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强化路径

作者

巨有峰

陕西省岐山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722400

摘要:本文通过审视当前发展困境,发现教师思政育人理念认知不足、专业素养与思政融合欠缺、评价机制不完善等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多元化提升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实践体系等强化路径。高中语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提升需要从理念更新、资源整合、方法创新等多方面协同推进,形成系统化培养机制,促进语文学科育人价值充分释放,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引言: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承载着重要人文精神教育功能,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语文教师肩负传授知识与培养人才双重使命。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理念要求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教育内容中蕴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然而当前高中语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仍存在诸多不足,制约学科育人功能发挥。

一、审视现状,把握高中语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发展困境

当前高中语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发展面临多重困境。其一思政育人理念认知模糊,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停留于表面,未能深刻把握其内涵与要求,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流于形式,存在两张皮现象。课堂教学中仅关注文本解读与知识传授,忽视文本背后蕴含思想价值挖掘,导致思政育人效果不佳。其二专业素养与思政素养融合不够,语文教师普遍具备较强文学素养与教学能力,但缺乏系统思政理论学习,对如何将二者有机融合把握不足,导致课堂思政育人能力欠缺。文本解读过程中未能敏锐捕捉思政元素,或仅停留于简单说教,缺乏艺术性与感染力。

其三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现有考核体系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对思政育人效果关注不够,缺乏科学评估标准与方法,无法有效引导教师重视思政育人能力提升。其四教师发展支持系统不健全,缺乏系统培训与研修机会,教研活动中思政育人研讨不够深入,专业指导不足,教师个人探索往往缺乏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另外课程资源建设滞后,思政育人资源库建设不完善,缺乏优质案例与素材支持,教师备课过程中难以获得有效资源支持。最终跨学科协同机制缺失,语文学科与思政学科教师交流合作不足,未能形成育人合力,思政元素融入语文教学缺乏专业指导与支持。

二、整合资源,搭建高中语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提升平台

校本研修体系构建应以学校为主体、教研组为单位建立常态化机制,组织课程思政主题研讨与集体备课活动,促进教师间经验共享。区域协同平台打破学校界限,形成区域性育人共同体,整合优质资源,定期举办教学展示与案例分享,推广优秀经验。线上学习空间利用信息技术汇集优质课例与教学设计,打造随时随地学习环境,开设网络研修课程,邀请专家指导实践。高校合作机制选派骨干教师进修学习提升素养。语思融合工作坊组织跨学科协作,共同挖掘教材思政元素,开发校本资源,编写案例集。资源共享平台收集传统文化、革命精神、先进思想等素材,按主题分类便于调用,征集优秀案例形成共建共享机制,为教师提供有力支持,全面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构建完整育人体系。

以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短歌行》教学为例,教师能通过资源整合平台获取丰富支持。某市建立区域协同机制,组织语文教研员、骨干教师与高校专家组成团队,围绕《短歌行》开展专题研讨。团队深入挖掘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豪迈精神与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爱国情怀,编写教学指导案例。通过线上平台,收集整理曹操生平史料、建安文学背景资料、历代名家评论等素材,构建立体资源库。同时邀请历史学科教师协作,补充东汉末年历史背景,丰富文本解读维度。市教研室组织《短歌行》教学展示活动,骨干教师示范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曹操求贤若渴胸怀与建功立业决心,体会其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治国理念。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与评课意见上传区域平台,供教师借鉴。某校语文组依托此资源开展集体备课,设计主题教学引导学生从文本感受曹操雄才大略与报国壮志,认识其历史贡献,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进取精神,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充分彰显语文学科育人功能。

三、创新方法,构建高中语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实践体系

推行浸润式学习策略,将教师置于真实语境中感悟思政元素,通过沉浸体验促进内化理解。开展思维导图教学法训练,引导教师构建文本思政要素关联图谱,形成系统化思考能力。建立教学叙事工作坊,鼓励教师记录课程思政实践故事,定期分享交流,促进经验提炼与传承。开展跨界融合实践,组织语文教师走进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汲取思政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探索双师共教模式,语文教师与思政教师合作执教同一文本,相互学习借鉴,实现优势互补。构建螺旋提升机制,将思政元素挖掘、融入设计、课堂实施、效果评估、反思改进五个环节形成闭环,促进持续成长。推进数字赋能研修,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虚拟教学环境,模拟课堂情境,进行思政育人能力训练与评估,提供即时反馈,精准提升。

以《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为例展现创新方法应用成效。某高中语文组运用沉浸式体验与多维解读策略开展李白名篇教学实践。教师先组织李白诗歌朗诵会,让学生沉浸于诗人豪放风格与磅礴气势中,感受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傲骨精神。引导学生分析诗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壮丽山川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浪漫情怀,体味李白超越世俗追求精神境界胸襟。教学中巧妙运用比较阅读法,将此诗与杜甫《登高》对比,引导学生感悟不同人生态度;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并读,探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课堂设计角色互换环节,让学生以李白友人身份写回信,表达对诗人志向理解与情感共鸣。教师结合当代社会发展与青年人生选择,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李白不畏艰难、志存高远精神品质,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勇于追求,敢于担当。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高中语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强化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途径,需要从多维度协同推进。通过审视现状,明确发展困境;整合资源,搭建提升平台;创新方法,构建实践体系等路径能有效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未来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持,建立长效机制,营造良好氛围,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政育人格局。同时重视教师主体性,激发内生动力,促进自主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羌燕.初中语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强化路径[J].基础教育论坛,2024,(15):47-49.

[2]周欣怡.高中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22.

[3]顾艳红.中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05):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