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房屋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控制技术分析

作者

王翠花

身份证号:410928198611073320

1 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基本控制技术的作用

1.1 提高地基土抵抗施工时的剪切强度

地基的抗剪强度是保证地基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在施工过程中,若地基土的抗剪强度不足,当受到建筑物传来的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作用时,地基可能会发生剪切破坏,导致建筑物倾斜、倒塌。通过采用合适的地基处理技术,如深层搅拌法、强夯法等,可以有效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强度,增强地基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例如,在某软土地基上的高层建筑施工中,采用深层搅拌法对地基进行处理,将水泥等固化剂与地基土强制搅拌,形成具有较高强度和稳定性的复合地基,大大提高了地基土抵抗施工时剪切强度的能力,确保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1.2 降低地基压缩性

地基压缩性与建筑物的沉降密切相关。过大的地基沉降会使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导致结构开裂、设备损坏等问题。地基压缩性主要受房屋自身荷载、填土荷载以及地基土的性质等因素影响。通过合理选择地基处理方法和施工工艺,可以有效降低地基的压缩性。例如,采用预压法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在地基上施加一定的荷载,使地基土在预压作用下排水固结,孔隙比减小,从而降低地基的压缩性,减少建筑物的沉降量。研究表明,经过预压处理的软土地基,其沉降量可减少 30%~50%

1.3 提升地基动力特性

在地震等动力荷载作用下,地基的动力特性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地基动力特性差,在地震时容易发生液化、震陷等现象,导致建筑物严重破坏。通过采用桩基础、地基加固等技术,可以提升地基的动力特性,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例如,在地震多发地区的房屋建筑中,采用桩基础将建筑物的荷载传递到深部稳定土层,能够有效提高地基的抗震性能。同时,对地基土进行加固处理,如采用灌浆法填充地基土的孔隙,提高地基土的密实度,也可以改善地基的动力特性。

2 房屋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中的创新施工控制技术

2.1 智能化监测与预警技术

随着物联网、传感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监测与预警技术在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在地基基础中埋设各种传感器,如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应变传感器等,可以实时采集地基的变形、应力、孔隙水压力等参数。这些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实时传输到监测中心,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地基基础施工中的异常情况,并发出预警信号。例如,在某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地基基础施工中,采用智能化监测与预警系统,当监测到地基某部位的沉降速率超过设定阈值时,系统立即发出预警,施工人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避免了因沉降过大导致的结构安全问题。智能化监测与预警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地基基础施工的动态、实时监控,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2 绿色环保施工技术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动下,绿色环保施工技术在地基基础工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绿色环保施工技术主要包括采用环保型建筑材料、优化施工工艺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方面。例如,在地基处理中,采用新型的环保型固化剂替代传统的水泥等材料,不仅可以减少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还能提高地基处理的效果。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减少施工机械的空转时间,降低能源消耗。此外,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某房屋建筑项目在地基基础施工中,采用再生骨料混凝土作为基础材料,有效减少了天然骨料的使用,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节约了成本。

2.3 3D 打印技术在地基基础施工中的应用探索

3D 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制造技术,近年来在建筑领域的应用逐渐兴起。在地基基础施工中,3D 打印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根据设计要求,精确地打印出各种形状和尺寸的地基基础构件,减少了传统施工中模板制作、钢筋绑扎等繁琐工序,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3D 打印技术可以实现材料的按需使用,减少材料浪费。目前,虽然3D 打印技术在地基基础施工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例如,国外某研究团队利用3D 打印技术成功打印出了小型建筑的地基基础,经过测试,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随着3D 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有望在未来大规模应用于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中。

2.4 基于BIM 技术的施工协同管理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是一种数字化的建筑管理工具,它可以将建筑工程项目的各种信息整合到一个三维信息数据库中,实现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中,基于BIM 技术的施工协同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通过BIM 模型,施工各方可以直观地了解地基基础的设计方案、施工进度、资源配置等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工作。例如,在施工前,利用BIM 技术进行施工模拟,提前发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施工顺序不合理、各专业之间的碰撞等,并及时进行优化。在施工过程中,通过BIM 模型可以实时跟踪施工进度,对施工资源进行合理调配,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3 工程实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

某新建住宅小区位于城市郊区,总建筑面积为 20 万平方米,包括 10栋高层住宅和配套商业设施。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基土主要为软黏土和粉质土,地下水位较高。

4.2 地基基础施工方案

针对该工程的地质条件,采用了桩基础和地基加固相结合的施工方案。对于高层住宅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作为基础,桩径为 500mm ,桩长为 25m ,通过锤击法将桩打入地基深部的坚硬土层,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对于商业设施部分,采用水泥土搅拌桩进行地基加固,将水泥和地基土搅拌形成复合地基,增强地基的稳定性。同时,为了降低地下水位对地基施工的影响,采用了井点降水技术。

3.3 施工控制技术应用

在施工过程中,应用了智能化监测与预警技术和基于BIM 技术的施工协同管理。通过在桩基础和地基加固部位埋设传感器,实时监测地基的变形、应力等参数,并将数据传输到 BIM 模型中。利用 BIM 模型对施工进度进行模拟和跟踪,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施工过程中,监测系统发现某栋高层住宅的一根预制桩在打入过程中出现了倾斜现象,通过BIM 模型分析,确定了倾斜原因是桩机设备的垂直度偏差导致。施工人员立即对桩机设备进行了调整,并重新打入该桩,确保了施工质量。同时,利用BIM 模型对施工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优化施工顺序,提高了施工效率。经过严格的施工控制,该工程地基基础施工顺利完成,经检测,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均满足设计要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控制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提升房屋建筑质量筑牢了技术根基。智能化监测、绿色施工等技术的实践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施工难题,显著提高了施工效率与安全性。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地基基础施工控制技术仍需持续探索与创新,以适应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需求,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胡广振,路建.房屋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控制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4,(08):178-180.

[2]徐宏庆.房屋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控制技术[J].价值工程,2024,43(06):134-136.

[3]党承朝.房屋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相关控制技术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13):146-148.

[4]薛玉桥.分析房屋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控制技术[J].建材发展导向,2023,21(04):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