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安全管理问题措施
刘海鹏
身份证号码:612129198106134016
引言
道路桥梁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大量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交流与社会发展。在建设过程中,施工技术安全管理问题频发,严重威胁施工人员生命安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与不良社会影响。
一、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安全管理现状
1.1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道路桥梁施工企业普遍构建了安全管理体系,多数企业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规,设立了独立的安全管理部门,并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在制度层面,形成了从安全责任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到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制度的系列文件,部分大型企业还引入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进行系统化管理。
1.2 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与培训
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与培训情况不容乐观。多数企业虽开展了安全培训,但效果欠佳。培训内容多以法规条文宣贯为主,缺乏与实际施工场景结合的案例教学,培训方式单一,依赖 “填鸭式” 集中授课,难以激发工人兴趣。培训时间常因工期紧张被压缩,新入场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往往缩水为简单的口头告知,导致安全知识与操作技能难以真正落实到施工一线。
1.3 安全技术应用
道路桥梁施工安全技术取得一定进展,但应用普及存在显著差异。在大型重点项目中,先进技术应用相对广泛:港珠澳大桥施工时,采用了基于物联网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桥梁应力、位移数据,实现安全风险的动态预警;深中通道项目运用 BIM技术进行施工模拟,提前识别高空作业、深基坑开挖等高危环节的潜在风险。自动化施工技术如预制拼装工艺虽能大幅降低安全风险,但因前期设备投入大、技术门槛高,推广率不足,安全技术标准滞后于技术发展,部分新兴监测技术缺乏统一的应用规范,导致不同项目间安全技术应用效果参差不齐。
二、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道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制度虽已基本成型,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诸多漏洞。安全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企业虽制定了责任清单,却未明确追责机制,导致责任难以真正落地。安全管理制度更新滞后,部分企业仍沿用多年前的管理标准,未结合新技术、新工艺带来的安全风险变化及时调整。制度执行缺乏有效监督,部分企业虽设有安全检查制度,但检查人员多由内部人员兼任,存在 “走过场” 现象,难以发现深层次的安全隐患。
2.2 施工人员安全素质参差不齐
施工人员安全素质直接影响工程安全,而当前该群体存在明显的素质差异。农民工占比高且流动性大,导致安全培训难以系统开展。他们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限,且频繁更换工作地点,使得企业难以对其进行长期、有效的安全培训。企业对安全培训重视不足,培训内容脱离实际需求。部分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存在 “经验主义” 思想,习惯性违规操作。
2.3 施工设备与材料管理漏洞
施工设备与材料管理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存在诸多问题。设备管理方面,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忽视设备维护保养,导致设备带病运行。例如,某桥梁工程的塔式起重机因长期未进行全面检修,钢丝绳出现严重磨损,最终在吊装作业时断裂,引发安全事故。材料管理方面,质量把控不严现象突出。部分企业为追求利润,在材料采购时选择价格低廉但质量不达标的产品,如使用强度不足的钢筋、耐久性差的防水材料等。
2.4 施工过程安全监管不力
施工过程安全监管是保障施工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但目前监管工作存在明显不足。政府监管力量不足,基层监管部门人员少、任务重,难以对辖区内所有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监理单位履职不到位,部分监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无法及时发现,部分监理单位受利益驱使,对施工单位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施工企业内部监管流于形式,安全检查多以应付上级检查为目的,未能真正排查隐患。
三、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安全管理的改进措施
3.1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完善安全责任倒查制度,规定好各阶段、各环节人员的工作安全管理责任,编制落实责任制度。完善动态化的安全制度管控体系,施工企业应成立安全技术攻关组,及时关注行业内新技术、新工艺,根据实际的施工状况,半、年对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和修改。在装配式桥梁施工中,需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针对性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构件的吊装、拼接等操作流程。
3.2 提升施工人员安全素质
针对安全施工队伍流动性大、培训难问题,建设行业统一的安全培训认证平台,施工人员经过培训、考核合格获得全国通用电子安全培训证书,方便其在施工过程中在项目间流转使用;创新培训形式,利用 VR 模拟、短视频教学等生动直观的形式把安全知识与施工实景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培训效果;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活动,设立安全标兵、安全班组等荣誉称号对安全意识强、操作规范个人和团队进行表彰奖励,营造全体人员重视安全的氛围。
3.3 加强施工设备与材料管理
设备管理:采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用物联网为每一台设备配备智能检测芯片,实时记录设备运行数据,完成设备故障预警及预防性维修。将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的管理模式用动态方式管理,定期组织操作人员进行职业技能测试,考核不合格不得上岗操作。对材料使用的供应商采用准入制,建立供应商征信评价体系,对于出现劣质材料供应问题的供应商实行黑名单管理措施。采用区块链技术对材料采购、物流、验收等流程全程进行追溯,实行材料可追溯。
3.4 强化施工过程安全监管
政府部门需要在安全监管上增加政府安全投入,例如,增加部门编制,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方式来增加部门安全监管人员,分配监管资源,保证每一个项目都有人在监管;采用信息化安全监管平台建设,将视频监控、物联网监控等数据统一在信息化平台上,能够实现安全监管平台对于施工现场的视频监控和智能预警;针对监理单位,完善监理人人员的准入和考核制度,定期实施业务技能培训,提升监理人员发现项目安全隐患的能力;实施监理单位和施工企业利益分离制度,采取政府向监理单位支付监理费用等有效途径,防止监理人人员受到施工企业的利益诱惑,不能为监理单位利益而丧失监理的公正性。针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要设立单独的安全监管部门,并且赋予足够的监督管理权力,采取飞行检查、交叉检查等方式,提升企业内部安全检查的真实性。
结语
通过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提升人员素质、强化设备材料管控与施工监管等措施,可有效解决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安全管理现存问题。这些举措不仅能降低事故风险、保障人员安全,还将推动行业管理规范化发展。随着新技术与新理念的融入,安全管理将更智能化、精细化,为道路桥梁建设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屏障。
参考文献
[1]江阿闯.道路桥梁施工技术中的细节处理策略[J].汽车周刊,2023,(03):137-139.
[2]陈思.道路桥梁施工安全控制技术与管理[J].运输经理世界,2024,(2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