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支模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实践应用
马磊
身份证号码:370322198503194949
引言
近年来,超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复杂建筑工程不断涌现,高支模施工因支撑高度高、跨度大、荷载集中,成为建筑施工中的高风险环节。深入研究高支模施工技术,构建科学的施工与管理体系,对保障建筑工程安全、提升施工效率、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支模施工技术的控制要点
1.1 分析验算要点
高支模系统的分析验算需以严谨的力学计算为基础,确保结构安全可靠。荷载计算需全面考虑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及风荷载等,依据《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进行精确取值。支架结构计算需结合立杆间距、步距、剪刀撑布置等参数,通过结构力学软件进行承载力与稳定性验算,重点关注立杆轴向压力是否超过设计值,避免局部失稳引发整体坍塌。此外,对高支模与建筑结构的连接节点需进行抗剪与抗拉验算,确保水平荷载有效传递。
1.2 施工控制要点
施工过程中的精准把控是高支模安全的核心保障。搭设前,需对地基进行处理,确保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通过铺设垫板、设置排水设施防止基础沉降;材料进场时严格检查钢管壁厚、扣件抗滑性能等指标,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混凝土浇筑时,采用对称、分层浇筑方式,避免局部荷载集中,同时安排专人监测支架变形情况,当沉降速率超过预警值时立即停止施工并采取加固措施。拆除阶段需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遵循 “后支先拆、先支后拆” 原则,严禁上下同时作业,防止架体突然失稳。
1.3 技术管理要点
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是高支模施工顺利实施的关键。施工前需组织专家对专项方案进行论证,确保方案符合规范与工程实际需求。同时开展技术交底,明确各岗位施工要点与安全注意事项。施工过程中建立质量巡查制度,对支架搭设、监测数据、材料使用等进行全过程管控,留存影像及书面记录。针对复杂节点,可采用 BIM 技术进行可视化交底,减少因理解偏差导致的施工错误。需加强人员培训,提升作业人员专业技能与安全意识,尤其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建立应急预案,储备应急物资,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快速响应、有效处置,保障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
二、高支模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2.1 前期准备工作
基础准备工作是保证整个高支模施工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包括技术交底,组织项目部人员及设计、监理等单位对高支模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对高支模构造体系选型、荷载验算以及安全防护措施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同时进行全体人员技术交底,确保施工过程中各岗位严格按照工艺及安全标准操作。材料准备工作,对钢管、扣件、可调托座等配件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抽查,确保钢管无裂缝、无变形等情况出现,所有材料进场抽检时以批次送检,以免高支模构造体系选型出现问题。地基准备工作,高支模搭设场地地基应处理到位,通过换填、压实地基方式提高地基承载能力,确保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达到设计要求,做好排水工作避免积水浸泡,并设置通长垫板或硬化混凝土等铺面提高地基稳定性。
2.2 测量放线
精准测量放线为高支模定出基准。采用全站仪、水准仪等仪器按施工图纸对基础或楼面进行高支模立杆轴线位置、标高控制线测设,用墨斗弹立杆定位线,对位点复核,确保高支模平面位置准确。采用 BIM 技术对复杂结构的高支模进行三维建模,导出坐标数据辅助现场放线,提高其定位精度。在周边坚固结构上布设高程控制点,作为后续支架搭设与模板安装的标高基准,通过对关键点多次闭合测量消除误差的累积,为高支模体系水平度、垂直度控制提供基准条件。
2.3 高支模施工安装环节
高支模应采用自下而上逐层搭设的方法进行安装,先安装扫地杆、高度不大于200mm ,确保支架基础稳定;再根据设计间距逐一安装立杆、水平杆和剪刀撑,每步架体安装完成后校正垂直度和水平度,对于梁底支撑,宜采用可调托座进行调整,其梁底模板须达到设计起拱高度,支架安装完成后,应对支架体系进行全面检查验收,重点检查立杆间距、剪刀撑设置、节点连接等重要参数,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2.4 高支模施工拆除环节
在高支模拆除时严格把握“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原则,必须要等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要求时才可以进行拆除。在拆除前由项目技术负责人检查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报告,梁、板构件底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要达到设计强度的 75%-100% ;还要编制详细的拆除方案,将拆除顺序、安全防护措施及废弃物清理要求交底给作业人员。在拆除的过程中应先拆除剪刀撑、水平杆等连接部件,后自上到下逐排拆除立杆;不得采用上下同时拆除或整片推倒的方法,以免架体失稳坍塌。
三、高支模施工质量与安全控制
3.1 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高支模施工质量控制贯穿全流程。材料管控是根基,严格核查钢管、扣件等构配件的出厂合格证与检测报告,采用游标卡尺测量钢管壁厚,用扭矩扳手抽检扣件拧紧力,确保材料性能达标。施工过程中,通过水准仪、经纬仪等设备实时监测立杆垂直度、水平杆标高,误差超出允许范围(如立杆垂直度偏差 > L/400 且 >50mm )立即整改,模板安装时,控制梁底起拱高度、板底平整度,保证混凝土成型质量。验收环节执行 “三检” 制度,班组自检、施工队复检后,由项目技术负责人联合监理单位进行终检,重点检查立杆间距、剪刀撑布置、节点连接等关键部位,留存影像及书面记录,验收合格方可进入下一工序。
3.2 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是高支模施工的生命线。制度层面,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细化各岗位安全职责;制定专项安全管理制度,涵盖高处作业防护、临时用电管理等内容。人员管理上,对架子工、塔吊司机等特种作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定期组织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强化风险识别与自救能力。同时,构建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支架沉降、位移数据,一旦达到预警阈值(如沉降速率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疏散人员并采取加固措施。在施工现场设置醒目安全警示标识,配备足量安全网、防护栏杆,全方位保障施工安全。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高支模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实践应用的探索,构建了涵盖设计、施工、监测的全链条技术体系,有效提升了施工安全与质量。但实际应用中仍存在技术执行不到位、智能化水平待提升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深化 BIM 与物联网技术融合,完善标准化施工体系,推动高支模施工向智能化、安全化方向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茂桂. 高支模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土建工程中的应用[J]. 住宅与房地产,2024,(26):120-122.
[2]王灿明.高支模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居业,2023,(09):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