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张茜
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前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学生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渠道,随着融媒体技术的普及与网络信息的泛在化,传统教育模式在内容传播、师生互动、舆情管理等方面面临新挑战——如何整合新兴技术资源,优化教育路径,已然成为当前研究的核心议题。本研究立足现实需求,结合理论与实践,系统探讨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策略与发展方向,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1.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1.1 传统教育模式的成效与局限性
传统思政教育主要采用以教材体系为依托,凭借教师的专业权威性的课堂讲授模式,在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知识传授的全面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但随着教育环境形势的快速变化,传统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在教学形式上,过度依赖单向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堂互动仅停留在简单的问答层面,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内容时效性方面,由于教材编写和更新周期较长,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和时事热点,造成理论教学与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且在评价机制上,过分侧重以考试成绩为主的量化评估,而忽视了学生在实践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内化程度等质性方面的综合评价,过于单一的评价标准导致反映思政教育的实际成效难以全面反映。
1.2 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融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显著的革新机遇,同时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挑战。
从积极方面来看,新兴技术手段的引入极大地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教育维度:线上课程平台突破了时空限制,使理论学习更加灵活便捷;虚拟仿真实验能够通过情境的模拟增强了教学的沉浸感和体验性;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快速发展,配以思政教育内容能够凭借其生动直观的特点大幅提升了教育内容的传播效能;大数据分析技术则为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创新性地开发了系列红色文化微课,将周恩来精神等优质教育资源融入在线课程体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另一方面来说,融媒体环境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信息爆炸导致学生注意力资源被过度分散,影响深度学习效果;多元化的网络舆情不断冲击着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自媒体平台中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容易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造成干扰。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大学生群体日均使用短视频应用的时间普遍超过1 小时,但其中仅有不足三分之一的学生具备足够的信息甄别能力,这凸显了融媒体时代思政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由此看来融媒体时代思政教育“道阻且长”。
2. 融媒体与“互联网 ⋅∂+γ ”双轮驱动的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2.1 教育内容、形式与技术的融合创新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过程中,技术与资源展现出显著成效。
通过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教育工作者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时政热点有机结合,借助 VR 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同时开发制作一系列思政教育微课、开展主题直播等较为“短、平、快”的内容产品,提升知识传播的时效性和覆盖面。
在教学场景构建方面,依托智慧课堂平台实现教学全流程数字化转型,从课前预习、课中互动到课后反馈形成完整闭环,配合大数据技术对学习行为数据的深度挖掘,为教学策略的动态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更为关键的是,基于对学生网络行为数据的精准画像分析,教育者能够借助数据准确识别个体学习偏好和思想动态特征,推送 “1V1”个性化教育资源,实现价值观引导的精准施策和差异化培养,显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2 师资强化与舆情管理的协同机制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建设正朝着专业化、复合型方向发展。各高校通过系统化的新媒体素养培训项目,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以东南大学为例,该校专门成立融媒体中心,为教师提供短视频制作、自媒体运营等专业技能培训,打破学科壁垒,组建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学、信息技术等多领域专家的教研团队,实现教学层面上的优势互补。实践层面上,教师们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构建师生互动社群,通过更贴近学生的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增强教育感染力和传播性。
在舆情管理机制建设方面,高校普遍建立了校级舆情监测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捕捉网络敏感信息。华南师范大学创新实施的“青网计划”就颇具代表性,通过组织学生志愿者参与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构建起快速反应的舆情应对网络。与此同时,各高校注重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精心打造像是“最美樱花教室”等富有创意的融媒产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动案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强化主流价值引领,将危机防控与正向传播相结合,既有效遏制了负面舆论的扩散,又提升了主流价值的传播率和接受度。
3. 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教育体系优化策略
3.1 学生主体性激活与实践转化
在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
日前各高校正积极探索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翻转课堂、主题辩论等形式重构教学关系,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在淮安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师生同答党的二十大知识题”竞赛活动,通过设置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同时,各校着力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在校内外建立了一批思政实践基地,将志愿服务、红色研学等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使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的行为体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更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
3.2 科学评价与动态反馈机制完善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是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现代教育评价正从单一维度向多元综合转变,可以通过整合课堂互动表现、线上学习数据、社会实践成果等多方面指标,形成立体化的评价框架。譬如,沈阳师范大学运用智慧职教平台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大数据分析,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评估报告,为精准施教提供较为科学的数据。
在完善教学反馈机制方面,各高校积极探索创新举措,普遍构建了匿名化意见收集渠道。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该校研发的智能化网络问卷系统实现了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实时追踪与数据分析,通过“评价采集 - 问题诊断 - 教学优化”的运行模式,推动思政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动态调整与持续完善,显著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施策效果和实际育人成效。
4. 结语
融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需兼顾守正与创新。通过整合 VR、大数据等技术重构教学场景,强化师资队伍融媒体素养,完善舆情监测与反馈机制,可有效应对信息碎片化与价值多元化挑战。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思政教育向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向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曹义 , 周建言 .“互联网 + ”新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创新性研究 [J]. 文教资料 ,2023,(13):55-58.
[2] 崔灏灏 . 融媒体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研究[J]. 科教导刊 ,2022,(30):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