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互联网为高校思政课建设带来的挑战及疏解策略

作者

蒋田鹏 涂欣红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330031;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江西 南昌,330031

摘 要:互联网的发展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带来了显著挑战与机遇。信息传播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使得网络成为舆论战的重要阵地。中国庞大的网民群体,特别是活跃的青年大学生,易受网络信息影响,这要求高校思政课必须直面网络舆论的无序性和多元性,有效应对网络谣言和负面信息的冲击。针对这些挑战,疏解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净化网络环境、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关键。同时,增强互联网相关法律,完善网络管理体制,也是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维护网络空间健康清朗的必要举措。此外,呼吁构建网络空间共同体,共同打击网络犯罪,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需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化危为机,采取有效措施,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思政课  青年大学生

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利用网络受众广、传播快、形式新的特点进一步在高校宣传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成为了新的时代课题。十八大之后,习近平站在时代的新高度,对于高校思政课予以了极高的重视,亲自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专门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并多次对思政课建设进行批示。这些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高校思政课指明了方向。

一、互联网为高校思政课建设带来的挑战

第一,信息传输方式的变革。人类社会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信息纷乱复杂、真伪难辨,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特点产生了深刻影响,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不是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经了石器时代、红铜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黑暗时代、启蒙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原子时代,不同的时代对应着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决定了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从结绳记事到竹简成书,从摘抄誊写到刻录印刷,从电台广播到电视报道,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巨大变革,每一次的变革都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然而,变革程度最大的、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无疑是互联网的出现。互联网产生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它的出现使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往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单一的、平面化的,比如报纸只能看而不能听,广播只能听而不能看,互联网却是综合的、多媒体的,它既能传播文字信息,又能传播音频与视频,使人既可以阅读,又可以聆听,还能够观赏。以往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单一的、被动的,比如电视,只能在指定的时间收看特定的节目而无法自己选择,互联网却是双向的、主动的,每个上网浏览的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信息,大大地突破了时空限制。以往信息的传递方式有延时性,事件发生后往往由特定的人(如记者)将信息采集给特定的新闻制作单位(如电视台、报社),再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发布(如电视新闻的播出时段、第二天的新报纸),在这一事件信息被公众获知的时候,距离事件的发生可能已经过了一段时间;而互联网对于信息的传播是即时的,在一个事件发生的时候,在场的每个目睹人员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媒介(如微博、微信)直接发布信息,从而使信息能够即时地、第一时间到达公众视野,被公众知情并造成影响。

互联网对于信息传播的革命性的变革意味着,在舆论战中,“得网络者得天下”,如果我们的高校思政课建设仅仅停留于关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的时代,而忽视了网络舆论冲击所给青年大学生带来的巨大影响,那么汹涌澎湃的网络信息潮很可能会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所取得的成果形成巨大的冲击,后果难以想象。

第二,我国数量庞大的网民群体。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人口数量,同时也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互联网市场,根据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年1月31日在北京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与2016年相比,2017年新增网民数量为4074万,而在2014年,中国网民的规模仅为6.49亿,可见中国网民增长速度之快。截止到2017年底,中国人口总规模为13.9亿,这就意味着,早在2017年,中国就有一半还多的人都是网民,如果按照一个家庭有四口人来算的话,每个家庭当中最低有两个网民,网络在中国的普及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还指出,“我国网民群体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3.0%。与2016年底相比,60岁以上高龄群体的占比有所提升,互联网继续向高龄人群渗透”,“网民中具备中等教育水平的群体规模最大。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9%、25.4%”[]。10到39岁的人是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精力最为充沛、思想最为活跃的,而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网民;其他年龄段的人虽然有很多不是网民,但也离不开网络的影响,他们的生活正在被网络所渗透;在所有的网民中,拥有中等学历的人所占的比例总计为63.3%,也就是说,网民中有一大半的人没有接受过或尚未接受高等教育,比较容易为各种观点所左右,需要加强引导。

我国的网民群体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网络行为活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有65.5%的网民使用手机进行网上支付,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网络娱乐,参与网络直播的用户年增长率达22.6%,另外有2.21亿网民使用共享单车出行,有1.29亿网民选择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到4.85亿,占总体网民的62.9%,通过支付宝或微信城市服务平台获得政务服务的使用率为44.0%”[]。这说明我国政府的网络实体,如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号、官方微博等在网民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得到了网民的认可,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善用网络新媒体平台,针对从小就生活在网络环境下并极其容易受网络信息影响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授课效果将大打折扣。

第三,网络舆论的无序性和多元性。在网络的世界中,每个人都具有同等的发言机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消息的发布者,这样的特点一方面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但另一方面由于网民的素质良莠不齐,动机也不尽相同,也造成了大量失真的、甚至是负面的信息,导致网络谣言的产生。网络谣言的传播,不仅扭曲事实、混淆视听,还会给相关当事人造成严重的伤害与损失,严重者甚至会干扰社会秩序,损害党和国家的形象。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ZZX1838)的阶段性成果。

1.《CNNIC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日报网,2018年1月31日。

2.《2018年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移动互联网的三个新特点》,搜狐网,2018年2月1日。

3.《CNNIC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日报网,2018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