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珠海蓝眼泪旅游业生态困境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

王婧 庄彤 卓瑞杰 王玉诗 巢桂健

珠海科技学院

一、引言

在“十四五”海洋经济绿色发展规划与“双碳”目标导向下,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开发成为国家战略重点。“蓝眼泪”作为夜光藻、希氏弯喉海萤等浮游生物引发的自然发光现象,兼具生态价值与旅游潜力。珠海凭借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与海岸生态优势,蓝眼泪旅游业近年爆发式增长,但游客激增、开发无序导致海洋生态压力凸显,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存在矛盾。

本文立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结合《国家级海洋公园管理办法》等政策,以金沙滩、横石基为案例,梳理蓝眼泪旅游的生态属性、现状及困境,从生态保护、社区治理、科技赋能等维度探索可持续路径,为珠海优化产业模式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产业融合理论是核心分析框架,指不同产业通过相互渗透形成新形态的动态过程,本质是产业创新,可延长产业链、提升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本文借助该理论研究两地生态文明与旅游业的融合路径,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查阅蓝眼泪生态特性、滨海旅游开发等文献,奠定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向两地游客及群众发放线上线下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3 份,分析游客行为与生态认知。

3、访谈调查法:对景区管理人员、政府人员、商户、游客等访谈,补充一手信息。

(三)抽样与调研过程

1、抽样方法:以金沙滩、横石基为核心区域,随机抽取进行调查。

2、实地调研:2025年4-6月(蓝眼泪高发期)考察游客流量、垃圾处理设施、沙滩生态及基础设施,同步开展宣传与视频拍摄。

(四)调研结果分析

1、样本特征:有效问卷中,女性( 73.49% )相比男性( 26.51% )对蓝眼泪旅游关注度更高。

2、认知与影响分析:

认知渠道:多数人通过社交媒体(抖音、小红书等)了解,少数人通过朋友推荐、新闻报道、旅游攻略等其他渠道,社交媒体为主要推广途径。

居民生活影响:51 人认为促进经济发展,55 人认为提升环保意识,20 人认为增加生活压力,7 人认为无影响,显示旅游兼具积极与负面效应。

3、生态问题与保护认知

生态问题排序:垃圾处理(3.22 分, 48.19% 列为首位)最严重,其次是海洋生物保护(3.07 分, 34.94% 列为首位),游客管理(2.04 分)和环保宣传(1.67分)紧随其后。

保护措施需求:74 人支持水质监测,55 人支持限制游客数量,54 人支持建立生态保护区,53 人支持环保教育,公众对系统性措施需求强烈。

活动形式偏好:58 人倾向教育科普,54 人偏好实践与体验活动,41 人选择观影,互动式活动认可度高。

4、访谈补充

厦门国企管理人员建议加强智能设施、完善法规、开展科普。

横石基管理人员指出生态压力来自海上垃圾(如自然灾害带来的建筑垃圾)和人为因素(如游客烧烤),管控后有所改善但需长期治理。

商户认为游客增长增加管理难度,垃圾问题可能加剧。

游客强调需完善设施、提前规划以平衡开发与保护。

三、发展困境分析

(一)游客活动的直接生态压力

游客集中导致海洋垃圾激增,《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滨海旅游区塑料废弃物占比超 60% , 30% 来自游客丢弃。调研中 46.97% 游客承认自身或他人丢弃垃圾, 60.61% 直接接触海水, 51.52% 采集夜光藻,加剧污染与栖息地破坏。生活污水超标排放加剧海水富营养化,形成“生态破坏 - 景观维持”恶性循环。

(二)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过度开发导致海岸带生态脆弱,情侣路沿线沙滩因踩踏植被覆盖率下降23% ,固沙能力减弱,加剧侵蚀。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占用潮间带湿地,威胁海萤等生物生存。 56.06% 游客观察到藻类堆积, 43.94% 感知海洋生物减少,反映开发对生态的直接影响。

(三)管理机制与生态需求脱节

缺乏动态监测体系,未形成多部门协同监管,旺季游客常超生态承载力。仅 12.12% 游客认为环保宣传“非常到位”, 54.55% 认为“需加强”, 21.21% 认

为“不足”,凸显公众教育与监测短板。

(四)蓝眼泪自身生态风险

夜光藻大量繁殖消耗溶解氧导致鱼类死亡,部分赤潮生物释放毒素,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存在生态与安全隐患。

四、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生态优先的开发原则

依据《“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借鉴福建霞浦“分区管控”模式,划定核心保护区(禁入)、缓冲观测区(限人)、体验区(集中开发),以生态围栏减少干扰。 66.67% 受访者支持建保护区, 65.15% 赞成限客,为管控提供共识基础。

(二)社区参与的协同治理

按《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政府 - 企业 - 居民”机制:政府定标准,企业建生态设施(太阳能照明、分类垃圾桶),居民任“生态监督员”。结合 93.94% 游客愿参与生态活动的特点,设计“海滩清洁日”等协同项目。

(三)科技赋能生态管理

引入无人机巡检、水质传感器监测,结合AI 预测夜光藻爆发风险。开发“蓝眼泪生态护照”小程序,游客通过环保学习、清洁获积分换优惠,强化行为激励( 65.15% 支持教育宣传, 62.12% 认可可持续观赏)。

(四)低碳旅游产品创新

参考《绿色旅游引导规范》,设计骑行观光线、“暗夜观萤”夜游(减光污染),开发可降解文创产品。延长产业链以降低景观依赖,政府联合企业规范共享单车管理。

五、对策建议

(一)多渠道宣传提升知名度

线上利用微信、抖音等平台投放特色视频与海报;线下邀请旅游博主测评推广,展示蓝眼泪风貌以吸引游客。

(二)完善设施与多元化发展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结合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培育品牌,开发文创产品、农家乐、民宿等,打造商业集群与亲子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三)强化政府支持作用

牵头建立旅游业工作小组,健全管理制度;推动生态与相关产业融合,结合科教文卫资源发展;引导商户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六、结论

珠海金沙滩、横石基蓝眼泪旅游业有积极价值,但面临生态压力、开发保护矛盾等困境,核心是平衡生态与经济。需以产业融合理论构建可持续体系,推动转型,为同类地区提供参考,未来可扩大调研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国家海洋局 .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R]. 北京: 国家海洋局 , 2023

[2] 文化和旅游部 . 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Z]. 2022.

[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Z]. 202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绿色旅游引导规范 [S]. 北京 : 中国标准出版社 , 2020.

[5] 陈海滨 , 等 . 滨海旅游开发的生态效应研究 [J]. 海洋环境科学 , 2022,41(3): 456-462.

[6] 陶诗秀 . 大海的“蓝眼泪”与“赤潮”[J]. 防基础科学, 2024, 工程科技 I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