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监测患者神经外科护理操作标准化研究
沙拉买提. 阿不都热合曼
新疆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 830000
引言
颅内压监测是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如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病情评估与治疗决策的核心依据,其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降颅压方案调整及预后判断。临床实践中,护理操作不规范是导致监测误差、导管相关感染、数据失真的主要原因 —— 有研究显示,非标准化护理可使颅内压监测数据误差率达23% ,导管感染风险增加 2.8 倍。当前护理工作中存在设备调试不统一、体位管理随意、导管维护流程模糊等问题,亟需建立系统化的操作标准。本研究通过构建并实施颅内压监测护理标准化体系,验证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为神经外科护理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一、颅内压监测护理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一)监测前准备标准化
监测前准备以 “精准评估、安全置管” 为核心,涵盖患者评估、设备核查及环境准备三环节。患者评估需在置管前 1 小时完成,重点记录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瞳孔对光反射及基础生命体征,若存在颅内出血急性期(发病 ∠ 6 小时)或穿刺部位感染,需及时与医师沟通调整监测时机。设备核查采用 “三步确认法”:第一步检查传感器校准状态(确保零点校准在患者外耳道水平),第二步测试导管通畅性(推注生理盐水无阻力),第三步验证监测仪显示功能(波形与数值同步),并记录核查结果。环境准备需满足无菌要求,置管区域消毒范围直径 ⩾15cm ,铺无菌洞巾,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及无菌操作规范,备齐抢救药品(如甘露醇)以防突发颅内压升高。
(二)监测中操作标准化
监测中操作聚焦 “数据准确、风险可控”,规范体位管理、参数记录及异常处理流程。体位管理采用 “30° 中立位” 标准:患者床头抬高 30∘ ,头部居中,避免颈部屈曲或偏斜(防止颈静脉回流受阻导致颅内压假性升高),每 2 小时检查体位并记录。参数记录实行 “双维度记录法”:实时记录颅内压数值(正常范围 5-15mmHg )及波形特征(如 A 波提示颅内压代偿功能衰竭),同时关联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及治疗措施(如使用脱水剂时间),确保数据可追溯。异常处理建立 “分级响应机制”:颅内压 15-20mmHg 时,立即检查体位并通知医师; 20-30mmHg 时,配合医师实施降颅压措施(如静脉输注甘露醇);>30mmHg 时,启动急救预案并做好手术准备,全程记录处理时间及效果。
(三)监测后维护标准化
监测后维护以 “预防感染、保障设备” 为目标,明确导管护理、设备保养及数据归档要求。导管护理执行 “无菌维护流程”:每日消毒穿刺点(用碘伏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消毒,直径 ⩾8cm )并更换敷料(透明敷贴每 72 小时更换,渗血渗液时立即更换),冲管时使用 2ml 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避免正压推注导致脑脊液逆流)。设备保养实行 “使用后即时处理”:监测结束后,传感器按医疗废物处理,监测仪表面用 75% 酒精擦拭消毒,导线梳理后存放于专用收纳盒,定期由设备科校准(每 3 个月 1 次)。数据归档需在监测结束 24 小时内完成,将颅内压动态变化曲线、异常事件处理记录等整理归档,电子版数据备份至医院信息系统,为后续病情分析提供依据。
二、标准化护理操作的实施策略
(一)分层培训与考核机制
针对不同年资护士设计培训内容:新入职护士侧重基础操作(如体位摆放、敷料更换),通过模拟操作考核(达标标准:操作规范度 ⩾90% );高年资护士增加并发症处理及数据解读培训,采用病例分析考核(达标标准:异常判断准确率 ⩾95% )。培训形式结合理论授课(如颅内压监测原理)、视频演示(标准化操作流程)及临床带教(由专科护士一对一指导),每月组织 1 次复训,确保护理人员操作一致性。
(二)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
建立 “三级质控体系”:护士自查(每次操作后对照标准流程核查)、护士长抽查(每日随机检查 3-5 例患者)、护理部督查(每月专项检查),采用 “标准化操作核查表”(含 10 项核心指标)记录问题。对发现的缺陷(如体位未达标、冲管不规范)进行根本原因分析,通过 PDCA 循环改进:例如针对 “敷料更换不及时” 问题,优化提醒机制(在护理记录系统设置自动提示),3 个月后该问题发生率从 20% 降至 3% 。
(三)多学科协作支持
构建 “医师 - 护士 - 设备技师” 协作团队:医师负责监测指征判断及治疗方案制定,每日与护士沟通患者病情;护士反馈监测数据及护理问题,协助调整护理计划;设备技师定期维护监测设备,提供技术支持(如传感器校准指导) ) 每周召开多学科例会,讨论典型病例(如反复颅内压升高患者的护理优化),确保标准化操作与医疗决策协同。
三、标准化护理操作的临床效果验证
(一)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选取 2024 年 1-6 月在本院神经外科行颅内压监测的 80 例患者,观察组(标准化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各 40 例。观察组中,导管相关感染 1例( 2.5% )、穿刺点渗血 2 例( 5.0% ),无导管堵塞;对照组导管相关感染 6 例
( 15.0% )、穿刺点渗血 8 例( 20.0% )、导管堵塞 3 例( 7.5%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显著( 7.5% vs 42.5% , P<0.05 ),提示标准化操作可有效降低感染及导管相关风险。
(二)监测数据准确性提升
观察组 40 例患者共记录监测数据 1600 组,准确数据 1560 组(准确率97.5% );对照组记录 1580 组,准确数据 1303 组(准确率 82.5% )。误差主要源于体位不当(对照组占比 45% )、设备未校准(占比 30% ),而观察组因严格执行体位标准及设备核查,误差率显著降低。准确的监测数据为医师调整降颅压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观察组患者甘露醇使用合理性评分( 8.6±0.7 分)高于对照组( 6.2±1.1 分)。
(三)护理质量与患者预后改善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 92.3±4.1 分)在操作规范、记录完整、风险预防等维度均优于对照组( 78.6±5.3 分)。从预后看,观察组患者颅内压控制时间( 3.2±1.1 天)短于对照组( 5.6±1.5 天),ICU 住院时间( 7.5±2.3 天)较对照组( 10.8±2.7 天)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标准化护理通过优化监测质量间接促进了患者康复。
结论
颅内压监测患者神经外科护理操作标准化体系通过规范监测前准备、监测中操作及监测后维护,结合分层培训、质量控制及多学科协作,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监测数据准确性,缩短患者治疗周期。该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将零散的护理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标准流程,为神经外科重症护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可结合信息化技术(如智能体位监测装置)进一步优化操作细节,持续提升护理标准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含笑 . 颅内类淋巴系统的研究进展 [J]. 黑龙江医学 ,2025,49(10):1279-1281.
[2] 陆云龙 , 牛海艳 , 洪超 , 杨丞 . 原发颅内 EWSR1-FLI1 融合性尤文肉瘤1 例 [J].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5,32(04):463-464+468.
[3] 吴海燕 , 向茉 , 廖婵彤 , 陈水洁 , 王卉茜 . 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后脑血管痉挛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5,27(04):488-492.
[4] 张敬川 , 何宏宇 . 颅内编织密网支架输送性的体外模拟测试研究 [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5,31(03):53-55+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