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深耕文本,对话思维:小学中段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龚建勇

雷波县马颈子镇中心校 四川省凉山 616550

一、 问题提出:中段阅读教学面临的“ 浅表化” 困境

进入四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已基本满足独立阅读的需求,部编版教材的文本长度、思想深度和题材广度也显著增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活动常常陷入“ 浅表化” 困境:课堂问答局限于“ 文章讲了什么故事?”“ 主人公做了什么事?” 等事实性问题;对优美语言的赏析停留在“ 圈画好词好句” 的机械操作上。因此,如何依托部编版教材的优质文本,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完成从“ 阅读” 到“ 悦读” 再到“ 越读” 的跨越,成为当前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 实践路径:构建深度阅读教学模型

深度阅读的本质是深层次的思维活动。针对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可构建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情境化预习——激活“ 前阅读” 阶段的思维期待

深度阅读始于阅读之前。有效的预习不是简单地读课文、查生字,而是创设情境,点燃学生的阅读好奇心和探究欲。

悬念式导学: 教学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前,可布置预学单:“ 夜晚,飞机如何在漆黑的天空中安全飞行?这个伟大的发明竟然是从一种昼伏夜出的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请你读课文,找出科学家是如何一步步揭开这个秘密的。” 此问题将科学知识探索与文本阅读紧密结合,赋予阅读以侦探解谜般的乐趣。

联结式启航: 教学四年级下册《“ 诺曼底号” 遇难记》,可让学生预学阶段查找“ 泰坦尼克号” 的相关资料,思考:“ 当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时,一位船长肩负着怎样的责任?” 通过关联已知历史事件,为学生理解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搭建情感和认知的桥梁。

设计意图: 变“ 被动接受” 为“ 主动探求”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前就进入“ 热身” 状态,为课堂上的深度对话储备足够的情感动力和思考素材。

(二)立体化品析——搭建“ 深阅读” 阶段的语言阶梯

深度阅读的核心在于对语言的揣摩与品味。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的“ 关键处” 、“ 精妙处” ,设计有梯度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沉入词语,反复咀嚼。

比较品评,见微知著: 部编版教材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往往一字千金。如四年级上册《麻雀》中,“ 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的“ 落” 字极具冲击力。教学中可设问:“ 能否换成‘ 飞’ 、‘ 降’ 或‘ 掉’ ?为什么?” 通过对比、替换、朗读,学生能深刻体会这个“ 落” 字所蕴含的速度、力量和决绝的母爱,感受到语言的精准与张力。

想象还原,入境入情: 对于古诗和写景散文,要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教学四年级下册《繁星》时,可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读描写星空的段落,然后描述“ 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通过想象,静态的文字变成了动态的影像,抽象的情感变成了可感的体验。

发现规律,触类旁通: 部编版教材注重语文要素的序列化训练。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教学《爬山虎的脚》时,就要重点引导学生圈画描写爬山虎脚如何“ 触、巴、拉、贴” 的动词,并思考作者为何能写得如此准确?从而领悟“ 连续细致观察” 是“ 准确生动表达” 的前提这一写作规律。

设计意图: 摒弃空洞的“ 好在哪里” 的提问,通过具体可操作的语言实践活动,教会学生品词析句的方法,使其真正“ 看得见” 语言的美,“ 摸得着” 文章的脉。

(三)思辨化对话——营造“ 互阅读” 阶段的思维场域

深度阅读课堂应是思维奔跑的操场。教师要设计高质量的、开放性的主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鼓励批判性思考,让课堂对话从“ 师生问答” 走向“ 生生思辨” 。

设计“ 主问题” ,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可提出核心问题:“ 周恩来‘ 崛起’ 的誓言背后,究竟‘ 崛起’ 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涵盖了对个人志向、民族尊严和国家命运的思考,足以统领全文,驱动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搜集证据、组织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创设“ 两难境” ,在辩论中明晰价值: 教学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可设置辩论情境:“ 面对敌人的糖衣炮弹和威逼拷打,雨来始终不说出交通员李大叔的下落。有人认为他机智勇敢,也有人觉得他一个孩子这样做太危险。你支持哪种观点?” 这种两难情境没有标准答案,却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在捍卫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他们对“ 英雄”内涵的理解将更为深刻。

鼓励“ 质疑声” ,培养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敢于向文本、作者甚至老师提问。学完《扁鹊治病》,可以问:“ 蔡桓公真的一无是处吗?扁鹊有没有责任?” 这些质疑是独立思考的开端,是思维走向深度的标志。

设计意图: 让课堂成为思想交锋的场所,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创造的高阶思维能力,使其成为有见地的读者。

三、 结语

总之,小学中段语文深度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自身先成为一名“ 深耕者” 和“ 对话者” 。我们要深度研读部编版教材,精准把握文本特质与语文要素,精心设计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唯有如此,方能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真正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思维品质,为他们的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王崧舟.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内涵阐释与路径抉择[J]. 语文建设,2023(04): 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