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油气田绿色矿山建设对策研究

作者

田仅仅

身份证号码:370811198509064035

引言

在全球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加剧的双重背景下,油气田作为国家能源供应的重要支柱,其开发模式的绿色转型迫在眉睫。传统油气开采活动中,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开发导致土地退化、水体污染、碳排放超标等问题,不仅威胁区域生态安全,也与 “双碳” 目标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悖。近年来,尽管我国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但油气行业在技术创新应用、管理体制完善、社会协同参与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短板,亟需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油气田绿色矿山建设现状分析

1.1 油气田绿色矿山建设发展历程

我国油气田绿色矿山建设伴随环保意识觉醒与政策推动逐步发展。早期,油气田开发以资源产出为核心,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粗放式开采导致土地沙化、水体污染等问题。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行业开始探索清洁生产技术,如推广密闭集输工艺减少油气泄漏。2012 年原国土资源部启动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油气行业积极响应,建立首批绿色矿山试点,在钻井泥浆无害化处理、伴生气回收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近年来,“双碳” 目标提出,油气田绿色矿山建设进入快车道,企业加速布局智能化开采、二氧化碳捕集封存技术,从单一环节治理转向全生命周期绿色化改造,形成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企业实践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1.2 油气田绿色矿山建设实践

在绿色矿山建设实践中,众多油气田积极探索创新路径。塔里木油田通过研发应用超深水平井钻井技术,大幅提高油气采收率,减少无效钻探对环境的扰动;同时,建立光伏发电站替代部分柴油发电机,降低碳排放。大庆油田推行 “油泥热解” 技术,将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油泥转化为可利用的燃料与建筑材料,实现污染物资源化。长庆油田构建生态修复网络,采用 “草方格固沙 + 耐旱植物种植” 模式,在鄂尔多斯盆地恢复植被面积超万亩,有效遏制土地荒漠化。

二、油气田绿色矿山建设现存问题诊断

2.1 技术层面问题

在技术层面,油气田绿色矿山建设面临诸多瓶颈。核心技术研发滞后,针对低渗透、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高效绿色开采技术仍不成熟,导致开采过程中能耗高、资源回收率低;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虽有进展,但规模化应用成本高昂,难以在油气田广泛推广。技术集成与协同不足,现有的钻井废水处理、伴生气回收等单项技术缺乏系统性整合,不同技术之间兼容性差,无法形成高效的绿色技术解决方案。

2.2 管理层面问题

管理层面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油气田绿色矿山建设的推进。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涉及油气田开发的环保、能源、自然资源等部门职责交叉,缺乏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导致政策执行效率低下。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现行的绿色矿山评价标准侧重于结果指标,对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创新、资源循环利用等过程指标关注不足,难以全面反映企业绿色发展水平。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油气企业受短期利益驱动,对绿色矿山建设投入不足,存在重申报、轻建设,重验收、轻维护的现象。

2.3 经济与社会层面问题

经济与社会层面的问题也给油气田绿色矿山建设带来较大阻力。从经济角度看,绿色矿山建设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用于技术研发、设备更新和生态修复,但投资回报周期长,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力度不足,难以激发企业开展绿色矿山建设的积极性。在社会层面,公众对油气田绿色矿山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较低,部分社区居民对油气开采存在误解和抵触情绪,导致企业与周边社区关系紧张。

三、油气田绿色矿山建设优化对策

3.1 技术创新与推广

突破技术难题,实现“研发—集成—应用”联合创新。深入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国家和企业共同设立科研资金,突出低渗透油气藏压裂改造、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开采等技术,研发降低投入成本的高效开采技术。针对 CCUS 技术成本较高的局限性,支持产学研合作开展二氧化碳驱油和封存协同利用机制的研究,进一步降低规模应用的门槛。推动技术集成创新。建立绿色技术集成平台。以钻井废水处理为例,可以结合膜分离、生物降解等单项技术的各自优势,进行集成,提供“预处理—深度净化—循环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

3.2 管理机制完善

做好体制机制完善、考核、责任、监督工作。健全管理体制,组建环保、能源、自然资源等部门等组成的绿色矿山建设领导协调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解决工作中所出现的政策矛盾,及履行职责中遇到的困难。推动考核评价工作,建立以过程指标评价与结果指标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将技术创新投入、资源再生使用、生态环境治理等列为综合评价指标内容,实行动态星级评价,对好的企业予以政策支持。

3.3 经济激励与社会参与

经济刺激和社会动员。优化经济激励机制,制定绿色矿山建设专项奖励,对使用先进绿色开采技术、完成生态治理的企业予以一定补助,减免税收优惠,对购买节能环保设备免征增值税,对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免征消费税;拓展社会资本参与度,组织开展“油气田向公众开放日”“绿色科普进社区”等,通过短视频、科普读物等方式宣传绿色开采,消除群众疑虑。构建社区共建机制,在自身合法税利中提取一部分投资并用于改善周边社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实现利益共享,加强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开设绿色矿山相关专业,联合企业对专业人才进行订单式定向培养,打造复合型人才。

3.4 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做好长期生态修复建设。生态修复建设需要“长短期结合”,创建生态修复新模式,运用“生物—工程—化学”联合的生态修复技术,对油污土壤进行微生物降解、客土置换、植物修复等生物技术的联合修复,加大修复速率;建立生态修复动态数据库,运用卫星遥感、地面传感等动态信息跟踪植被修复、水质情况变化。促进产业发展,依托油气田建设,丰富、延长油气产业链,开拓油气化工、新能源、绿色旅游等产业,形成多业态发展的绿色产业群落;构建循环经济工业园,将油气开采废弃物进行再生产,将钻井岩屑生产为建筑材料等。

结语

油气田绿色矿山建设是实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技术创新突破、管理机制优化、经济激励驱动与生态协同发展,可有效化解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未来需持续深化多领域协同创新,强化政策引导与社会参与,推动油气田绿色矿山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锋涛, 沈兴宇, 吴瑞琦, 等. 油气田绿色矿山建设对策研究[J]. 广州化工,2024,52(21):180-183.

[2]郭战喜.油田老旧小区绿化建设改造探索及实践[J].化工管理,2021,(06):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