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室内外自主游戏环境设计与实践研究
陈媛媛
土默特左旗回族小学附属幼儿园 010100
一、引言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主游戏作为游戏的重要类型,强调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主体性,能让幼儿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游戏内容、伙伴和方式,从而获得全面发展。而游戏环境作为幼儿游戏的载体,其设计与实践直接影响着幼儿自主游戏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深入研究幼儿室内外自主游戏环境设计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幼儿室内外自主游戏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一)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富有童趣、充满吸引力的游戏环境能迅速抓住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参与游戏的热情。例如,在室内游戏区设置色彩鲜艳的墙面装饰、可爱的卡通形象,在户外打造充满自然气息的探险区、富有挑战性的运动区等,都能让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主动投入到游戏中。
(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良好的游戏环境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促进其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在室内建构区,幼儿通过搬运、堆叠材料,锻炼了大肌肉动作和手部精细动作;在户外角色扮演区,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互动交流,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在自然探索区,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了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三)培养幼儿自主性与创造性
自主游戏环境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和选择权,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进行游戏。在室内艺术创作区,幼儿可以自由选择绘画工具和材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在户外搭建区,幼儿可以利用各种自然材料和废旧物品,搭建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培养了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当前幼儿室内外自主游戏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场地规划不合理
室内方面,部分幼儿园活动室布局封闭独立,各区域之间缺乏互动联通,限制了幼儿游戏的自由和自主。例如,建构区与角色扮演区相隔较远,幼儿在游戏中难以实现材料的共享和角色的互动。户外方面,游戏场地设置不够科学,大型器械区、建构区、种植区等功能区域划分不明确,导致幼儿游戏时相互干扰。
(二)环境创设缺乏互动性
一些教师在环境创设过程中,过于注重环境的外在效果,以自己的意愿为主导,忽视了幼儿的参与和需求。例如,墙面装饰多为教师精心制作的成品,幼儿只能被动欣赏,缺乏动手操作和互动体验的机会。这种缺乏互动性的环境难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不利于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和指导。
(三)游戏材料投放缺乏针对性
部分教师在投放游戏材料时,只注重材料的数量,而忽视了材料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关联性。例如,在建构区投放大量同类型的积木,没有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发展水平提供不同形状、大小、材质的积木,导致幼儿在游戏中难以获得挑战和成就感。此外,材料之间的关联性不足,幼儿难以将不同材料进行组合和运用,限制了游戏的深度和广度。
(四)环境利用效率低
由于幼儿人数多、游戏场地狭小等原因,部分幼儿园存在环境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例如,一些公共区域长期闲置,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部分游戏材料更新不及时,幼儿对材料失去兴趣。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幼儿自主游戏的质量。
四、幼儿室内外自主游戏环境设计的原则
(一)发展适宜性原则
环境设计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能力、兴趣和发展需求,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环境。例如,小班幼儿以感知运动为主,可在室内设置攀爬架、沙水池等低结构材料区域,在户外打造柔软的草坪、安全的滑梯等;大班幼儿需发展逻辑思维和创造力,可提供积木、科学实验工具、艺术创作材料等。同时,环境要兼顾个体差异,为内向幼儿设置私密角落,为活泼儿童预留充足活动空间。
(二)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环境设计的首要原则。物理安全方面,要确保游戏设施无尖锐棱角、地面防滑,定期检查器械的稳固性,避免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发生意外伤害。例如,在户外大型器械区铺设柔软的塑胶地面,在室内桌椅的边角安装防撞条。心理安全方面,要通过色彩柔和的墙面、教师鼓励性语言等,营造温馨、舒适的游戏氛围,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安全和信任。例如,使用明亮的色彩装饰墙面,设置“情绪角”帮助幼儿表达情感,避免因环境压力产生焦虑。
(三)开放性原则
打破室内外空间的限制,实现环境的一体化设计。将室内建构区延伸至户外草坪,允许幼儿用自然材料搭建;将户外种植区与室内观察区相结合,让幼儿在室内也能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同时,环境设计要具有灵活性,能够根据幼儿的游戏需求和季节变化进行调整。例如,根据季节更换主题墙内容,在冬季设置“冰雪世界”主题,在夏季设置“清凉一夏”主题;根据幼儿的游戏兴趣,调整游戏区域的布局和材料投放。
(四)经济性原则
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过度追求高端设施。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玩教具,如用纸箱改造成“小超市”、用轮胎改造成平衡木或花盆等。结合地域特色布置环境,如沿海幼儿园用贝壳装饰墙面、山区幼儿园用石头搭建景观等。这样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创造力。
(五)参与性原则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环境设计,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教师可引导幼儿投票选择区域主题、合作绘制墙面装饰、共同制定游戏规则等。例如,让幼儿用绘画表达“理想游戏角”,教师协助实现部分创意;组织幼儿讨论游戏规则,让幼儿在参与中增强对环境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五、幼儿室内外自主游戏环境设计的实践策略
(一)空间布局设计
室内方面,打破传统的方块式区域布局,将活动室、寝室、盥洗室进行合理利用。例如,在走廊拐角处投放表演服装,借助拐角形成舞台;在廊道公共区域,用材料桶拼搭成“餐桌”玩餐厅游戏。同时,合理规划各功能区域的位置和面积,确保各区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例如,将建构区与角色扮演区相邻设置,方便幼儿在游戏中进行角色转换和材料共享。
户外方面,根据不同活动场地的位置、形状、材质等特点,设置多样化的游戏区域。例如,在塑胶活动场地的边缘地带设置固定器械区,安装滑滑梯、荡荡床、攀爬网等器械;在楼房东侧水泥道路上设置车类游戏区,开展扭扭车、三轮车、小推车等游戏;在户外活动场地的中心开阔地带设置传统游戏区,开展滚铁环、跳皮筋、呼啦圈等游戏;在院外旁边的大片空地上围设野趣探险区,构建充满神秘、冒险、挑战性质的探险乐园。
(二)材料投放设计
材料投放要注重层次性、针对性和关联性。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发展水平,提供不同难度和类型的材料。例如,在建构区,为小班幼儿提供体积较大、形状简单的积木,为中班幼儿提供不同形状、大小的积木,为大班幼儿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积木套装和辅助材料,如绳子、夹子、扭扭棒等。同时,材料投放要与游戏主题和幼儿兴趣相结合。例如,在开展“动物园”主题游戏时,投放动物模型、仿真树木、围栏等材料;在幼儿对太空探索感兴趣时,投放星球模型、火箭玩具、宇航服等材料。此外,鼓励幼儿自主收集和利用废旧材料,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创造力。
(三)时间安排设计
合理安排幼儿的游戏时间,确保幼儿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游戏。实行大时间段管理,将一些小块的活动时间合并,由教师自由支配。例如,每班集中户外活动上午和下午分别至少一小时,让幼儿能够充分感受和体验游戏的过程。同时,打破班级界限,允许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区域和伙伴。例如,每周安排特定时间开展全园混龄自主游戏活动,让幼儿在不同年龄段同伴的互动中,学习分享、合作和互助。
(四)环境创设与课程融合设计
将环境创设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使环境成为课程的延伸和补充。例如,在开展“春天来了”主题课程时,在室内设置“春天植物角”,让幼儿观察和照顾各种春季植物;在户外打造“春天花园”,让幼儿参与种植花卉和蔬菜。通过环境创设,让幼儿在亲身体验和操作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根据课程进展和幼儿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环境创设的内容和方式。
六、幼儿室内外自主游戏环境设计的实践效果
(一)幼儿发展方面
通过科学合理的室内外自主游戏环境设计,幼儿的游戏兴趣得到极大激发,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在游戏中,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问题解决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例如,幼儿在建构游戏中,能够运用各种材料搭建出独特的作品;在角色扮演游戏中,能够与同伴合作完成复杂的游戏情节;在自然探索游戏中,能够主动观察和发现动植物的奥秘。
(二)教师发展方面
教师在参与环境设计与实践的过程中,对自主游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了从环境创设和组织实施中为游戏的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教师的观察能力、指导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更好地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和发展需求,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法。
(三)家园共育方面
良好的游戏环境吸引了家长的关注和参与,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游戏活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支持。通过组织家长参与环境创设、亲子游戏等活动,增进了家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家园共育氛围。
七、结论
幼儿室内外自主游戏环境设计与实践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游戏需求和教育目标。通过遵循发展适宜性、安全性、开放性、经济性和参与性等原则,采用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材料投放、时间安排和环境创设与课程融合等实践策略,能够为幼儿创造一个富有吸引力、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游戏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能够自由、自主地开展游戏,获得全面发展。同时,环境设计与实践的过程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家园共育的深入开展。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幼儿室内外自主游戏环境设计与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幼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 . 创设幼儿自主游戏环境的策略探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18):29-32.
[2] 庄秀梅 , 张倩 . 儿童视角下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J]. 智力 ,2023,(33):1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