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助力下小学语文实现减负增效的策略
刘行瑞
重庆市开州区大进镇中心小学
一、人工智能融入语文教学,现状堪忧待改善
(一)教师技能缺失明显,智能工具应用不足
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人工智能技术掌握方面普遍存在较大缺陷,多数教师对智能教学工具认知停留在表面层次,无法深入理解其功能特点和应用价值;许多教师虽然接触过智能教学平台但缺乏系统性培训和指导,导致应用过程中频繁出现操作失误甚至产生抗拒心理。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问题,年长教师对新技术接受度较低学习意愿不强,而年轻教师虽然学习能力较强但教学经验不足,难以将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二)学生负担依然沉重,传统模式亟需突破
现行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个性化学习机会;作业设计趋于同质化,所有学生面对相同题目和要求无法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导致优秀学生感到重复枯燥,学习困难学生则倍感压力。课堂教学节奏统一教师难以兼顾不同水平学生需求,往往按照中等水平学生进度推进,使得两端学生都无法获得最适合发展空间;传统评价方式单一过分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加重了学生心理负担。
(三)资源配置参差不齐,城乡差距日益凸显
城市地区学校在硬件设施、网络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相对优越,能够较好支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而农村地区学校则面临基础设施薄弱、网络覆盖不全等困难。城市学校普遍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智能黑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师和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和使用各类智能教学软件,但农村学校往往连基本网络都无法保障,更谈不上引入先进智能教学系统。这种硬件条件差异直接制约了人工智能技术推广应用,加剧了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状况。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差距同样明显,城市学校能够吸引更多高素质教师,并提供丰富培训机会帮助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而农村学校则面临教师流失严重、培训机会稀少等问题。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通过人工智能平台共享这些资源本应成为缩小差距有效途径,但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和应用能力不足,农村地区学校难以充分享受这些便利。政策扶持力度虽然不断加大但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发展目标。
二、优化教学模式设计,减负目标巧实现
(一)构建智能辅导体系,作业批改效率提升
建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智能辅导体系,能够有效解决传统作业批改耗时费力问题显著提升教师工作效率。通过引入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学生作文中语法错误、用词不当等问题并提供相应修改建议,使教师从繁重机械性批改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设计和学生指导上。智能批改系统不仅能够快速处理大量作业还能保持批改标准一致性,避免人工批改中可能出现主观性差异确保评价公平性和准确性。
(二)打造个性学习路径,因材施教负担减轻
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个性化学习路径构建,能够根据每个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学习习惯特征等多维度信息智能生成差异化教学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学中一刀切问题。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学生课堂互动行为、作业完成质量等关键指标,建立个体学习画像精准识别每个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阅读理解等方面存在差异和特点。基于这些分析结果智能系统能够自动调整学习内容呈现方式、练习题目难度梯度等要素,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认知水平和学习节奏下获得最佳学习体验。系统还能够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偏好和注意力集中规律,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和活动形式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减少因内容不适宜而产生学习阻力和心理负担。
以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为例,传统课堂中教师往往采用统一讲解模式,所有学生按照相同进度学习课文内容、完成相同练习任务,导致阅读能力较强学生感到内容简单缺乏挑战,而基础薄弱学生则因跟不上进度而倍感压力。运用人工智能个性化学习系统后教师先通过智能测评了解每个学生识字量、阅读速度等基础信息,系统据此为不同水平学生设计差异化学习路径。对于识字能力较强学生系统提供课文拓展阅读材料,引导其探索更多关于青蛙生长过程科学知识并鼓励其创编类似故事情节;对于识字困难学生系统将课文中重难点生字进行分层呈现,配合图像识别和语音朗读功能,帮助其逐步掌握基础字词。在课文理解环节系统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设计不同层次问题,能力较强学生需要分析小蝌蚪寻找过程中情感变化和成长意义,而基础学生则重点练习复述故事主要情节和角色特征。通过这种差异化教学安排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水平基础上获得进步和成功体验,既避免了优秀学生时间浪费又减轻了学困生学习压力,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教育目标。
(三)建设互动课堂平台,师生交流质量改善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化互动课堂平台能够突破传统教学中时空限制和交流障碍,为师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元沟通渠道,显著提升课堂教学互动质量和效果。平台通过语音识别、情感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实时捕捉学生课堂参与状态,包括发言积极性、注意力集中程度等关键信息,帮助教师精准掌握每个学生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互动方式。智能化平台支持多模态交流形式,学生可以通过文字输入、语音表达等不同方式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各自表达优势增强学习参与感和成就感。
以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为例,传统课堂中教师通常采用问答式教学模式,只有少数积极学生能够参与讨论,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状态,师生交流深度和广度都受到较大限制。运用智能互动平台后教师应当创设多元化互动情境,让学生深入体验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平台先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十九世纪欧洲街头场景,让其身临其境感受小女孩所处环境严寒和艰难,增强情感共鸣和理解深度。在情感体验环节系统设置角色扮演功能,学生可以分别扮演小女孩、路人等不同角色,通过对话交流探讨人物内心世界和社会背景,平台实时记录每个学生发言内容和情感表达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指导依据。在课文理解讨论中系统创建虚拟讨论圈,学生可以通过语音、文字、绘画等多种方式表达对故事主题和人物命运看法,平台智能分析学生观点和情感倾向自动组织观点相近或互补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促进思维碰撞和认知建构。
结论:人工智能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减负增效提供了新机遇和新路径,但当前应用中仍存在教师技能不足、学生负担沉重等问题。通过构建智能辅导体系、打造个性学习路径等措施,能够有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通过设计多元评估标准、运用数据分析手段等创新举措,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果。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完善技术支撑体系,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度融合应用,实现教育公平和质量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 齐薇. 人工智能对小学语文学习的影响与教学思考[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2024(10):18-20.
[2] 盛晓燕. 人工智能环境中小学语文智慧课堂创设研究[J]. 中国新通信, 2024, 26(18):143-145.DOI:10.3969/j.issn.1673-4866.2024.18.048.
[3] 赵珊 , 蒋进 . 人工智能赋能语文教学的思考 [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3(2):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