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工程中的装配式施工工艺分析
车昔金
身份证号码:370302198310255412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装配式施工因环保、高效等优势,在住宅建筑工程中得到大力推广。它改变了传统现浇施工模式,对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高施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住宅建筑工程中的装配式施工工艺,有助于推动该工艺的优化与应用,促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提高行业整体建筑水平。
一、装配式施工工艺的理论基础概述
1.1 装配式施工工艺的内涵
装配式施工工艺是建筑工业化的核心体现,其核心是将建筑所需的墙板、楼板、楼梯等构件在工厂内通过标准化流程预制生产,再运输至施工现场,通过吊装、拼接、固定等工序组装成完整建筑的施工方法。这种工艺打破了传统现浇施工现场浇筑、分散作业的模式,实现了构件生产与现场施工的分离,构建起工厂预制。
1.2 装配式施工工艺的特点
装配式施工工艺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化特征。从施工效率看,构件预制与现场准备可平行作业,大幅缩短整体工期;从质量控制看,工厂内恒温恒湿的生产环境及标准化流程,使构件尺寸精度与强度更易把控;从环保性能看,现场湿作业减少,能降低粉尘、噪音污染及建筑废弃物产生。从资源利用看,可通过精准配料节约建材,减少现场劳动力投入。但同时该工艺对构件运输半径、现场吊装设备性能及构件连接技术提出更高要求,且前期需投入较多设计与生产协调成本。1.3 装配式施工工艺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应用中面临多重现实挑战:构件生产标准化不足导致通用性差,不同项目构件难以互换;运输过程中构件易损,且长距离运输成本偏高;现场连接技术复杂,若操作不当易产生安全隐患;施工人员对装配式工艺熟练度不足,影响施工质量与效率。针对这些问题,需从全链条优化应对:建立统一的构件生产标准体系,推动构件尺寸与接口通用化;优化运输方案,采用专用运输架减少损耗,合理规划运输路线缩短距离;研发更可靠的连接技术,加强施工人员专项培训,通过实操考核提升技能;建立设计、生产、施工协同平台,实现各环节信息共享,减少衔接障碍。
二、装配式施工工艺在住宅建筑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2.1 预制构件的生产与运输
预制构件生产需以设计图纸为依据,在工厂内完成模具制作、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及养护等流程。生产过程中,需严格把控材料配比与搅拌质量,确保混凝土强度达标;通过模具精准定位钢筋,保证构件配筋符合设计要求。养护阶段采用蒸汽养护或自然养护,控制环境温湿度以促进混凝土硬化。运输环节需根据构件尺寸与重量定制专用运输架,避免叠放挤压导致变形。运输前检查构件外观质量,对边角易损部位进行包裹防护;运输途中保持平稳行驶,减少颠簸造成的损伤,同时规划运输路线避开狭窄路段与限高设施,确保构件安全抵达现场。
2.2 施工现场的吊装与安装
施工现场吊装前需完成场地平整与吊装设备调试,根据构件类型确定吊装点,在预制墙板、楼板等构件表面标注吊点位置,确保受力均衡。吊装时由专人指挥,缓慢起吊构件至安装高度,通过临时支撑调整构件垂直度与水平度,利用激光投线仪辅助定位,使构件轴线与设计位置吻合。安装过程中先固定底部临时支撑,再逐层调整上部位置,避免因重力失衡导致构件偏移。对于叠合楼板等水平构件,需待相邻构件安装稳固后再拆除临时支撑,确保整体稳定性。
2.3 构件连接与节点处理
连接节点是整个结构刚度的关键,主要有灌浆套筒连接、焊接、螺栓连接等连接方式。在进行灌浆套筒连接时应剔凿套筒中的灰尘及杂物,钢筋连接长度应符合要求,应由套筒下口注入砂浆并由上口溢出,且在静置过程中严禁撞击连接件。焊接时应用水洗砂布清除接口锈蚀及油污,焊接时应采取对称焊接以控制变形,待焊缝焊好后,应检验焊缝是否饱满等。接头部位除注意防火、防漏水外,还应合理设置止水节与止水条,防止屋面渗水。
三、装配式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要点
3.1 预制构件的质量控制
对生产出厂的构件进行质量把控。把好原材料的验收关。各种原材料进场时,须验证其合格证,重点材料应抽样检验,不合格材料禁止进入生产工序。生产模具要做到制作精当,其刚度应适中,其尺寸精度应准确,模具组装过程中应注意检查调平,应采用对中对准工具,保证组装后连接良好,浇筑过程中不出现跑模和漏浆现象。钢筋的下料和加工、钢筋的绑扎、拉筋的安设应按图纸进行,每道工序、每种规格钢筋的直径、间距、保护层的厚度应检查准确,在扎好后须逐道工序检查每个节点的锚固长度是否达到规定。在浇混凝土前应认真组织对砼浇筑时的振动情况及时间,要细心注意不要造成振捣时漏振导致蜂窝麻面或振捣过度而造成离析等弊病的发生。
3.2 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
严格做好吊装及连接部位的现场质量控制。结构材料进场后,核验构件的型号、规格和出厂合格证,检查外观有否损伤,对重要尺寸复验,经检查合格的材料方可使用。材料吊装前,检查材料吊装机械的性能及吊装工具的强度,根据构件的重量和形状,确定吊点部位,构件的吊装过程要平稳,不撞碰其他构造。安装构件用水平仪、全站仪等对构件进行精确定位,标高控制及轴线定位,临时支撑牢固,支撑点的间距和数量符合要求,不要使构件出现移动和变形。
3.3 后期养护与验收
最后的质量把控是后期的养护与验收。连接节点的养护要做好相对应的节点处理,比如,灌浆套筒要包好保湿物,保证浆液的凝固满足规范的要求时再除去;焊接接头部分若在潮湿区域,要做好相应的防锈工作。墙、板等构件面不承受荷载,养护期间,避免钻孔、碰撞,养护要有一定的分层分段程序,对各部位构件的检查参照设计图中检查各构件的安装位置、连接质量、节点的处理情况,严查垂直度、平整度等。隐蔽的节点要做好影像记录,验收合格后进入下一步的操作。主体结构完成后要组织验收,包括结构安全、功能作用、观感质量,都要达到相应的规程与规范,设计的要求等。
结语
住宅建筑工程中,装配式施工工艺凭借高效、环保、质量易控等优势,成为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其通过工厂预制、现场装配的模式,革新了传统施工方式,但需严格把控预制构件生产、现场吊装安装及节点处理等环节的质量。虽面临构件标准化不足、连接技术复杂等挑战,但通过完善标准、加强协同等对策可逐步化解。随着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装配式施工工艺将更成熟,推动住宅建筑向绿色、高效、高质量方向发展,为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参考文献
[1]林风娟.住宅建筑工程中的装配式施工工艺分析[J].居舍,2020,(20):58-61.
[2] 郭 塬 浩 . 高 层 住 宅 建 筑 工 程 中 的 装 配 式 施 工 工 艺 分 析 [J]. 城 市 开发,2022,(02):139-141.
[3]朱怀涛.高层住宅建筑工程中的装配式施工工艺分析[J].居舍,2024,(32):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