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周边商业空间一体化开发模式探究
石杨
四川依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6185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人口与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交通拥堵与土地资源紧张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共性难题。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大运量、高效率的公共交通方式,其站点周边区域因客流集聚效应成为城市开发的核心节点。
、交通引导开发(TOD)理论
1.1 交通引导开发(TOD)理论
交通引导开发(TOD)理论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在步行可达范围内构建集商业、居住、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紧凑空间。其核心逻辑是通过高效的公共交通网络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减少对私人汽车的依赖。在该理论框架下,轨道交通站点被视为城市活动的聚合点,周边商业空间因客流集聚获得发展动能,而商业的繁荣又能提升站点对人口的吸引力,形成交通、空间、人口的正向循环。这种模式强调功能混合与尺度适宜,通过缩短出行距离提升城市运行效率,为轨道交通车站与周边商业空间的一体化开发提供了规划逻辑支撑。
1.2 商业集聚理论
商业聚集理论认为具有共同性或相关性等的商业活动聚集在相同或接近的环境中,通过共享的消费群体、商品或者人流来减少交易成本,实现规模效益以增加竞争优势。轨道站点由于高通达性,可以为商业聚集提供空间可能性:轨道站点具有大量的通勤及过境人流是商业聚集的客流基础,而由于轨道站点具有交通集散功能,那么周边站点的集散性质则会扩大其辐射半径。聚集的商业主体类型主要有便利店、餐饮类等满足乘客即时需求的业态以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综合体等,其通过客流共享和功能互补,增强了轨道站点的集聚效应和功能。
1.3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侧重于考察城市功能各组成部分在空间上的布局结构和相互作用的形态。轨道交通开发建设将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在各站点轨道交通沿线由于交通便捷的地理区位优势而成为最先崛起的空间发展载体。一体化开发是依托轨道交通空间嵌入到商业空间形成的城市功能板块,促使了城市空间从外围蔓延式结构向多中心聚集式结构转变,即各站点和邻近的各商业区域能够代表城市次级中心体,从而将部分城市功能的疏导到各个中心内,使得城市核心功能得以分担。而且其在建筑内部城市商业空间与轨道交通的无缝对接能够提升城市空间结构的流通性和开放度,摆脱城市功能区切割割裂感,从而可以使得各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处于点、线、面的融合效应基础上的城市网络化空间结构,以协同提升整体城市空间结构。
二、一体化开发机制作用。
2.1 交通与商业的相互促进关系
轨道交通的客流支撑商业空间,地铁带来的高密度客流成为商业客流基础;地铁的便捷性为商业带来客流辐射范围。而商业空间为轨道交通增值:商业的多元业态可以满足乘客的购物、餐饮等消费需要,有效提升车站的客流价值,甚至吸引非上下班人群专程到访车站,变相带动轨道交通客运量。“面对面”的客流载体通过流线设计实现物理联通之后,商业可以作为轨道交通客运的增值载体,轨道交通可以成为商业的客流管道,形成了功能补位的共生耦合关系。
2.2 土地利用优化机制
综合开发提高功能混用的综合土地使用价值。以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用地,其综合开发逐步打破只能进行交通设施单一开发的观念,充分利用站点周边商业、办公、服务等功能综合开发的潜力,使相同面积的土地,具有更高的土地价值与社会价值等。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还可以克服各种功能分散造成的土地浪费,通过高度紧凑的空间设置,减少设施之间实际存在的空间距离。随着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的实现,对土地再开发低效的用地将得到一定弥补,促使土地利用方式由过去粗放型扩张逐步向节约集约转变。
三、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周边商业空间一体化开发模式分类
3.1 上盖式开发模式
上盖型以上部结构为轨道交通车站站体为依托,在车站站台层或轨道层上部加盖作为购物中心的商业空间,通过垂直交通连接车站站厅层与商场,增加了场地竖向利用的有效空间,商业单元通常按垂直切割的方式布局,底部贴近车站人流主出入口,布置为便利店、餐饮等接触型消费类型,顶层打造情景消费型商业氛围,实现流连客群商业的停留型消费。强调结构受力及人流疏散的有效性,通过通透的中庭空间、联通结构柱廊降低建筑顶部结构的封闭空间感,防止商业路线与轨道交通运营路线的相互干扰。
3.2 地下式开发模式
下沉式开发将商业布设在地下车站结构内,连接内部商业与站台层,内部连通如同网状,地下商业以客流动线呈线状布局,结合下沉广场、采光井布置景观,引入自然光照,缓解地下空间闷热感。地下商业以便利性服务为主,如超市、便民服务商业等,并且考虑主题化塑造吸引力。注意通风、雨水排放以及消防应急疏散的处理,实现地下与车站消防联动。
3.3 周边一体式开发模式
场站一体化开发以场站为内核,将沿线路围护地块的商业建筑采用步行系统连接成为整体,形成站场一体空间模式。步行采用地面连廊、高架连廊、城市空中步道等多种形态设计实现进站、出站即到商场。场站商业业态布局以圈层向外递进,以车站为核心,成密集的高频商业圈,以车站为基础向外扩散形成体验性商业圈,与沿线路住宅、办公产业功能相互衔接。
3.4 商业主导型开发模式
商业主导型开发的核心目的是商业价值的实现,车站服务作为商业地产的附属性功能,核心位置留给商业,通过增大中庭、店招外露增强竞争力、业态考虑上下班客流与区域消费习惯,组成日常消费与特色消费混合型的业态配置。轨道交通设施的规划按不阻隔商业流动的原则布设,站厅与商业的空间通过共享大厅、换乘连廊进行柔性地连接,甚至车站出入口的设计融入到商业的建筑立面设计中,提高商业标识度。
3.5 交通枢纽强化型开发模式
通达增能型开发的开发强调通达的效率,将商业作为交通枢纽功能的延展存在,采用沿换乘动线节点式开发的策略,在候车区内及换乘动线旁小规模设置报刊亭、便利店等,提供乘客碎片式的服务,业态以小而快的消费方式为主,规避大型商业对客流通达的影响。开发过程中,要以确保交通空间的通达性为先决条件,将商业动线与换乘动线通过清晰的导视系统予以区分,实现商业与交通枢纽功能空间的动静分流。
3.6 综合功能型开发模式
复合利用是指具备商业、办公、文化等功能的混合型开发模式,是具备站、商、城功能的复合性空间。商业部分作为功能整合载体,通过大厅联通办公,通过文化空间融入文创展示区域,针对多元人群布置不同动态轴线。商业模式分为不同层级,底层保证日常所需,特色层融合区域文化实现差异化体验感,商业开发要整合商业盈利、交通及功能服务之间的关系制定统一的经营协调机制。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周边商业空间一体化开发,是破解城市交通与土地矛盾的有效路径。其通过空间融合与功能协同,实现了交通效率提升与商业价值释放的双赢。当前虽面临规划协同不足、利益协调复杂等问题,但可通过建立统筹机制、优化运营管理等方式解决。随着智慧化技术应用与绿色开发理念深化,一体化开发将更注重人性化体验与可持续发展。持续探索适配不同城市的开发路径,对推动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武晓雪.浅谈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新线路车站安全管理[J].人民公交,2024,(22):94-96
[2]王育江,姚婷,张坚,等.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结构自防水关键技术及应用[J].江苏建筑,2024,(05):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