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阅读情境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兴趣的影响研究
刘文旭
辽宁省凌源市光明小学 122500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的阅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探究意识,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本研究以小学低年级学生为对象,探讨创设阅读情境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发现情境化的阅读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语言感知能力和阅读主动性。研究结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提供了实践参考。
关键词:阅读情境;小学低年级;语文兴趣;教学策略
引言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因认知水平有限,往往对文字阅读缺乏持久兴趣。如何通过情境创设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具象体验,成为激发学习动机的关键。本研究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与一线教学经验,探索阅读情境的创设策略及其对学生语文兴趣的促进作用,旨在为优化低年级阅读教学提供依据。
1.阅读情境创设的理论依据
1.1 阅读情境的内涵与类型体系
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个人体验情境,就要对个人体验情境的内涵与外延熟知,而不是流于形式,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文学作品阅读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等。阅读情境作为特殊的教学载体,特指教育者通过系统性环境构建、互动式体验设计或数字化资源整合,将文本内容与学习者的认知图式、生活实践及情感维度建立有机联结的教学范式。依据实施载体与呈现形态的差异性,其类型体系主要包含三种基本范式:生活实践型情境通过真实场景的具象还原开展教学,例如将购物场景转化为语言学习场域;想象体验型情境借助文学作品的虚拟角色与情节开展沉浸式学习;问题探究型情境则依托启发性任务设计引导学习者进入深度文本解读,典型如以谜题解析作为文本阅读的认知切入点。
2.小学低年级语文兴趣培育的双维路径
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以具象化认知为核心特征,其注意力易分散但模仿能力突出,需借助视觉辅助与动态体验激活学习动力。研究表明,当知识建构与真实情境形成协同效应时,可显著提升认知效能,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中,教师通过水声环境模拟与生物生长影像构建多模态情境,使文本中的生命科学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动态图景,学生在观察蝌蚪变形过程时不仅能理解叙事逻辑,更会主动模仿动物对话进行语言实践。这种将抽象概念嵌入具身体验的教学策略,既契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又通过情感共鸣催化阅读兴趣,最终实现从短暂注意聚焦到持久学习内驱力的自然转化。
2.阅读情境构建的策略探索与教学实践
2.1 多维情境的构建路径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可运用多感官协同策略,通过具象化视觉呈现、沉浸式听觉渲染与互动性触觉体验的有机融合,搭建立体化的学习场域。以经典课文《四季》教学为例,可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季节的植物标本,指尖感受仿真树叶的纹理变化,耳畔聆听春雨淅沥或秋虫鸣叫的环境音效,配合分组创编季节主题的韵律诗歌,形成视听触联动的认知闭环。此外,融入生活化场景还原与动态生成策略,例如利用光影装置模拟昼夜交替辅助散文《荷塘月色》的意境感知,或通过角色任务卡创设《小英雄雨来》的闯关情境,使文本解读自然转化为具身认知行为,最终实现知识理解与情感共鸣的双向深化。
2.2 阅读情境构建的教学实践探索
以经典寓言《狐假虎威》的课堂实践为例,教师可依据文本特质创设沉浸式角色体验场景,例如搭建森林主题的模拟法庭,引导学生通过动物头饰装扮、肢体语言模仿等具身化活动代入角色。在“权威判定”的戏剧化任务驱动下,学生以老虎、狐狸、证人等不同身份展开多轮对话交锋,借助语气模仿与观点辩论自然领悟“借势欺人”的寓意内核。课后观察数据显示,超过八成学生能够主动复述故事情节,部分学生还能结合生活实例创编新版寓言,课堂参与积极性较传统模式显著提升。此类实践通过情境冲突设计将抽象道理转化为可感知的行为逻辑,辅以即兴表演与创意延伸,使语言学习突破文本边界,实现思维发展与价值观塑造的双重浸润。
2.3 教师在阅读情境构建中的核心作用
教育者在课堂情境设计中需完成从单向讲授到动态调适的角色转换,通过精准捕捉学生认知脉络与兴趣触点搭建学习支架。例如在童话《神笔马良》的阅读活动中,可提前收集民间艺术素材构建文化认知基础,课堂中借助“假如你有一支神笔”的开放式讨论激活想象空间,逐步导入“善恶抉择”的思辨话题,同时在课后发起“绘话接龙”活动,鼓励学生以连环画形式续写故事新篇章。这种全链条的情境引导模式既包含对文本内核的深度开掘,又注重生活经验与艺术创造的有机联结,使教学节奏始终与学生的认知兴奋点同频共振,最终形成阅读兴趣与思维能力的双重生长。
3.阅读情境构建与语文学习动力的关联机制
3.1多维观测视角下的语文兴趣生成机制
衡量学生语文兴趣发展需从课堂互动、课后阅读、语言表达及家庭生态四维度综合评估,追踪研究显示情境化教学班级的课堂即兴讨论频率提升超三成,日均课外阅读增至25分钟,超六成家庭主动购置关联书籍。数据表明,学生不仅在《草船借箭》模拟采访中创造性融合现代职场语言,还能将《悯农》农田实景体验转化为劳动主题诗歌创作。当《西游记》共读会的妖怪形象解构与“星际旅行日记”等生活化任务结合时,抽象文本转化为可延展的经验载体,促使57%学生形成自主阅读习惯,家庭故事剧场与睡前朗读等行为印证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的内驱力升级,其本质是情境创设对认知情感的双轨激活——既在具身实践中释放表达欲,又通过持续的经验重构滋养深层语言审美。
3.2教育实践中情境构建的路径指引
教学实践中可依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实施分层情境设计,低年段借助生活化实物搭建具象化学习场景,例如将水果摊搬入课堂辅助象形字理解,或通过种植豆苗观察日记串联《植物妈妈有办法》的科普阅读;中年段则侧重在《小蝌蚪找妈妈》等经典文本中融入科学观察与角色扮演的复合情境,既保持游戏化探索的吸引力,又在分组改编剧本时自然渗透语言逻辑训练。需特别注意情境创设的语文核心锚点,如在《狐假虎威》动物法庭辩论后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版本寓言的语言特色,或从《村居》风筝制作体验中提炼古诗意象的生成规律,将具身体验转化为对文本结构的深度认知。这种螺旋上升的情境架构既包容了美术、音乐等跨学科元素激发兴趣,又通过持续回归语言本体的思维引导,使感性参与最终沉淀为对母语文化的理性认同与审美自觉。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践验证,系统论证了阅读情境创设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多维价值。基于具象认知特征与情境认知理论,研究揭示了分层情境设计的核心路径。教学实践表明,情境构建通过激活认知图式与情感共鸣的双重机制,显著提升了课堂参与度、语言创造力及家庭阅读生态。研究不仅验证了“趣味性”与“语文味”的动态平衡策略,更从具身认知视角阐释了内驱力生成的底层逻辑——当文本经验与生活实践形成意义联结时,学生的阅读行为将自发升华为文化认同与思维进阶。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情境教学对语文核心素养的长效影响机制,为阅读育人提供更系统的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杨思居,刘璐.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情境教学应用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2,(04):25-27.
[2]张晋.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的实效性[J].天津教育,2024,(07):174-176.
[3]王爱芳.小学语文情境作文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2,(27):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