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龚泽伟 代安兴
会东县职业技术学校 615200
“ 语文” 二字言简义丰,语文课程通常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文作为中职基础文化课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它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是否行之有效,师之教与生之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标准,凉山州的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又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中职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人才为本。习总书记在第 45 届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时作出重要指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上技能人才、技能报国之路。同时,自 2002 年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就曾提出,“ 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 ,2021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 2021 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各地要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职普比例较低的地区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职业教育的重要程度和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职教学生人数增多,思考如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更是语文教师不可避免的问题。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语文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的基本手段,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它不仅承载着悠久历史中的情感、思想和人类连绵不断的文明,而且对形成人的品格,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任课教师应该在中职基础文化课程的教学中思考如何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进而促进中职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不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不再是孤芳自赏。国家大力提出素质教育,相对于正在接受素质教育的普高学生而言,中职学生基础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薄弱,对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在中职学校所开设课程中,专业课相对较多,如何处理语文课和专业课,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也就是突出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让学生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让语文学科为学生的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而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可能更加关注专业技能的掌握,这就让语文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老师教什么、怎么教、为啥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为何学的困惑。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家对于语文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初步理念得以形成,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如何为专业服务的问题仍然是困惑。更何况,长期受到社会因素和现实条件的影响,一些老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和现代职教的发展有偏颇,甚至出现了有悖于职教的良好发展的倾向。一部分学生也认为语文教学与专业没关系,是浪费时间,久而久之,老师疲于应付,学生更无兴趣学习,这就是如今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师生活动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质量最直接的体现。纵观现在中职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手段单一,方法落后
“ 组复新巩布” 长期占据着课堂教学的结构,很明显已经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尤其是中职课堂,这种按部就班式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产生倦怠感,再加上教科书、练习册、作业、单元考试、上课提问等之间循环往复使用,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中职学生的基础本就薄弱,语文学科本就不受待见,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受挫,学习兴趣越来越弱化。
2.教学理念落后,无法支撑现代职教的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文化水平高就行了,还在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这种知识转化为学生需要的理论知识,学习方法,即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遗憾的是很多老师认为“ 题海战术” 是不二法宝,“ 背多分” 是至尊秘诀,大量机械式的记忆,铺天盖地的作业,让学生苦不堪言,背离了育人的初衷。
.管教不管控的现象,没有职业操守
教师并非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矣,还在于要有最基本的职业操守。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更是一个组织者,引导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层次上达标,学有所成。然而这样的场景我相信都有看到过:教师在上面讲课,下面有的学生玩手机、看小说、打瞌睡、说小话,照镜子,搞小动作,比比皆是,教师却置若罔闻,视而不见,还是按照教学方案教学。有的教师良心使然,偶尔也管一下, 但见没什么效果,干脆睁眼瞎了,把教学内容讲完了事。这种现象绝非个例,比较普遍。有的老师十分尽力,讲得眉飞色舞,说他不尽力吧,又不恰当;说他称职吧,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学能有效果吗?
4.语文课教学不能和学生所学的专业有机结合
有的时候老师们一谈起学生的语文学习,便摇头叹气,声称对这些学生讲课,简直就是对牛弹琴,血压升高。很多语文教师怕走进课堂,感觉上课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中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很多学生上文化课就像听天书,同时,他们认为,上职校,就是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至于语文课学不学无所谓,这给语文老师增加了难度。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师是否真正懂得中职学校文化课的功能一文化课既要为专业课服务,又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是否将文化知识和学生所学的专业有机结合起来,是否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讲课做到深入浅出、符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呢?如幼师班的语文课把语文的工具性拓展到文艺性上,旅游班的语文课拓展到人文美育上,烹饪班的语文课扩展到生活场景上等。
(二)凉山地区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偏见
职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凉山职业教育发展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凉山职业教育存在基础薄弱,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就业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但同样拥有生源充沛、州外支持、省内帮扶等优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凉山地域特色、民族特性为切入点。
(三)学生缺乏自信
中职生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意识淡漠,逆反心理严重,自我意识十分强,自制力差。再加上初中阶段部分老师刻意把学生分段,尤其是有的老师总喜欢说再不好好地读书,以后就只能去读职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殊不知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留下严重的阴影。长期在这种有意无意的暗示下,学生的自信心基本丧失,变得自卑,甚至连师生之间的信任感都荡然无存,还能好好的学习语文知识吗?学习应该是一个可衔接的终身可持续性的过程,就应该给所有学生灌输的是普高和职高只是选择不同而已,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样一种理念。
(四)中职语文课堂缺乏重视
“ 重专业,轻文化” 是一些职校普遍流行的做法。他们把职校的技能过度神化了,认为只有把专业打造好,整得有特色,学校才有盖面菜,才会有吸引学生的地方。诚然,专业引领成长固然是好事,从学校品牌的树立是有好处的。但如果把文化课尤其是语文学科边缘化,语文学科得不到重视,那就是急功近利的做法。要让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就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为专业服务的功效,两者相得益彰。
(二)缺乏学习动力
任何事物都是内因在起决定作用,人们对于事物的喜怒哀乐都是内心情绪化的表现,学习也是如此。提不起任何兴趣,往往是缺乏内需动力,当和自己需要的点结合不在一起的时候,学生的关注点不会在学习上面。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这块感觉是被老师拽着走,是一种要我学的外在要求,而非是我要学的内在需求,说到底就是缺乏内在动力。
(四)语文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
语文学科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语文课,必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强调其工具性是有偏差的。往往是很多时候,老师把语文课上成毫无生气的灌输课,一股脑的把知识点塞给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讲到位就觉得对得起学生了,根本不把书本外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用一些延展性的、拓展性的有助于提高兴趣又对知识的迁移有作用的活动,把生活的场景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中来。一堂有灵魂的课是充满着生活情趣的课,是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相互交织成辉的课。
三、解决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正确定位语文教学目标
语文科目的教学应该以“ 为学生终生服务” 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认知能力、学习需求、应用场合等不同方面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定位,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升学或就业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出口主要分为升学、就业两个大类,下面分别针对两个类别进行简要分析。随着国家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增大,中职学生升学的愿望也日益迫切,目前凉山州中职学校学生进入大学深造的主要方式有单招、对口、少数民族地区 9+3 等。
对于以升学为主的学生语文教学应以考试为契机,提升文学素养,进而培养提高语文基本素质。中职学生升学的主要方式有单招考试和对口考试两种类型。
1.升学语文教学目标分析
要求测试考生的识记、理解、综合分析、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识记,理解,综合分析,表达应用,鉴赏评价五个层次,针对升学的考生应该紧紧围绕以上目标。
2.就业语文教学目标分析
针对以就业为主的中职学生,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制定语文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语言文化,提高语言文化鉴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提升审美境界,在生活、工作情境中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现美,创造美。
学生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及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几个方面都获得持续发展,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涵养职业精神,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支撑。
(一)教学方法革新
1.采取多样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可指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字数求精不在多,力求长期坚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鼓励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收获,展示阅读成果。
(3)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个性化见解,不以自己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4)创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目的,合理选择、恰当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介进行阅读和交流。
(5)引导学生阅读重要的时事评论,把握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阅读时,启发学生合理质疑,培养思辨能力。
2.转换教学场景。传统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均在教室完成,恰逢近年凉山森林草原防火安全教育以及各类校外安全教育,结合中职学生学情,可将该类型知识点贯串于语文教学中。如在可控范围内,将我们的课堂搬在运动场上,篮球场下,林荫道旁等,偶尔转换教学环境,既可唤起中职学生沉闷的心,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3.开发山区特色的校本教材,把语文学科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专业,挖掘会东特色,组织编撰适合山区学生学习的内容。如在旅游管理上,可结合我县几个 4A 级风景名胜,老君峰,野租风情园等;如烹饪专业上,可结合我县的黑山羊,松露菌,在口感上如何创新等;如汽修专业,可结合我县金江汽车产业园,如何实现培训模式与就业模式相结合的新路子,尽可能地积累文化底蕴。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 班级优化大师” “ 钉钉” 等常用软件,系统体系地长期关注学生的语文积累以及身心变化。
(二)教学要求
1.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培养文化自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坚定的要求:要执著于教书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作用。
2.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组织教学 。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独立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认知,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更加注意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老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平台搭建者。让学生在课堂上百花齐放,才是回归教育的本真,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而非形式上的老师一言堂,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要,展示需要。这就需要老师有较深厚的教学功底,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要了解所教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有的放矢,对生下料,结合教学大纲,认真钻研,精心组织。不要随心所欲的拔高难度,也不能无下限的降底难度,目标教学,分层达标是实现学生面较广的一种方式。
3.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加强实践与应用 。职校教学的一个特点是实践性较强,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知识,提升素养,尤其是一些专业学科更加明显。如机电技术应用,电子商务营销,汽车营销实务等等课程,实践性教学占了大部分,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把语文课程的知识贯穿于实践教学中,通过不断的训练,在专业提升同时,学生的临场发挥,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会有极大的提高,人文素养也会同步提升。
4.提高信息素养,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硬件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和资金的投入,而信息化建设的软件则主要依靠教师对传授知识的掌握、加工和转化。所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对教师在信息技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