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精度控制技术研究

作者

傅辉

山东奥德斯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汽车零部件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而机械加工精度是衡量零部件质量的关键指标。高精度的零部件能保证汽车各系统的协调运行,降低故障率,提升整车性能。当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提高加工精度已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开展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精度控制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推动汽车制造技术的进步。

一、车零部件机械加工精度控制的重要性

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精度控制至关重要。高精度零部件是汽车装配性能的基础,能保证各系统协调运行,降低磨损与故障,提升整车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关乎行车安全。对企业而言,精度控制是核心竞争力。高质量零部件可提高产品口碑,扩大市场份额。减少因精度不足导致的返工、报废,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在汽车产业升级背景下,精度控制是企业实现技术进步、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

2.1 加工设备因素

加工设备是精度控制的基础载体,其自身精度直接决定加工上限。机床导轨的直线度偏差会导致刀具运动轨迹偏移,使零件产生形状误差;主轴回转精度不足时,刀具旋转中心不稳定,加工表面易出现波纹或椭圆度。进给系统的间隙与爬行现象会破坏运动均匀性,造成尺寸波动。此外设备长期使用后的磨损加剧问题显著,如丝杠螺母副磨损导致传动精度下降,将持续影响零部件加工精度的稳定性。

2.2 工艺参数因素

工艺参数的合理性决定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切削速度选择不当会引发振动,低速加工时易出现机床颤振,高速状态下则可能因离心力导致刀具变形。进给量与切削深度的匹配失衡会加剧加工应力,进给量过大使表面粗糙度增加,切削过深则可能引发零件变形。刀具角度参数同样关键,前角过小会增大切削力,后角不足则加剧摩擦磨损,这些参数偏差都会通过加工过程的力热作用传递到零件,形成精度偏差。

2.3 材料因素

材料性能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具有隐蔽性。材料硬度不均匀会导致切削抗力波动,使刀具切削深度产生差异,造成尺寸精度偏差。材料内部残余应力的释放是重要隐患,加工过程中因切削力和热量作用,原有应力平衡被打破,零件会发生翘曲或收缩,尤其对薄壁类零部件影响显著。材料的韧性与导热性差异也会引发问题,韧性过高易产生粘刀现象,导热性差则会因局部过热导致零件热变形,这些材料特性均会间接降低加工精度稳定性。

2.4 测量因素

测量环节是精度控制的眼睛,其误差会直接误导质量判断。测量仪器的分辨率不足会丢失精度细节,基准件的磨损则会引入系统性偏差。测量方法的规范性影响更大,如测量力过大导致零件弹性变形,或测量点选择不当未能反映真实精度状态。操作人员的读数误差与视觉偏差也不可忽视,尤其在人工测量时,主观判断差异可能放大测量不确定性,使合格与不合格零件的判定出现失误,间接影响最终加工精度控制效果。

2.5 环境因素

加工时周边环境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是间接因素。主要是温度的变化,机床和加工工件由于材质和制造精度不同,因此加工时由于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尺寸变化,尤其是对一些高精度加工零件的加工影响较大。空气中灰尘、湿度的变化等会促使设备的不稳定,灰尘落在导轨上会加重导轨的磨损程度,高湿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气等元件的正常工作。

三、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精度控制技术

3.1 加工设备精度控制技术

在保证加工设备的精度管理上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对设备的几何精度要在设备生命周期内定期用激光干涉仪对导轨的直线度、圆度仪对主轴回转精度等进行校验,误差值及时用机械方式或软件值进行补偿处理。刀夹具也是要进行精度管理,装刀时检测动平衡,高速状态下避免刀具跳动振动;夹具的定位基准要用耐磨材料制作,定期检测定位面的磨损程度,磨损时进行研磨修整。

3.2 工艺参数优化技术

选择合理的工艺参数与各零部件的材料、结构特点密切相关。结合零部件材料、结构、几何特点采用试切削的方法选择合理的切削参数组合,选择使用高硬度工件低速大进给、薄壁零件采用高速小切削深度的方法减少加工过程中的变形量。在刀具角度参数上进行差异化设计,对于加工韧性材质的零件选择较大的前角降低切削力,对于加工脆性材质的零件选择较小的后角增强刀具的刚性。应用自适应控制,在加工过程中实时检测切削力和振动信号,动态调整进给速度和主轴转速,在参数选择上保持在最优区间内。

3.3 材料预处理技术

通过材料的预处理来消除材料内部瑕疵对工艺精度的影响。将毛坯件经过时效处理去除内部残余应力,将坯料放置于恒定的温度环境保持一段时间或采取振动时效等来缩短去除应力的时间,降低材料在加工时变形的可能性;对于硬度分布不均匀的材料,可以采取调质处理的办法,对材料进行整体加热保温后冷却以使材料分布均匀,进而降低材料切削时的抗力波动;对于具有较高韧性或者硬度的材料,可采取对其进行表层的硬化,使材料具有合适的硬度表层,降低在加工过程中粘刀的可能性;对于导热性能不好的材料,可以进行预处理在表层植入导热槽,以保证材料加工时能够更有效的散热。

3.4 测量与反馈控制技术

建立分层测量结构,保证精确定位判断。选取精密三坐标测量机对主要定位尺寸进行测量,用激光扫描仪对零件表面进行采集,保证对每一项的精度要求都会有所反映和测量。测量环境条件控制,保证测量时室内温度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少温度带来的误差。做好动态监控,测量后与设计要求进行比对分析,整理出现的数据偏差,及时利用数控系统对定位尺寸进行补偿,如刀具的磨损量、进给路线等,确保测量、分析、纠正的闭环控制系统。

3.5 环境控制技术

环境管控需营造稳定的加工空间。车间采用恒温恒湿控制系统,通过中央空调与除湿设备,将温度波动控制在极小范围,同时对机床进行热误差补偿,通过传感器监测机床温升,实时修正坐标偏移。设置独立的精密加工区域,采用防震地基与隔音屏障,隔绝外界振动与噪声干扰;空气净化系统持续过滤粉尘,保持加工环境洁净度。对易受环境影响的精密部件,加工时采用局部防护措施,如为刀具配备冷却套,避免环境温度变化对其尺寸精度产生影响。

结语

本文研究了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精度控制技术,分析了多方面影响因素,提出了设备、工艺、材料、测量和环境等维度的控制方法。这些技术能有效提升加工精度,保障零部件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结合智能化技术持续创新,推动精度控制向更高效、智能方向发展,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梁博.提高汽车零部件加工精度的有效措施[J].内燃机与配件,2021,(17):183-184.

[2] 顾芳. 机械加工工艺对汽车零部件精度的影响及完善措施[J]. 时代汽 车,2023,(07):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