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农村小学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实践探索
舒秀炎
山阳县天竺山镇三槐小学 726400
引言
“ 双减” 政策明确要求“ 强化作业设计指导,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避免机械、无效训练” 。农村小学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作业设计却长期存在“ 城市模板照搬” “ 脱离农村实际” 等问题。这种状况不仅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还导致农村学生“ 实践优势” (熟悉农耕、自然资源丰富)难以发挥。以天竺山镇辖区小学为样本,研究农村小学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对落实“ 双减” 政策、提升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天竺山镇辖区小学作业设计的现存问题与归因分析
1.1 作业内容脱离农村生活,缺乏实践关联性
天竺山镇地处秦巴山区,以农业、林业为主导产业,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民俗资源(如草药果树种植、腊肉腌制、社火表演),但辖区小学作业设计却未结合这些本土场景,多照搬城市小学“ 教辅资料 + 试卷” 模式。例如,语文作业要求“ 写一篇《逛超市》的作文” ,而天竺山镇多数学生常随家长赶集、务农,对“ 超市” 场景陌生;科学作业要求“ 观察小区植物” ,农村学生更熟悉的“ 果园果树” “ 山林草地” 却未被纳入观察范围。这种“ 水土不服” 的作业设计,导致学生需花费额外时间想象陌生场景,加重了认知负担,也浪费了农村特有的实践资源。
1.2 作业形式单一机械,抑制学习兴趣
辖区小学作业形式以“ 书面抄写、计算” 为主,占比超 80% ,实践性、探究性作业不足。数学作业多为“ 计算题反复练习” (如“ 计算10 道两位数乘法” ),缺乏与农村生活的结合;美术作业要求“ 画城市高楼” ,忽视了农村“ 土坯房、梯田、古树” 等特色元素;道德与法治作业要求“ 背诵知识点” ,未引导学生关注“ 农村邻里互助、家风传承” 等身边的德育素材。
1.3 作业难度“ 一刀切” ,忽视个体差异与家校实际
辖区小学作业未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农村家庭辅导能力,存在“ 难度失衡” 问题。一方面,部分作业难度超出农村学生认知(如英语作业要求“ 背诵复杂对话” ,部分村小学生因“ 缺乏英语环境” 难以完成);另一方面,作业未兼顾“ 留守儿童” “ 单亲家庭” 等特殊群体——天竺山镇辖区小学 42% 的学生为留守儿童,由祖辈照料,而祖辈多为“ 小学文化以下” ,无法辅导“ 阅读理解、数学应用题” 等作业,导致这类学生常因“ 完不成作业” 产生挫败感。
二、天竺山镇辖区小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与实践案例
2.1 立足农村生活场景,设计“ 生活化实践作业”
结合天竺山镇农村资源,将作业与农耕、民俗、自然资源结合,让作业成为“ 连接课堂与生活” 的桥梁。语文作业设计为“ 民俗观察日记” :让学生记录“ 奶奶腌制腊肉的步骤” “ 春节社火表演的热闹场景” ,用文字描述过程与感受,既锻炼写作能力,又传承本土文化。数学作业设计为“ 农耕实践计算” :结合果园采摘季节,让学生记录“ 帮家长采摘板栗或核桃的重量(如上午采 2.5 斤,下午采 1.8 斤)” ,计算“ 一天总采摘量”“ 每斤板栗或核桃售价对应的收入” ,将“ 小数加减法、乘法” 融入实际场景;科学作业设计为“ 山林植物观察” :让学生采集果树、松树的叶片,对比“ 叶片形状、叶脉纹路” ,记录“ 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向阳/背阴)” ,利用农村山林资源完成探究任务。这类作业既减少了书面抄写负担,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实践能力。
2.2 兼顾个体差异与家校实际,设计“ 分层弹性作业”
根据学生基础与家庭辅导能力,将作业分为“ 基础层(必做)、提升层(选做)、拓展层(挑战)” ,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同时降低“ 家长辅
导依赖” 。语文作业针对“ 基础层” 设计“ 抄写课文中描写农村场景的句子” (如“ 早春的麦田像绿色的地毯” ),针对“ 提升层” 设计“ 用句子仿写农村景色” ,针对“ 拓展层” 设计“ 编写一段农村童谣” ;数学作业“ 基础层” 为“ 计算家庭一周买菜花费” (家长可协助记录金额),“ 提升层” 为“ 制定家庭月度买菜预算” ,“ 拓展层” 为“ 分析‘ 赶集买菜’ 与‘ 超市买菜’ 的价格差异” 。
2.3 挖掘农村特色资源,设计“ 跨学科融合作业”
结合天竺山镇“ 农耕文化、民俗活动” ,设计跨学科作业,打破学科壁垒,提升作业的综合性与趣味性。“ 果园文化” 主题作业中:语文(写一段果园景色的文字)、数学(计算果园面积、果园产量)、美术(绘制果园或梯田图案)、科学(观察果树生长与气候的关系)、道德与法治(讨论“ 农民栽种果树的辛苦,要珍惜劳动成果” )多学科内容融合,学生围绕“ 果园” 完成系列任务,无需重复切换不同学科作业,减少了任务切换负担。
三、天竺山镇辖区小学作业设计优化的实践成效与反思
3.1 学生课业负担显著减轻,学习兴趣提升
实施优化策略后,天竺山镇辖区小学学生作业时长明显缩短:一二年级学生日均作业时间从 45 分钟降至 20 分钟(全部为实践作业,无书面任务),三至六年级从 90 分钟降至 40 分钟,且无效抄写任务占比从 75% 降至 15%. 。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升,问卷调查显示,“ 喜欢完成作业” 的学生占比从 18% 升至 65% “,主动分享作业成果”的学生占比从 23% 升至 78‰ 。
3.2 学生实践能力与本土认同增强
优化后的作业充分发挥了农村学生的“ 实践优势” ,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显著提升。科学课“ 山林植物观察” 作业中, 80% 的学生能准确描述“ 果树与松树的 3 个区别” ,比优化前提升 50% ;语文“ 民俗日记”作业中,学生能运用“ 比喻、拟人” 等修辞手法描写农村场景,写作生动性明显提高。同时,作业设计融入本土文化,增强了学生的农村认同。
3.3 家校协同难度降低,家长满意度提升
分层弹性作业与“ 零辅导依赖作业” 的设计,解决了农村家长“ 辅导能力不足” 的痛点。家长问卷显示,“ 觉得作业难以辅导” 的比例从 68% 降至 22% ,“ 愿意参与作业指导” 的比例从 35% 升至 69% 。部分家长反馈:“ 现在的作业孩子能自己完成,还能帮家里做事(如记录买菜花费、摘板栗或核桃),比以前抄课文有用多了。” 同时,学校通过“ 作业成果展” (如展示学生的果园图画、民俗日记),让家长看到作业的教育价值,增强了家校信任。
结束语
天竺山镇辖区小学的实践表明,农村小学作业设计的优化,无需依赖复杂的教育资源,关键在于“ 立足农村实际、挖掘本土特色、贴合学生与家庭需求” 。通过生活化、分层化、跨学科的作业设计,既能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能发挥农村学生的实践优势,培养其观察能力、本土认同与学习兴趣。这种“ 接地气” 的作业改革路径,对其他农村地区小学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拉.农村小学作业设计的困境与优化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4(6): 56-59.
[2]彭杏珍.“ 双减” 背景下农村小学实践型作业的设计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5 (3): 78-81.
[3]李辉.基于农村本土资源的小学跨学科作业设计研究[J].中小学教育,2024 (10):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