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政教育融合创新路径探究

作者

隋长羽

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前言: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目前,学生思想观念日益多元,传统管理与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育人需求。推动两者深度融合,不仅是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更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路径。本研究通过分析现存问题,探索创新路径,为高校育人实践提供参考。

1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现状问题分析

1.1 高校缺少对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体系化管理

当前,高校在推进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政教育融合时,普遍缺乏体系化管理,导致育人效果大打折扣。管理体制层面,学生管理部门与思政教育部门各自为战,缺乏协同机制。在规划层面,二者目标设定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学生教育管理多聚焦学业与纪律,思政教育侧重理论灌输,未能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系统目标体系。同时,融合工作缺乏长期规划,多以临时性活动应对,难以实现持续、稳定的育人效果。资源整合方面,人力资源分散,学生管理人员与思政教师缺乏专业互补与协作;教育资源未实现共享,课程素材与实践活动各自独立,造成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此外,评价反馈机制缺失,缺乏科学量化的考核指标,师生的反馈难以有效传递,导致融合工作无法根据实际需求动态调整优化。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深度与实效。

1.2 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工作模式单一且内容缺少专业关联性

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融合路径比较单一,主要以思政课堂、辅导员班级管理、校规校纪建设等方式为主。虽然明确了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但是单一的融合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甚至容易诱发学生的逆反情绪。同时思政教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存在较大脱节,缺少专业关联性,思政教育往往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未能与学生的实际问题和现实相结合。这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经历和困惑不符,使得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和实用性产生怀疑,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思想觉悟提升。

1.3 高校思政教育教师综合能力及素质较低

在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融合进程中,教师队伍综合能力与素质不足已成为显著瓶颈。部分教师对融合的重要性认知模糊,固守传统管理或教学模式,未能主动探索两者协同的有效路径。专业能力的局限也阻碍了融合工作的推进。一方面,部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薄弱,难以驾驭新媒体开展教学与管理,无法适应数字化育人环境;另一方面,跨学科整合能力不足,既缺乏将思政元素融入日常管理的技巧,也难以从管理实践中提炼教育素材。此外,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实践经验欠缺的问题,不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与学生思想动态,致使育人内容陈旧、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教师职业素养的参差不齐影响了育人成效。个别教师责任心不足,对学生管理敷衍了事,或在思政教育中流于形式,未能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这些问题共同导致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难以深度融合,制约了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2 针对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工作融合的创新方式分析

2.1 高校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工作体系

在思政教育的引领下,学生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高校要将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融入学分考核、奖学金评定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考核制度中,以此规范学生行为,实现价值引领。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健全学生事务管理、班级管理、学风建设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思政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紧密结合。除此之外,还需要完善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建设,将社团活动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形式,促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接受思想熏陶、提升综合素质。高校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新时代管理需求,建立一系列动态调整机制,及时优化各项规章制度。以思政教育为引领的制度创新,有助于推动管理理念从简单约束向价值引领转变,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有机统一。

2.2 高校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综合能力

在思政教育引领下要着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教育管理团队。高校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中,通过专题培训、经验交流、案例研讨等形式,全面提升辅导员的思政教育能力和管理水平,使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此外,高校还应该积极地引导思政课任课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避免单一枯燥的说教课堂,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讲授思政课程。高校更应深化思政教师与管理教师的交流,鼓励他们进行深层次的知识研讨,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成果。另外,要注重对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融合。例如,高校的管理团队可以组织教师参与思政教育的沙龙、分享会或讨论会,或者与不同的高校进行学习和交流。这样可以将思政教师聚集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思想和学术的交流,使他们能够在各自的观点中发现更多的新认识,从而丰富他们的教学思路和案例储备,为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的融合工作提供坚实的素材基础。

2.3 高校促进思政教育工作与学生教育的专业融合性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当前,部分高校存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脱节现象,专业课程中缺乏思政元素,难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多维度构建融合体系。通过系统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引导其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例如,在医学专业教学中融入医者仁心的理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工科课程中渗透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使专业课程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将思政教育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思政理念融入专业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实效性。通过以上举措,推动思政教育工作与学生教育的专业融合,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3 结语

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它被视为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路径。通过完善融合体系、提升教师能力、深化专业融合,我们能够有效解决现存问题,实现管理与教育的协同增效。未来,高校需持续推进创新实践,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构建更具实效性的育人模式,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保障。这不仅涉及到教育理念的更新,还包括教育方法的创新,以及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拓展。通过这样的融合创新,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劲宇 . 高校学生管理与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J]. 科学咨询,2024,2024(17):257-260.

[2]. 何茂平 . 思政教育引领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 [J]. 科教导刊,2025,2025(07):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