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松散性材料提升幼儿创造力实践探究
曹燕玲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金星幼儿园
摘要:本文围绕幼儿园松散性材料的投放与利用开展实践探索,通过深入观察与分析当前幼儿园松散性材料在创造性活动中的应用现状,发现材料投放缺乏系统规划、教师指导策略单一、幼儿创造性表现受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优化材料投放环境和丰富操作方式两个维度提出具体策略,一方面通过科学规划材料区域、创设灵活开放的互动空间,为幼儿提供更具启发性的创造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多样化的探索方式、开展主题性创造活动,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深度发展。
关键词:松散性材料;幼儿创造力;实践探究
一、利用松散性材料开展创造性活动的现状分析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松散性材料的投放与利用现状呈现出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一,材料的选择与投放缺乏系统性规划,教师往往依据经验随机投放,未能充分考虑材料的教育价值与幼儿发展需求的契合度;第二,材料区域的空间布局缺乏灵活性,固定的摆放方式限制了幼儿探索与创造的自由度;第三,教师在材料投放后的指导过程中,常常采用单一的示范模式,过度干预幼儿的操作过程,忽视了幼儿自主探索与创造的重要性。同时,部分教师对松散性材料的认识存在偏差,将其简单视为替代玩具的工具,未能深入挖掘其在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方面的潜在价值。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松散性材料在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方面的实际效果。
二、优化松散性材料投放环境,激发幼儿创造性表现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优化松散性材料的投放环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环境创设的整体性、科学性和适宜性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思考与规划。科学合理的环境创设不仅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索机会,更能激发其对材料的深层认知与理解。在环境创设过程中,优先考虑的是材料投放区域的科学规划,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合理设置不同类型的材料区域,确保空间布局既能满足幼儿的基本活动需求,又能激发其创造性表现。在区域设置时,需要充分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性与互补性,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环境氛围。同时,材料的投放要注重层次性和递进性,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增加材料的复杂度和挑战性,使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认知与发展。环境创设还要突破传统固定模式的限制,创造开放互动的操作空间,允许幼儿根据自身需求和创造意图对环境进行适度调整与重组。教师在环境创设过程中要发挥专业引导作用,既要为幼儿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又要避免过度干预,让环境本身成为激发幼儿创造性表现的重要媒介。
在优化松散性材料投放环境的实践中,还需要特别关注环境对幼儿创造性表现的促进作用。合理的环境创设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培养其对材料的敏感度与感知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材料呈现方式,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引导其从不同角度发现材料的特性与价值。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应当注重创设能引发幼儿思考与想象的问题情境,通过环境的隐性引导促进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在空间布局方面,要注意平衡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需求,创造有利于幼儿之间互动交流的环境氛围;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善于观察和发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环境始终能够满足幼儿创造性发展的需求。教师需要树立科学的环境观,深刻认识到环境在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探索更有效的环境创设方式。
三、丰富松散性材料操作方式,提升幼儿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幼儿探索材料的多重属性,不仅包括材料的物理特性,如形状、大小、质地等,还要引导幼儿关注材料的功能属性及其潜在的创造价值。通过开放性的引导策略,激发幼儿对材料特性的深入认知与理解,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引导其在材料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种问题导向的探索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幼儿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需要注重创设有利于幼儿发挥创造力的活动氛围,营造轻松、愉悦、自由的探索环境,使幼儿能够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创造性表达。在材料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捕捉幼儿的创造性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与支持,帮助幼儿建立创造的自信心。在具体指导策略上,教师需要避免过度干预和固定模式的示范,而是要采用启发性的提问和引导,激发幼儿的思维活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在利用松散性材料的实践中,教师需要注重建构系统的活动框架,将材料操作与幼儿的认知发展、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一、通过主题性的创造活动,引导幼儿将松散性材料与其已有经验和知识建立联系,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深化发展;二、在活动设计上,充分考虑材料操作的递进性和连续性,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操作能力,逐渐提升活动的难度和挑战性,重视幼儿在材料操作过程中的交流与分享,创造机会让幼儿相互展示创造成果,交流创造想法,在互动中产生新的灵感和创意;三、引导幼儿学会欣赏和评价彼此的创造性表现,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创造意识;关注材料操作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培养,包括手眼协调能力、空间感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通过多样化的操作方式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协调发展;四、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不仅关注最终的创造成果,更要重视幼儿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的思维特征、问题解决能力和情感态度,通过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幼儿在创造活动中的进步与不足,有针对性地调整指导策略。此外,教师还应注重观察记录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建立个体成长档案,为持续性指导提供依据。在整个指导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幼儿的不同想法和表现,为其创造性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和可能。
结论:松散性材料的教育价值需要通过科学的环境创设和有效的指导策略才能充分发挥。优化材料投放环境是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从空间布局、材料选择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规划;丰富材料操作方式是提升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关键途径,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既要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支持,又要避免过度干预,保护幼儿的创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全悦. 松散型材料促进幼儿发展的实践研究 ——以幼儿园大班美工区域游戏活动为例[J]. 中外交流,2021,28(3):1493.
[2] 季佳琪. 松散性材料在中班幼儿游戏活动中的运用[J]. 幸福家庭,2022(9):79-81.
[3] 刘计霞. 低结构材料在幼儿园自主游戏中的应用[J]. 科普童话,2023(37):35-37. DOI:10.3969/j.issn.1673-9442.2023.37.016.