围绕制定、指挥、信息三部分展开。第一,在应急响应制定方面,应根据矿山自身的地质和开采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的应急救援预案,并且实现动态调整,定期根据实际情况、新的风险加以修订。第二,在应急响应指挥方面,明确各职能部门在预案执行过程中应负有的职责和任务,建立应急响应协同指挥系统,最好设置一个应急指挥中心,统筹救援队伍、医疗救援、交通运输等部门,形成集中指挥、统一协调指挥。

结语

该文充分暴露我国矿山救护队伍建设能力不足的现状,提出了全面增进人员、物资、快速响应、创新体系等方面提高矿山救援能力的发展思路及措施等体系性方法和途径,弥补不足,促进改善,并借鉴国际矿山救护队经验,创新技术手段,提升矿山救援力量区域联动处置效率和长期发展等,有效增强我国矿山安全生产事故救援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新杰,谢宏.矿山救援队伍救援能力建设研究[J].煤矿安全,2011,42(04):184-186.

[2] 高 春 雨 , 苏 德 国 . 矿 山 救 援 队 伍 能 力 建 设 研 究 [J]. 山 东 煤 炭 科技,2024,42(10):185-188+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