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现状调香与提升路径探索
胡威
四川鑫太林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620500
引言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的命脉,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农田灌溉效率及农民生计。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断加大,但部分工程因质量问题出现渗漏、坍塌、功能退化等现象,影响灌溉保障能力。
、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现状调查与分析
1.1 调查范围与方法
调查对象覆盖灌溉渠道、小型水库、泵站、节水灌溉设施等主要工程类型,兼顾新建与老旧工程,并选取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产区及平原、丘陵、灌区等不同区域,以反映工程质量的整体面貌。调查通过实地走访、现场勘查与座谈访谈结合的方式开展,内容涵盖工程实体质量,如渠道衬砌是否完整、泵站设备运行是否稳定;功能发挥情况,如灌溉覆盖范围、输水过程中的损耗程度。
1.2 质量现状总体特征
在项目设计阶段出现设计不够到位的情况,比如渠道断面过小,不结合当地灌溉面积进行设计,浪费了大量输水流量;在项目施工阶段,由于原材料质量得不到保障、施工技术不够完善等因素,导致施工质量不够好,工程的衬砌层破损漏水、泵站安装不合适,同时,由于小型项目的监督管理较为欠缺,导致工程质量的隐患较为突出。在后期工程管理阶段出现的隐患包括,一些旧的项目存在老化失修、渠道闸门生锈及渠道淤积等情况,有些地区工程管理没有落实到具体单位,没有形成常态化养护机制,一些工程逐渐丧失原有效能。
1.3 不同类型与区域工程质量差异
从工程类别看,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由于投入力量较大、质量管控力度较强,质量相对可靠;小型田间工程点多面广、质量管控程度和建设标准相对较低,质量问题凸显,小型泵站出水故障较多。从地域看,地势平坦平原地区,工程施工难度相对低,工程产品质量稳定性较好;坡面较多丘陵山区,渠道受边坡地质影响易出现坍塌,干旱地区由于输水距离长,渠道输水渗漏和水分蒸发导致渠道功效衰减突出。
二、农田水利工程质量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2.1 技术因素
不合理的施工技术。设计过程中,因对当地自然情况不了解,导致设计方案与实际情况不符,比如,未根据当地土壤渗水情况进行渠道防渗设计或不考虑农作物生长对用水量的需求量制定灌水时段,将导致设计方案的实用性差;在施工中,也存在对管道、水泥的不标准选用,用劣质、低标准的管道、水泥进行施工,引起工程使用中的渗水等问题;对于施工,也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比如,渠系渠底、渠侧衬砌不到位或者厚度不足,水泵机组进出口管路、电动阀门、闸门安装施工简单等,会造成衬砌、管路等质量问题的扩大化。有的地区将过于先进的技术产品直接运用,不结合当地情况,泵站中使用的物联网灌溉系统电力因素对农村不合理,导致频繁出现故障等问题。
2.2 管理因素
管制度不健全。在建设方面重视进度轻质量,监督管理力量相对集中在大项目上,小型田间工程建设多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验收不认真不严格,难以发现隐藏式质量缺陷。在运维管理方面更为严重:大多数地区尚未出台常规化管护制度,工程竣工之后无人进行管护,工程设备陈旧、渠道淤塞等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管护技术力量培训欠缺,基层人员缺少有效的维修手段,小小的毛病都会演变成无法正常工作。在责任追究方面机制不健全:施工责任、管护责任不明晰,在出现问题后会产生相互推诿。
2.3 政策与社会因素
社会缺乏质量自觉。政策导向的资金不足导致的质量缺陷方面:在资金投入方面,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得到充分的资金投入,而田间小型工程的建设资金的投入始终无法保障,这样小型泵站、斗渠等工程由于工程得不到及时维修而出现老化现象较重。水利工程在建设质量上的政策执行缺少了指导,一些地方为了能够增加工程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建设的标准,重视的是工程质量的当下而忽视了耐久性。社会方面,农民并没有对工程质量做到认识的深入,只重视“能通水就行,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随意的挖渠、接水管道等现象,而且没有能参与质量监管的途径,群众的意见反映无法进入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这造成了建设者与使用者的治理困境。
三、农田水利工程质量提升路径
3.1 技术层面提升路径
在技术水平提升方面加强匹配度的构建。从设计流程出发,通过设计匹配地质调研种植作物要求、工程指标的联动管理,以便根据不同地层通透性、地形坡度等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定制”施工,在黏性土层中,采取的衬砌工艺在防渗漏性方面较其他丘陵地形与台塬地区需要增强;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地势的引黄灌溉农业渠系边坡应具有更加灵活的可调节设计;在建筑材料选择环节,可做好源头管控,确认本地施工材料指标,选取相对抗老化性更好、方便维护的管道与建材,对于渠道边坡衬砌方式、泵站配套安装与调试等方面,做好施工工序的标准化管理。在局部技术应用方面,对于引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创新方式先进行小范围内针对性改造。
3.2 管理层面提升路径
为了促进全过程质量监管,一是建设施工时的监管,应当提高小规模工程的质量监管层次,对建设进行县乡一体化监管,将施工质量和小规模工程等涉及质量要求的条款加入小规模工程的合同中;二是验收检测,通过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来检测,应优先考虑在现场对硬件以及设施检测,而不是形式化的验收。三是运维使用阶段,应当有专人进行监管以及定期的巡查监管,可以通过规定专门的管护人员对于工程质量负责,特别是对河道渠道等基础设施的日常保养进行规定,并且经常进行更换和修补。并且通过成立技术专家,并让小规模工程管护人员进行在线上和线下的培训和技术指导,以此来提升其检修技术水平。四是将有建设质量和小规模工程质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责任落实进行相关的档案进行整理,可以进行质量追溯,进而形成责任落实。
3.3 政策与社会层面保障措施
积极构建政府、社会各方参与以及资金保障支持机制。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上,将项目资金优先向小型工程倾斜,同时增设小型农田水利维护专项资金,并建立健全小型农田水利维护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制度,确保小型农田水利维护资金的投入到位率。在工程政策方面,遵循工程建后质量优先原则,提出项目质量评价指标,并把“建后工程使用寿命年限”及“建后工程使用功能完整性”均作为建后工程评价指标,在确保进度的前提下,杜绝单纯追求建后进度。通过积极引导村社进行农田水利技术宣传,实现农田灌溉设施运行管理保护知识在村民中的普及,如通过举行相关的政策讲解、业务培训、宣传活动或者以受讲点、明白卡、村民代表等为代表的宣讲形式提升农户灌溉设施运行管理保护知识的宣传普及率。
结语
农田水利工程质量关乎农业生产根基。当前工程在建设、运维等环节存在质量问题,受技术、管理、政策与社会等多因素影响。针对这些问题,从技术适配、全流程管理、政策与社会协同等方面提出的提升路径,可有效改善工程质量。未来需持续优化路径,强化技术创新与实际结合,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保障工程长效运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筑牢水利基础。
参考文献
[1]秦文平.全寿命周期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策略[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4,53(10):58-60.
[2]周君龙,王力,薛玉芝.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实践[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4,(06):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